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朝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出现“中国”一词,是否说明“中国”一词至少有3000年历史了?

 翠竹明月 2022-04-07

从词源学上,大致上可以这么说,但是,要注意两个方面:

第一,今天的「中国」一词,和先秦时代的「中国」一词含义完全不一样。

第二,从文字学角度来说,何尊铭文是「中或」,而非「中國」。

先秦的「国」是封建制下的「采邑、分封」之「国」,今天的「国」是「民族国家(nation)」或者「states(主权国家)」的概念,第一点很好理解,我就不多费笔墨,着重从文字学角度讲一下第二点。


我们知道,何尊是目前所见西周最早的一件青铜器,根据铭文的纪年是「周成王五年」,记载的了西周初年营建东都成周之事,可与《尚书·召诰》等经典文献互勘互证。

首先,何尊铭文是「中或」,而不是「中國」:

「國」这个字直道西周中期才出现,我看到的资料是始见于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录冬卣》:

从文字学角度来说,「或」是「域、國」的初文:,也就是说何尊铸造的时候,还没有「域、國」这两个字。

在殷墟甲骨文和西周早期金文中,「或」除了表示「邦国」以外,还可以表示:「地域」和「或者」。

甲骨文中用「或」表示「地域」,《合集》36182:「遇夷方率伐東或。」,表示「遭逢夷方率兵攻伐東土」。

甲骨文中用「或」表示「或者、和、再、又」,也即「连词」,这是一个假借意义,《合集》6377在卜问:或不征伐工方吗?

也就是说,当时的「或」一个字身兼三个职务:「邦国」、「地域」、「或者」。

「或」字职务过多,势必影响汉字记录汉语的精确性,这样「或」字就有分化的必要:

  • 在「或」的外部再累增一个「口」部,也即「國」字,专职表示「邦国」这个意义。
《說文》:「國,邦也。从囗从或。」
段玉裁注:「〈邑部〉曰:『邦,國也。』按邦、國互訓,渾言之也。《周禮》注曰:『大曰邦,小曰國。』邦之所居亦曰國,析言之也。」
  • 在「或」的基础上累增一个「土」部,也即「域」,专职表示「地域」这个这个意义。如:

《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辨其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之名物。」
《上博竹書一.緇衣》簡7:「亖(四)或(域)川(順)之。」
  • 而本字「或」就专职假借义「或者、和、又、也许」,如:

《左传·宣公三年》:天或启之,必将为君。

总之,「域、國」都是西周中期以后从「或」字渐渐分化出来的。而且「域、國、或」三者的上古音也是一样的,

汉语音韵学中有「喻三古归匣」的概念,也就是说:「域」的上古音跟「或」一样是「匣纽职部」,而「國」是「见纽职部」,「匣(喻三)、见」为旁纽关系,职部叠韵。


那么,说到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何尊》中的「中或」表示是「中域」还是「中国」呢?

其实,在当时,这两个意义区别还真不大,读音也一样(yu音是中古以后才有的),有鉴于当时成周洛邑才刚开始营建,我觉得应该是表示「中域」比较合理,也即「天下的中央」。

当然,理解成「中国」也完全说得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