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6年洪学智逝世,上万人齐聚八宝山为他送行:老将军一路走好

 昵称14934981 2022-04-05

图片

2006年,洪学智走完了自己绚烂多姿的一生,享年94岁。

洪学智病重期间,曾留下三条遗言:“去世后一不开追悼会,二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三把骨灰送回安徽金寨老家”,另外还特别嘱咐了一句:

“我这一生没有什么遗产,唯一能被称为遗产的就是我的那3枚勋章(即1955年荣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把它作为遗产留给我的孙子洪恺吧,让他记住爷爷的过去。”

洪学智曾两膺上将,无论是在过去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都是功勋卓著,深受百姓爱戴。他去世的消息传出去以后,不仅仅是当年的老朋友、老部下、老领导参加了遗体告别,成千上万的老百姓也都自发地齐聚八宝山,为他送行。

送别的人群中,一群从长春赶来的市民拉起了横幅十分显眼,上面写着:

“老将军一路走好,给您磕头了。”

登上开往长春的列车

1960年初春,洪学智带着妻子、两个女儿,一家人乘上了前往长春的列车。

5月21日,吉林省人民委员会根据国务院文件的批复,将吉林省农业管理局改为吉林省农业机械厅,由洪学智担任厅长。

尽管常年的军事生涯,洪学智并不熟悉农业工作,但他上手工作以后,很快便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对洪学智的坦荡胸襟,时任省委书记的吴德十分钦佩,将自己乘坐的伏尔加小轿车让给了他,洪学智没有推辞,他知道这辆轿车会有很大的用处。

一到东北,洪学智就带着厅里几个领导干部以及技术人员,深入各市县进行详细的考察,风雨无阻,路上累了就在车里打个盹,这是洪学智在战争年代养成的好习惯。

图片

图|洪学智将军旧照

那时在东北工作,日子过得很辛苦,洪学智的几个老部下,也时刻惦记着老首长的生活情况,时任某军政委的任荣,当年在志愿军政治部任组织部长,是洪学智的老部下,洪学智才到东北没集团,任荣就登门拜访,并不时地抽调一批物资照顾洪学智。

一次,洪学智收到了一麻袋的黄豆,那个年代黄豆虽然还谈不上什么奢侈品,但也属于珍稀的生活物资。洪学智拿到手以后,并没有独自享有,而是分成了几份:除了剩余的一小部分寄给在北京的孩子外,剩下的大部分都分送给了厅里一些孩子多、家庭困难的职工。

1962年洪学智调任重工业厅厅长,深知粮食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战略的重大问题,一上任就开始积极筹备大型农业机械的设计、生产、制造上。

虽然洪学智自己生活也很困难,但他始终关心着身边同事们的生活情况。

洪学智一上任,就注意到了重工业厅职工居住的筒子楼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一天中午,洪学智到筒子楼视察,一进门就是一股呛人的烟雾,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大娘一边咳嗽,一边拾掇着门口的煤炉。

“老大娘,怎么这么多烟啊?”

老大娘也不知道是谁问,头也不回地说道:

“煤炉子不冒烟还能叫煤炉子。”

洪学智并不生气,而是耐心细致地又问:“大妈、这冒烟有多长时间了?”老大妈叹了口气说道:“见天冒。”

回去以后,洪学智立即找来了基建处的严处长,嘱咐为筒子楼修建煤气管道,基建处的人很难为情,毕竟这栋筒子楼是老楼。洪学智并没有斥责,而是自己协调有关部门,调来了当年修建这栋楼时的图纸,将临近的一栋楼接出来一个管道,为筒子楼通上了煤气,自此以后这栋楼的居民再也不用烧煤炉子。

图片

图|洪学智将军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洪学智第二次来检查时,情况就好了不少,而且第二次来,洪学智又碰上了那个老大娘,老大娘仍旧不认识他,还是自顾自地做饭,楼道里没有烟,十分赶紧,洪学智简单的问了几句,满意的走了。

老人的儿子吕占山是重工业厅的职工,晚上下班回来听到母亲说这件事,顿时吃了一惊,他告诉母亲:“来的那个人就是我们厅长。”老人懊悔地拍了拍大腿:

“那么大的领导到咱们筒子楼来,我也没好好跟人家说话。儿子啊,你这个厅长是好人,你可得好好工作。人家对我们有恩,咱们这一辈子也不能忘啊!”

洪学智到重工业厅时,组织上给他配了一台车,司机名叫张守信,洪学智平常工作,两人少不了打交道,时间一长也就熟悉了。

张守信的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妻子因为身体不好没有工作,家里孩子又多,张守信自己又是一个倔脾气,从来不把家里的情况对外人说。

可洪学智不一样,才上了一个礼拜的班,就把张守信家里的大小情况都摸得一清二楚。

那时洪学智的工资也是由张守信代领,等到第一个月工资发下来以后,洪学智从信封中抽出20元钱给张守信:“这是补贴给你的生活费。”

图片

图|洪学智、张文夫妇合影

张守信自己也吃了一惊,20元在那个年代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超过张守信半个月的工资,耿直性格的他说什么也不接收。

可洪学智硬是把钱塞到他手里,还对他说:“拿着,这是带给你家属和孩子的。孩子们还小,用得着。”不仅如此洪学智还告诉他:“以后,每个月都从我的工资里拿出20元钱来,你拿回去贴补家用。”

张守信激动地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后来他给洪学智开了四年车,洪学智的妻子张文每个月收到钱以后,都会拿出20元来交到他手上。

大家都亲切地唤他“老洪头”

1970年10月,洪学智被安排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当年属吉林省管辖)金宝屯胜利农场。

尽管这里的工作条件更加艰苦,洪学智却心情难得得好了不少,出于一个淳朴农民的本质,洪学智到金宝屯农场时正值金秋十月,大丰收的日子,田野里都是一片耀眼的金黄色。

金宝屯知青孙炎峰是第一个接触洪学智的人,那时他负责在农场加工连豆腐坊磨豆腐,原本只有三个人的豆腐坊,加上洪学智就是有四个人。

洪学智那时衣着打扮很普通,一身蓝得褪了色的中山装,豆腐坊的大伙都以为他是个农民,事后听了农场干部的介绍,才知道洪学智的情况。

一开始大家对他确实有一点戒心,但洪学智并不在意,他用真诚打动了所有人,没过多久,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喜欢上了他,都亲切的称他为“老洪头”。

图片

图|洪学智将军

在大家看来,洪学智不仅仅是有智慧、有能力。在关键的时候,也肯帮助人出头。

有一次,洪学智与孙炎峰吃完晚饭后遛弯,刚走到一片秋收完的庄稼地,突然见到前面一个挎着菜筐的妇女在前面跑着,后面有两个男人挥着土枪猛追。

妇女吓得慌不择路地跑,洪学智感觉有些奇怪,忙问孙炎峰,这才了解了事实真相。

原来农场土地秋收完了以后,地里总是能残存剩下一些粮食,老百姓苦日子过惯了,想到秋收完了以后,土地过段时间就要翻,一翻地,这些粮食就可惜的全烂在地里了,还不如收集起来。可是农场有个规定,不让老乡到地里去捡粮食,一直要等到地全翻了为止。

洪学智一听,顿时不高兴起来:“这不对啊!不就是到地里捡点儿剩下的粮食吗?这里的老乡口粮都是很紧张的,捡捡剩下的粮食,又不浪费,有什么不可以?你不让捡,一翻地还不都烂了。这个规定不行。我得找军管会去说说这个事情。”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相处,孙炎峰很了解洪学智的脾气,而且也知道他的实际情况,不想再给他添麻烦,赶紧劝阻:“好多年都是这个样子了,你还是别管了。”

“为什么不管呢?”洪学智的倔脾气一上来,谁劝也不听:“这是关系到老百姓生计的事情,既然不合理我就要管。”

图片

图|洪学智将军全家福

洪学智加快了脚步,往农场赶,迎面就撞上了军管会的一个干部。

“哎,张主任,我有事情找你。”洪学智大手一伸,就把这个干部拦了下来:“听说你们农场有规定,不让老乡去地里捡粮食。我看到老乡到地里捡粮食,后面有人拿着枪追呢。你们这规定不对呀!”

那个干部脸上表情很难看,只是嘴上嗫嚅着说了一句:“这是场里的规定。”

“规定如果不对,就应该改嘛。”洪学智苦口婆心地劝说:“这里的老乡一年只有10个月的口粮,人家到地里捡一捡剩下的粮食,又不浪费,又能解决一些问题,有什么不可以?”

“我们回去研究研究。”那名干部拔腿就想溜走,却被洪学智伸手拦住:

“你不用研究,这个政策必须得改。据我所知省里是有允许小秋收这个政策的,就是第二个秋收。你们秋收完了以后,老乡再来捡秋。老百姓是捡回去当口粮的,我们共产党的干部,做事不能不考虑群众的利益,你们得改。”

没过多久,农场的规定就改了,秋收完了以后,允许老乡进去捡秋,洪学智的话起到了作用。

图片

图|1955年洪学智(第二排右二)参加授衔时的照片

周围村子里的老百姓听说以后,个个都竖起了大拇指:“你们那里的那个大个子老洪头,那么厉害,十几年的规定都让他给改了。真是个好人啊!”

农场的职工个个都喜欢洪学智,无论是白天劳动休息时,还是晚上在他住得简陋的小屋子里,时常围满了人,大家团团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孩子们也都跑出跑进,不时地有阵阵笑声传出来。

1965年秋,毛主席在武汉接见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时,曾问了一句:“好久没见到洪学智了,他去哪里了?”韩先楚告诉毛主席:“我也很久没见到他了,听说他在吉林。”

毛主席亲自过问了洪学智的情况,周总理也做出了安排,吉林省也准备将洪学智调到省里来工作。

洪学智离开农场的那一天,头天晚上农场的老乡们就知道了消息,院里院外都挤满了人,他们都舍不得洪学智离开,一个个都赶来送别。洪学智的眼睛也湿润了,他将整理好的包裹又打开,把被子、棉衣等随身用的物品,分给了生活困难的农场职工。

和洪学智有交集的孙炎峰更是拉着洪学智的手,不愿意松开,洪学智只好让他送到火车站。

一路上,洪学智仍然不住地嘱咐,并交代了孙炎峰两件事:

“第一一个事,我走了以后,你问问药厂的杨大夫,他要不要换一个地方,换一个工作。杨大夫名牌医科大学毕业,被发配在农场的药厂当普通工人,他学的生物,而且是老大学生,他是一个人才,放在这里是浪费的。他如果愿意到长春什么地方,我给他联系。第二件事,我的东西还有今天没来得及送人的, 你看谁需要就送给他们。我放在床下的那双水靴,记得一定给小哑巴送过去。”

图片

图|洪学智将军

孙炎峰跟着车一路到了火车站,洪学智下车以后拉着他的手:“好,以后到长春上我家去,告诉咱们农场的消息,老穆头、老李头、老朱头,你都跟他们说,上我那里去,酒管饱,肉管够。记得到了长春一定来我家。”

看着洪学智挥动的手,孙炎峰忍不住热泪盈眶……

“到哪里都行,只要有工作干就行”

1974年8月洪学智调回吉林省,被安排在石油化工局当局长,洪学智对这个安排没有意见,他还是那句老话:

“到哪里都行,只要有工作干就行。”

对国家大事始终很关心的洪学智,对形势了解得很清楚,知道石油是国家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能源,洪学智从没从事过石油工业的工作,为此他跑遍了长春大大小小的书店,将有关石油的书籍全部都买来。

1974年初冬,洪学智将书以及必要的行装打了包裹,来到了扶余油田。

扶余油田是洪学智上任之初,选定的工作方向,可等到真正到了地方以后,他才发现,石油工人生活的环境同样很艰辛,就连他住的地方,也是四面漏风,为了晚上看书,洪学智包了一捆蜡烛带去,没想到晚上点着以后,四面漏风的屋子把烛光吹的摇摇晃晃,根本就没办法看书,后来招待所的老师傅给洪学智找了个马灯过来,这才勉强解决了问题。

工人在油田艰苦奋战,这种热火朝天的日子,让洪学智仿佛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尽管那时洪学智已经年过六旬,但他每天都坚持在工地上,不断的向老师傅以及技术工人了解学习,天气不好的时候,就把自己关在屋里看出。

图片

图|洪学智将军视察丰满水库

尽管大家干得都很起劲儿,但时间一长,洪学智却发现了问题。

石油工人的队伍很不稳定,尽管大家干工作都很能吃苦,但时间一长都不愿意在这个地方停留,洪学智一打听才知道,一大批年轻的小伙儿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可石油战线上女性又很少,不能满足婚假的需求。

一次洪学智和管理干部说起这个问题:

“油田的青年人大多是高中毕业或者转业军人,论人品素质都是不差的,为啥找不着对象呢?”

管理干部也很理解工人的难处,他告诉洪学智:

“因为是计划经济,姑娘们找对象都希望找着一个能够有'红本’的——城市户口、国家干部是吃供应粮的,他们拿的粮本是红色,所以叫做'红本’。这样一来,城市户口的姑娘们当然不愿意找没有'红本’的石油工人。没办法,油田的青年就只能找农村户口的,可是,找农村户口的又没有粮食吃,怎么办呢?”

一次,上级一部门领导来油田视察,在全体人员大会会场,台上领导刚喊了一句:“我们石油工人一声吼啊……“下面的工人很熟练地接了一句:”找个老婆没户口啊。”

图片

图|洪学智将军

管理人员向洪学智说明情况后,也说了自己一句心里话:

“要把油田搞上去,不能只靠一阵子的大会战,要把年轻人留下来。”

工人谈婚论嫁困难的情况,也有几年的时间,但是也没有领导去注意这件事,但是洪学智却开动了脑筋,从根本上解决石油工人没有粮食吃的问题,不过让全体石油工人,都成为拥有“红本”的城市户口,恐怕也不太现实,要让石油工人不靠“粮本”也能吃得上粮食,却有很多办法。

当过总后勤部部长的洪学智,深知农场对军队的重要性,如果放在石油工人身上,也是合用的。

视察了周边几个地方,洪学智选中了洮儿河农场,那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洪学智信心满满:“有了土地还愁粮食么。”

为了洮儿河农场正式划归扶余油田,洪学智在北京、吉林、农场之间来回跑了好几趟,才最终办成了这件事。

扶余油田的工人有了土地,自然信心百倍。

垦荒时,几个年轻的小伙儿都不让洪学智劳动:“你只管在一旁坐着喝茶,有啥事指点一下,出力气这活是我们干的!”

图片

图|洪学智将军晚年与徐向前元帅合影

秋收时节,农场的粮食堆积如山,自己吃不完的部分还要上交国家,有了粮食以后,石油工人的生活环境也有了很大的转变,油田后来给工人办了“矿区户口”,虽然不是“红本”但胜似“红本”。

大家都能填饱肚子,那谈婚论嫁一事自然也就不用发愁,大家你一把我一把,将喜糖和炒豆子都硬塞到了洪学智的口袋里。

扶余油田的石油会战大获成功,从年产几十万吨猛增至一百多万吨。

1977年8月18日,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顺利闭幕,第二天长春市街头便举行了盛大的游行仪式,洪学智也拎着小铜锣走在游行的队伍里。

就在大家高兴时,省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找到了洪学智:

“洪学智同志您好!接到中组部的电话,通知您立即去北京,有新的工作。我们已经给您准备了票,中午一点飞机起飞。”

洪学智要走的消息如同一阵旋风,顷刻之间都被工人们知道了,没过一会儿的功夫,洪学智家里就坐满了人,屋子里坐不下,大家都站到了院子里,大家都是来为他送行的。

图片

图|洪学智将军

洪学智的一生始终把人民百姓的利益看得比生命还要重,正如著名诗人臧克家《有的人》中这样写道: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