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郝万山教授年轻时遇到一个女病人,患有一种比较少见的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治疗一段时间后,病情好转,就是腹胀问题解决不了。 郝万山一看患者舌头胖、淡,苔厚,就判断是是脾虚,痰湿内生,是个虚中夹实的证,于是给病人开了伤寒论里的厚姜半甘参汤。结果患者吃完后不但腹胀没有减轻,连饭也吃不下去了。 无奈之下,郝万山去请教著名老中医胡希恕先生。 郝万山教授回忆说: 我就拿着患者的病历,拿着我开的方子,去请教胡希恕老师。胡老那个时候也是我们东直门医院特别善于用经方的一个老前辈。他一看这个病历的内容,就呵呵笑了。他说:“你的辨证很对,你的方子用药也很对,但药量没有把握好。你还记得《伤寒论》原书里的那个厚姜半甘参汤的药物药量吗?”我说:“老师,我不记得了,只能记住药物的组成。”胡希恕老师说:“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也须分,半夏半升善除满,脾虚腹胀此方真。” 其实在这之前我根本不会背这个方歌。人参只有一份,而厚朴、生姜却是八份,剂量比例不是显而易见吗?而我开的方子却把剂量比例给颠倒过来了,补气的药党参我用了20克,甘草用了6克,而厚朴、生姜只用了6克。 胡老说:“你怎么用这么少的生姜、厚朴?”我说:“老师,我如果开厚朴10克,药房的老师傅特心疼这个厚朴,用多了不给配药。”胡老说:“来,我给你签字,咱们厚朴用到20克。”胡老签字,药房的师傅肯定就给配药。我问生姜用多少?胡老说生姜用15克。我说会不会太辣?胡老反问“你是给她做饭,还是给她配药?”所以生姜用15克,党参改成6克,半夏用了15克,甘草还是6克。这就是胡老改后的方子。 回到病房,我对患者说:“我现在已经请教我的老师胡老了,还是我这5味药,就是剂量调了调。”这个病人将信将疑,试着吃吧。第一天没有明显的效果,第二天、第三天肚子越来越不胀,肚子胀的程度越来越轻。吃了7付药,晚上肚子就不胀了。她特别高兴,她说:“我肚子不胀了,那我要出院了。”她那时候是四五十岁,我那时候也就二十来岁,她把我当成小孩儿,她说:“郝大夫,你还要好好向胡大夫学习。” 所以这个方子的剂量比例给我极深的印象,而且这个病人也给我极深的印象,我现在还记得她的名字,记得她的样子。厚姜半甘参汤是治疗脾虚痰湿阻滞、虚中夹实腹满的一张很好的方子。我们在使用它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它的剂量比例。 胡老用经方治病,药少力专,花钱不多,疗效突出,深受患者欢迎,很多同学都非常崇拜他,送其雅号“大柴胡”(陈慎吾先生的雅号为“小柴胡”)。 门里人都知道,在中医四部古典医著中,《伤寒论》是最硬最难啃的一块骨头,它是衡量一个中医水平能力的一把尺子。有学者甚至评价为:胡希恕先生是继清朝伤寒大家柯韵伯之后200年来,又一位有着独特理论体系的伤寒界经方大家。 众多前辈名家如任应秋、谢海洲先生等对胡老推崇备至,伤寒名家刘渡舟教授称赞:“群贤会诊,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而且立方遣药,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胡老于1984年初春病逝。在他病逝后,他的大量手稿由弟子们陆续整理出版问世,他的独特又自成体系的学术观点大大震撼着中医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