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采桑叶(散文)

 吴越尽说 2022-04-08
采桑叶

作者:舜学

       春光明媚,草长莺飞,正是饲育春蚕的好时节。想起了当年带领学生在蚕种场劳动实践,半天学养蚕,半天上课。其中当“罗敷”印象最深,对采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那是阴历的芳菲四月天,蚕种场的技术员接待了我们,领着大家参观高爽恒温的蚕室,只见那里蚕匾乌黑一片,犹如扎堆的蚂蚁在蠕动着。她说:“这是蚕蚁,破卵不久,很娇嫩。”参观毕,女生进蚕室当蚕娘,男生去桑园采桑叶。老员工对我们说:“我姓王,以后有事找我。目前蚕宝宝还小,食量小,这几天每人只需要采2斤左右桑叶即可。”我听了窃喜,2斤叶,太轻松了。采桑叶,对我这个来自丝绸之乡的人,还不是三个指头捏田螺的事啊!“大家看我,这个铁箍有快口,用来采叶的,套在食指上,与拇指一合,把叶摘下。每人一个小篾筐,放桑叶的,听懂了吗?”“知道了。”大家答道。

       到了桑地,那里桑树成片,抽枝开叶,嫩绿色地聚在枝条上,正如古诗中描述的“柔桑多绿枝”。“要采铜钿大的嫩叶,老叶会伤蚕身的。”老王师傅大声地叮嘱着。我一边寻觅小嫩叶,一边用比顶针箍大得多的铁箍摘叶。到了中午时分,篾筐里终于放上蓬蓬松松的一筐,一称竟不到2斤,勉强完成任务!转而一想,当下的采桑毕竟不同于小时候闹着玩的养蚕,养的是大蚕,桑叶是讨来的。俗话说,“桑叶青又青,偷桑拷死不偿命”,谁敢偷?讨桑自然不同于采桑事,无非是随手摘下几片桑叶就完事了。

       事隔十来天,桑叶伸展得巴掌大,林掩人影。采叶任务与日递增,说是蚕儿进入四五龄的大蚕期,食量大增,故每人每天的任务要两三百斤。我的天哪,这么多,半天行吗?老王师傅善于边说边示范:“一手攀着枝条,一手使劲往下捋叶,在箩筐里揿结,这点任务不难完成的。”他的一番话既教技术,又为我们鼓劲。

       俗话说:“做天难做五月天,种菜的哥哥盼下雨,采桑的妹妹盼晴天。”一天清晨,集合哨提前吹响,王师傅扯大嗓门说:“气象预报中午有大雨,要提前。快去采桑,否则桑叶接不上。蚕儿饿了一顿,成了'白肚娘’,不能制种;吃了湿桑叶,容易患病,病蚕的蚕种就要销毁,损失可大呢!”他的这席话,既是动员大家抓紧干,又是要求大家增强责任感,话不多,挺管用的。我也知道,桑叶是蚕宝宝的粮,蚕农都有这样的体会,“不爱柔桑尽,还忆畏蚕饥”。

       曾记得,明代《醒世恒言》里的盛泽作坊主施润泽为了买桑叶去东山,还跌进太湖里了呢!他的话发挥了效应,在密密层层的桑林间,响起一片簌簌的声音,我们利索地采摘一筐又一筐的桑叶。“喔唷,好痒啊!”一位学生喊道。原来一条桑毛虫从他脸上一直掉到颈部,这条彩色的毛虫顿时让他皮肤上发出了疹块,带来挖肉般的痒。我捋下的一把桑里竟也藏着一条绿色的扁刺毛虫,难以发现,故螫得我钻心的痛,但想到蚕娘年年采桑,不知多少次被蜇痛,从不叫痛。再说,我是教师,应做出榜样的,碰到一点痛怎能显得如此怯懦?有一天,一场过云雨,把釆摘的桑叶淋得湿漉漉的,于是我们到蚕室走廊上,把一张张桑叶摊开,拭抹晾干。此时,听到蚕儿咀嚼桑叶的声音,像窃窃细语,像潇潇春雨,感觉到这是最美的声音,那么动听!

       后来,我们摇了蜈蚣蔟,让蚕儿上蔟结茧,接着采出一匾一匾的茧子,银晃晃的,令人欣喜不已,这可是一种获得劳动成果的感觉。当这些茧子面临削茧、配对、产卵的阶段,我们也并不闲着,跟随老王师傅修剪桑枝,捕捉毛虫,为饲育秋蚕提供优质粮食而劳碌着。短短的二十几天,体会到养蚕的维艰,身穿罗绮衣,可真不能忘了养蚕人啊!

       自那以后的几十年间,一直没采过桑,家乡的桑田渐渐式微。采摘大片桑叶的情景和乐趣,便寄存在记忆深处了。

2022-04-0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