分享

连艺人生

 杏坛好歌 2022-04-03

新中国的连环画兴盛于20世纪中期,涌现出了赵宏本、华三川、顾炳鑫、贺友直、王弘力、刘继卣等一大批优秀的连环画家和《白毛女》、《孔雀东南飞》、《渡江侦察记》、《鸡毛信》等一大批优秀作品。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连环画的发展遭遇瓶颈,市场滞销、书库积压严重,连环画的画家和读者们都遇到了题材缺乏原创、市场竞争乏力等各种问题。新时期的连环画要发展,想在市场和读者心中占据一席之地,改革和创新成为了必经之路。

天津著名连环画家、国画家张锡武先生一生不仅创作了数量丰厚的连环画、年画和国画作品,而且无论在选材用题还是绘画技法上都善于变法、敢于创新。出于对连环画创新的探索,项目访谈组成员来到了现年87岁的张锡武家进行拜访和座谈。

画家简介

张锡武,字青松,1927年9月生,河北省河间县人。原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杨柳青画社副社长、总编辑,天津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天津国画研究副所长。张锡武又做编辑又画画,一直从事连环画和杨柳青年画的创作,代表作有《种花老人逢仙女》、《红樱大刀》、《四进士》、《女驸马》、《双玉蝉》等连环画作品和《淀上渔歌》、《木兰从军》、《李时珍问药图》等杨柳青年画作品。晚年醉心于国画牡丹,出版有《牡丹的画法》、《张锡武牡丹精选集》等,在津门画界中享有“牡丹张”的美誉。

《淀上渔歌》

18岁的青救会主任

张锡武习画受父亲张玉枚影响,耳濡目染,从小就会研磨调色。少年时期,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冀中老家是游击队混合地区,表哥是地下工作者,父亲是知识分子,张锡武也受父亲爱国思想影响积极参加革命工作,传送情报、宣传组织抗日,从那时起,正式开始用画笔宣传抗日救亡。

参加革命做工作后不久,18岁的张锡武就担任了当时的青救会主任,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作为抗日宣传的连环画绘画多使用钢板、木板刻印,然后大街小巷四处发放,见到人或房子都会扔几本。据张锡武介绍,那个时期就画了不少连环画,在开大会宣传抗日救亡时,连环画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解放初期,为了配合宣传抗美援朝,张锡武又创作了《志愿军的未婚妻》、《魏如姬窃符救赵》等连环画作品。

鼎盛一时的连环画

解放后,张锡武调到了当时天津市文联下属的美术工作者协会担任美术工作室主任,负责《天津画报》的编辑和创作,以及工人题材连环画的组稿。天津美术出版社成立后,《天津画报》合并到天津美术出版社,天津以及全国的连环画事业逐渐发展,走向了连环画创作和出版的高潮。

天津美术出版社工作时期,从第一本《种花老人逢仙女》开始,张锡武也创作了大量的连环画,主要是为天津美术出版社创作的《聊斋》系列(当时,北京和上海也分别在进行《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等系列连环画的创作),也有另外一批优秀作品,如《红樱大刀》、《四进士》、《女驸马》等广为人称道的优秀作品。而后期创作的《双玉蝉》、《父子恨》等作品更是大胆地创新题材,避开当时人们的热捧的红色传统题材而选取了悲剧故事进行创作,同样引起了不少读者的赞叹和共鸣。

据张锡武介绍,这一时期,《天津画报》一年之内发表了三十多种连环画,印数更是上万册,在社长郭钧的带领下不仅培养了一批编辑,也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创作人员。天津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连环画获奖作品,如杜滋龄创作的《李双双》、王永扬创作的《灯心绒》、戴仁创作的《屈原》等。全国各地的连环画创作也蓬勃发展,著名的如贺友直创作的《山乡巨变》、王弘力创作的《十五贯》等作品,后来一直被热爱连环画的读者和画家津津乐道。

“当时许多小学生一放学就背着书包、带着小板凳去租连环画、去看连环画。”说起当时连环画的繁荣景象,张锡武赞叹,“连环画确实起到了扫盲的作用,在发展祖国的传统文化和普及教育上意义重大。”谈到现在的连环画发展要如何才能实现当时的盛景,张锡武坦言,要根据群众的需要创新题材和内容,现在的市场上不是没有好作品,但是好作品的数量太少,特别是适用于儿童启蒙教育等新题材的优秀作品太少。

敢于创新的“牡丹张”

张锡武晚年研究国画、独爱牡丹,为了画好心中挚爱的花中之王,他不仅潜心学习、研究古人名家作品,更是深入生活重于实践,远涉古都洛阳,近取山东菏泽,到那望而无际、倾国倾城,给人以巨大冲击和震撼的牡丹之乡写生、摄影、揣摩、体会和感受。

《绿牡丹》

他早期所画的工笔牡丹、小写意牡丹、风牡丹、墨牡丹,主要是继承和借鉴他人技法、技巧,尝试性地改进牡丹画法,迈出了极其艰难却有突破性的一步。到世纪之交,他在创作中,注重新与旧、雅与俗、文与野、厚与薄、高与低等方面的探索,也是他在牡丹画创作、思变焦点问题上的痛苦割舍。于是,后期的作品大量吸收西画的构图,尤其水粉敷色的厚重,自然光感的运用和当代环境艺术审美情趣的融会,给人留下时代的亲和感。2008年以来,他再次将思路一转,直溯古意,“冗繁删尽”,追求以简削繁,以墨代色,在刻画牡丹娇艳华贵,卓而不俗的精神世界上又向前跨出一步。

2008年6月,著名书画家、美术教育家孙其峰先生看过张锡武先生的画册,欣然写信说:“锡武同志:接到大作——画册,非常高兴。本来人到七十以后,画会慢慢衰退,而阁下的画非但没衰退,而且向前大大地进了一步,可喜可贺。你给我们这些老家伙,作了一个好榜样——'老而弥进’。 我今年临近九十,常想再前进一点,但有心而无力了,看了阁下所作,自觉惭愧,你的画册一来,给了我新的力量。”

《十字坡》

采访中,张锡武告诉项目组成员,无论是连环画还是国画,想要创新就应该向各种形式发展,切合民众的需要,这样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而这之中,最难做到的是学会自我否定,很多优秀的画家在自己的领域都有自己的一定的建树,但是不敢自我否定,所以作品就难以再创新。所以,敢于自我否定是创新的前提,另外一个则是继承,对传统技法中好的东西的继承,只有继承好了,才能谈创新。

对于《中华连环画保护与传承项目》,张锡武以编辑为例鼓励我们,很多工作虽然表面上看不到成绩,但就像混凝土里的钢精一样很重要,年轻人对自己的工作一旦喜欢,就要学会坚持。

来源:神州共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