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疗糖尿病的千古名方——玉液汤

 caimin133 2022-04-05

玉液汤出自清末名医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主治消渴证。

方药组成:生山药一两(30克)、生黄芪五钱(15克)、知母六钱(18克)、生鸡内金二钱捣细(6克)、葛根一钱半(4.5克)、五味子三钱(9克)、天花粉三钱(9克)。

方中以山药、黄芪共为君药,补脾固肾,益气生津,二药相配,一则使脾气升,散精达肺 ,输布津夜以止渴,二则使肾气固,封藏精微以缩尿。知母、天花粉滋阴清热,生津养液 ,润燥止渴为臣。佐以葛根助黄芪升发脾胃清阳,输布津液止渴;鸡内金助脾健运,兼能缩尿;五味子固肾生津,不使津液下流。全方益气生津,润燥止渴,固肾摄津。

消渴之证,多由于元气不升,此方乃升元气以止渴者也。方中以黄芪为主,得葛根能升元气。而又佐以山药、知母、花粉以大滋真阴。 

使之阳升而阴应,自有云行雨施之妙也。用鸡内金者,因此证尿中皆含有糖质,用之以助脾胃强健,化饮食中糖质为津液也。用五味者,取其酸收之性,大能封固肾关,不使水饮急于下趋也。 

方书消证,分上消、中消、下消。谓上消口干舌燥,饮水不能解渴,系心移热于肺,或肺金本体自热不能生水,当用人参白虎汤。 

中消多食犹饥,系脾胃蕴有实热,当用调胃承气汤下之;下消谓饮一斗溲亦一斗,系相火虚衰,肾关不固,宜用八味肾气丸。 

白虎加人参汤,乃《伤寒论》治外感之热,传入阳明胃腑,以致作渴之方。方书谓上消者宜用之,此借用也。愚曾试验多次,然必胃腑兼有实热者,用之方的。 

中消用调胃承气汤,此须细为斟酌,若其右部之脉滑而且实,用之犹可;若其人饮食甚勤,一时不食,即心中怔忡,且脉象微弱者。 

系胸中大气下陷,中气亦随之下陷,宜用升补气分之药,而佐以收涩之品与健补脾胃之品,拙拟升陷汤后有治验之案可参观。 

若误用承气下之,则危不旋踵。至下消用八味肾气丸,其方《金匮》治男子消渴,饮一斗溲亦一斗。而愚尝试验其方,不惟治男子甚效,即治女子亦甚效。 

曾治一室女得此证,用八味丸变作汤剂,按后世法,地黄用熟地、桂用肉桂,丸中用几两者改用几钱,惟茯苓、泽泻各用一钱,两剂而愈,后又治一少妇得此证。 

投以原方不效,改遵古法,地黄用干地黄(即今生地),桂用桂枝,分量一如前方,四剂而愈。此中有宜古宜今之不同者,因其证之凉热,与其资禀之虚实不同耳。 

消渴证,若其肺体有热,当治以清热润肺之品。若因心火热而铄肺者,更当用清心之药。 

若肺体非热,因腹中气化不升,轻气即不能上达于肺,与吸进之养气相合而生水者,当用升补之药,补其气化,而导之上升,此拙拟玉液汤之义也。 

然消渴之证,恒有因脾胃湿寒、真火衰微者,此肾气丸所以用桂、附。而后世治消渴,亦有用干姜、白术者。 

尝治一少年,咽喉常常发干,饮水连连,不能解渴。诊其脉微弱迟濡。 

投以四君子汤,加干姜、桂枝尖,一剂而渴止矣。又有湿热郁于中焦作渴者,苍柏二妙散、丹溪越鞠丸,皆可酌用。 

邑人某,年二十余,贸易津门,得消渴证。求津门医者,调治三阅月,更医十余人不效,归家就医于愚。诊其脉甚微细,旋饮水旋即小便,须臾数次。 

投以玉液汤,加野台参四钱,数剂渴见止,而小便仍数,又加萸肉五钱,连服十剂而愈。

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医科谢立群认为,玉液汤主要治疗气不布津,肾虚胃燥之消渴。消渴病患者有口渴引饮,小便频数量多或小便混浊,困倦气短,舌嫩红而干,脉虚细无力等症状皆可应用。自古以来为治疗消渴日久,气阴两亏,肾虚胃燥之证的常用方剂。

现代研究中,玉液汤不仅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并且对癌症放疗后、甲状腺功能亢进、小儿夏季热、尿崩症等属气阴两亏,中焦燥热者均有很好的疗效。临床治疗中,若患者气虚甚,脉虚细,加以人参补气生津;小便频数,则加山茱萸、菟丝子固肾缩尿;烦热渴饮者,加石膏、麦冬清热生津、润燥止渴。为避免产生毒性,本方剂不宜与乌头及其制品同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