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党家美女和她家餘庆堂——《我们老屋》背后的故事之二

 新父母在线 2022-04-04

找党雪妮却遇见了党薇——《我们老屋》背后的故事之一

党家美女和她家餘庆堂

商议完院士雕像相关事宜,交谈中,我们隔屏相望总觉倍感亲切:亲不亲,一家人!娓娓道来的雪妮向我介绍了党漫夫、党薇和她们的老屋、她的工作与近况,还院士雕像布放要注意的事项。从她发来的照片和简历看,雪妮不仅是党家美女,还是我所知道的党家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语文教师之一,还有一个长沙的党朝荣。交流中,得知雪妮身体在康养,还在坚持执教,还在关注党家人的公益事业。愿天下党家人和顺安康!

党雪妮,字子悦,著名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广西首批优秀技术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优秀专家曾受聘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新世纪版”语文教材编委会委员以及教材培训专家广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专家

党雪妮在小学、中学当教师将近二十年,在大学担任汉语言文学、国学与教育等课程八年,教研部门工作十余年,过副校长、教研室主任、教科所副所长,致力于课堂教学与研究、课程设计与评价、教育教学管理等,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主持参与省级项目10多项,出版著作5部,教学经验及研究成果在《人民教育》专栏推介党雪妮数十年潜心研究探索的《简单课堂》,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幅度学业成绩、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养。曾受教育部派往香港教育局进行两地文化交流,支持并指导普教中教学,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常应邀到北京、上海、浙江、香港等区内外讲学,深受师生欢迎。

    

记忆中的馀庆堂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是出版家、教育家、实业家张元济先生所书的一副对联。张先生主持的商务印书馆,我们语文老师最熟悉不过了。党家正是张先生联中所指的“数百年旧家”。

党姓最早溯源至禹后,源流众多,有以国、封邑、居住地得姓者,也有因氏族汉化而得姓,因此一姓中有汉族,也有满族、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党姓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出过不少名人。在曲阜孔庙,大成殿前有一大亭,亭前卧一碑,上书“杏坛”二字,以纪念孔子讲学。“杏坛”二字乃党怀英所书,他是辛弃疾的同学,为当时金朝文坛领袖,在诗、文、书法、史学都取得成就

全国各地都有党家村,其中陕西韩城党家村因为保留着精美的明清建筑,被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更因为刻在青砖上的家训闻名中外。《党氏家训》主要有:“勤俭治家之本,和顺富家之因”,训导子弟农商持家创业,农商并举;“读书成家之本,循礼保家之根”,训导子弟读书进取,遵守礼制;“存忠孝心,行仁义事”,训导在家孝父母,出门尽忠心报效国家。中纪委官网向全国推介《党氏家训》,而中央电视台也做过多次报道。

馀庆堂乃我家祖屋,得名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家家训是广做善事,整个村子也叫庆堂村。馀庆堂四周地势起伏平缓,拱卫着七座小山,分别叫:上独墩、下独墩、坡尾、社公岺、巷口岺、瓦窑岺、磨刀仄。其中上、下独墩又叫北木星、南火星,区别在于一山栽树,另一山不长树。地理先生为“七星伴月”。

我的曾祖父寅宾公接手家业时,只有十多亩薄田,可谓是“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通过辛勤耕耘,勤俭持家,并逐步从商,家业由此兴旺,增加了租田,并重修馀庆堂。重修后的馀庆堂,大门额题着“公民第”,左右对联是“陵城世胄,闽省风徽”,由隆盛的张举人挥毫书写,字骨强劲有力,字体端正美观。

面朝大门,馀庆堂的布局是:三进夹地坪形成一条中轴线,左右是对称的四进三廊,每进一厅两房,分上下二层,设天井和花园。但是左侧的四进三廊实际上只建成了三进两廊。设计上既考虑防御性的功能,又要考虑便捷、隐私、安全的需要。馀庆堂墙高院深,屋顶覆盖着节次鳞比的灰色大瓦,大门、侧门一落锁,便围得严严实实。但是大屋自内而外、从左穿中至右,四面贯通。下雨天,人可以衣不沾湿地穿行其间。二楼是卧室,下层是饭厅、厨房、客厅、盥洗室。如平时无事,在三进的左右两侧封锁,从头进、二进大地坪到门楼各处的通道门也关闭,这样堂屋,即:头厅、二厅、大地坪、门楼,便无人可出入。

任光荏苒,到了我们这辈,几房小家伙在一起,可以凑个大班了。太阳落山后,我们旺盛的精力并未随着余晖消散呢,我们不约而同地集合在三进的大地坪,玩耍、做游戏,声浪足以掀瓦。由于炎热潮湿,大门有两层,外层是趟栊,里层才是实木门。天黑了,我们在地坪玩耍时,大人们关上趟栊,既可防止我们跑出去,又通风纳凉。我们有时候就在趟栊那里爬上爬下,往外看黑乎乎的田野和波光粼粼的半月塘。这地坪就像学校里的小操场,足够把我们这些熊孩子遛得精疲力尽,一沾枕头就睡着了。

头进屋,也称头厅、堂屋,宽敞明亮高大,是供奉祖先牌位之地。神庵阁中央五级,左右两侧各三级,陈列着我们党家十二世朝珍公等先人的神牌。神庵阁前的左右两侧,有木质的仿真帷幔,长度自屋顶至阁前围栏,左右揭开状,丝绦垂下,线条流畅优美,庄严肃穆。红事白事,还有逢年过节,都齐聚头厅拜祭先人。据叔伯们回忆,以前家里请先生,也是在头厅授课。绕过神庵阁,后墙开着的窗子,正对后山小坡。坡上长着青翠欲滴的毛竹,枝肥叶大的野山姜,灌入头厅的山风因此很香。我幼时爱从这个窗子爬出去,溜去后山玩耍。

夙兴夜寐的曾祖父于1945年逝世,家里存着他和曾祖母的照片。照片上的曾祖父头戴瓜皮帽,面容清癯,若有所思,曾祖母则梳髻,头戴抹额,表情严肃。这是他们留存于世的唯一的照片了。祖屋记载着家族史、生活方式、修身处世之道,我通过馀庆堂的布局与设计,以及在馀庆堂的生活得以亲近曾祖父、曾祖母。

曾祖父共娶了五房太太,人丁兴旺,膝下共有十一个儿女承欢。曾祖父逝世后,祖父几房兄弟分家,但是仍然遵循兄弟共建共住的原则,比如说大伯公和七叔公一起择地起房,建好的房子两房共住。祖父和其他兄弟均分馀庆堂。土改后,其他人都回到了馀庆堂,搬入进馀庆堂的,还有村里的贫下中农。

现在想来,那是馀庆堂最热闹的时光,人头济济。我们和祖父分住在左侧的一进和二进,天井处建有一个方形大水池,挖了一口水井。水池和水井所蓄的水,都是后山果木花草养出来的甜水,烧菜做饭烹茶用的都是它。这股潺潺活水东西两侧外墙脚的小沟流入月亮塘,水沟里有泥鳅,有蚯蚓,小时候我喜欢在水沟边洗头,洗头水是茶麸水,洗完头,把洗头水倒进水沟和边墙,墙缝里会出来蚯蚓,我们就把蚯蚓抓来埋在花树根,给树根松土。

老话说“山主人丁,水主财”,馀庆堂的布局与设计都寄托着曾祖父丁财两旺的美好愿望。我们生活在其中,确实是享受到了“祖荫”。喝甜水吃鱼鲜不说,而且改革开放后,我家开始做腐竹。泡豆子、磨浆用的都是这股活水,做出的腐竹味道特别好,供不应求,家境慢慢好起来。

大水池在一进的天井里,青砖砌成的池壁,池边摆着零星的盆花。祖父独自居住在一进的房子,每当用饭,他就坐在天井,一边看着水池里的天光云影,一边小酌。遇上半月塘清塘,就将捞起来的鱼移至水池子里,吃的时候就捉起来。而在往昔,此乃曾祖父精心布置的金鱼池。

现在的住宅、办公室装修,常见一大缸金鱼的摆设。而在馀庆堂,则是大大的金鱼池。听伯父们说,当年的金鱼池为余庆塘最别致的景观。清澈见底的水里碧草如丝,池中布下陶瓷罐塔,供鱼儿出没。池里的大金鱼肥肥的,雍容华贵,有墨龙、大红袍、鹤顶红、花白红长尾芙蓉等名贵品种,黑、红、白、金、绿……一池水灵灵的颜色。池子左右两侧置两座假山,玲珑的山石上种着满天星、金线吊葫芦、黄杨树等花木,亭台楼阁、佛塔、庙宇错落有致,僧尼和游客神态各异。独坐池边,后山山幽鸟啼,眼前之景可谓:“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除了布置金鱼池,曾祖父又吩咐人在天井搭建各式花墙,花墙的高处都镇着大盆景,盆中扎着虬劲有力的榕树或者苍健俊逸的长寿松,左看右看,一转一境界,胸中有丘壑。曾祖父费心买来百合花、夜合花、珠兰、剑兰、鹤兰、昙花、滇茶、扶桑、海棠、含笑、绣球、秋菊、芍药、柏枝、棕榈等名贵花木,命人在每一进的天井错杂莳之,形成浓淡相宜、疏密有致、四时飘香的花园。

“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明代才子张岱在《天镜园》如此写道,天镜园乃张岱祖父张汝霖读书之所。这段话也适合形容曾祖父为子孙营造的诗意栖居。推窗见花,不仅伯公、祖父、叔公读书“字俱碧鲜”,也给彼时尚年幼的叔伯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在大花厅天井处的大盆景,两侧各一盆刺龙花盘的龙头盆景,龙首缀以鸭蛋壳画的龙眼,以及红色的木舌。每当风吹,舌头摇摆,龙眼碌碌。到花期时,刺龙花开出一点点的红花,与苍翠的叶子织成别致的“麟锦”。叔伯们格外喜爱这两条龙,大伯尝试在龙眼壳内装电筒用的灯胆,一通电,在深夜里龙眼精光四射。而我每每念到李贺的“飞香走红满天春,花龙盘盘上紫云”,脑海里总是浮现着这两条没见过的“花龙”。

大花厅堂、楼阁挂贴字画条幅,其中不少书法条幅乃曾祖父亲书,他写得一手好楷书。厢房门楣上挂的是狮子、河马、斑马等动物画,而逢年过节,曾祖父又会铺红纸,磨墨挥毫,写下月朗风清、紫气东来、安内攘外、福寿吉祥等横幅,贴到门窗楣上。年年如此,一丝不苟,饱含了曾祖父的期许和祝福。  据叔伯们介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馀庆堂收藏了名人书画条幅、古籍、长矛、大刀、佩刀、防盗打虎工具、螺角号、牛角号、铜号、笙、箫、笛子、奏娱乐声平曲的全套管弦乐器,琳琅满目,散放在花厅、书房、阁楼。

     

                     花坛一角

听伯父们说,“花厅”是他们小时候的启蒙的读书阁,也是“室内游乐场”。伯父和姑妈们放学之后,都在花厅写作业读书、做游戏。在花厅阁楼前壁的窗子两侧,挂着“海阔纵鱼跃,天空任鸟飞”的木刻条幅,窗下封木板,其中两块封板上依稀可看到云山雾罩、烟波渺渺的痕迹。接砖墙处又挂着长长的木刻条幅,上刻“读书何事只寻求半点良心”,按例近楼梯处也应有条幅,但是丢失了。叔伯们说条幅间曾挂着花开富贵,画上红、白两色四朵大牡丹,花猫、黄猫、黑猫三只猫儿,以及一双蝴蝶,牡丹雍容华贵,蝴蝶翩翩起舞,猫儿神态各异,蓄势扑蝶。土改时花厅分给了贫下中农,到我们这一辈,花厅不再。

改革开放后,各房陆续迁出如今的馀庆堂,庭阶寂寂,风月清爽,草色已舔到了井口、池底。每年清明,馀庆堂又济济一堂,大家一边寒暄,一边准备香烛纸钱。百年老屋,数世经营,全凭积德与读书,正是“读书何事只寻求半点良心”。

今年我特意带了相机回庆堂,把这座百年老宅记录下来。经历了土改和文革以及经年失修如今的馀庆堂可谓四壁空空。壁空了,但是“闲窗”留下来了。院子里的花窗,由成块烧出的镂空花砖拼成,古朴典雅还有“木板百叶窗”:窗框里插着一条条活动木板,可以调整木板来封窗和开窗。令人欣慰的是,前几年,堂哥们把我们小时候住的二层楼阁的“姑娘房”收拾修整了一番,当年的床就是家里用来储存谷子的大木柜子我和家姐几个女孩子就住在阁楼上,阁楼屋顶嵌着几片明瓦,光可以透射下来,照亮四角。阁楼是我们稍微私密的空间,我们可以随意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读书,做针线活,玩手工,没事也在阁楼呆着,看窗外瓦浪,看后院青山绿树,或者床前的几根光柱子……而这些,常常在我的梦里一幕一幕的重演,醒来也不觉得是梦,它真实的储存在我的生命里,越想越欢喜

                   当年的姑娘房

    注:党雪妮2018年写于南宁,文中有些地方与七伯父党漫夫遗作《我们老屋》(手稿2021年整理)有些出入,谨以伯父所述为实。

党氏家族报——汇天下党氏,报家族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