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身边有这样叛逆的孩子吗?妈妈: 心理问题很严重,厌学,一说他,他就乱发脾气,说一句顶十句,跟父母就像仇人一样。不沟通,说什么都抵触,跟欠他似的,不满足就发脾气,不想上学,玩性又大,现在成绩也差,做事拖延,晚上发愁的睡不着, 在妈妈眼里,“犟种”是这个样子的“说你又不听,听又不懂,懂又不做,做你又做错,错你又不认,认你又不改,改你又不服,不服你也不说” 这些孩子似乎天生就是来折磨家长的,DNA里满满的写着“人之初、性本犟”,你要是摆事实、讲道理,我就对着干,反着来。你说东我向西,左耳听右耳冒。 总之,在教育的道路上,父母指挥交通时,最怕遇到这些怀揣“主意证”,违章驾驶的倔孩子。 这种“执拗+犟脾气”,是怎么修炼出来的?有人说,“叛逆”是成长的代价,是觉醒的“起床号”。随着自我意识和自我判断能力不断提高,两三岁时,乖巧的宝宝突然间就叛逆了, 处处要和家人对着干。这一切,意味着孩子 进入了叛逆期。 1、叛逆期的孩子特别相信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有主见,有独立思考能力,一旦孩子有了这种觉醒意识,他们是不太容易相信别人给的建议的。 2、叛逆期的孩子,最明显的一个“标签”,就是“不听话、有脾气”。他们喜欢做出夸张的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以做对抗性行为为乐。 3、孩子一旦觉得自己长大了,有能力了,就会出现一些“掌控”的欲望,这种欲望越强,就越不喜欢被拒绝、被约束,被指挥。这时候,一旦受到父母的干涉或者反对,便开始顶嘴、反抗。 4、叛逆孩子的心理上表现得很“挣扎”,即害怕被批评冷落,又极度依赖父母,所以,他们才会表现的情绪激烈,又反复无常。具体表现就是“我听了,我假装听不懂,我服从了,我又不想改······” 5、孩子并不是喜欢处处做对,事事都背道而驰,而是他们独立探索的欲望,远高于对规则的服从,这种探索的欲望在成人眼里,有时很幼稚,很可笑。 叛逆宝宝有多搞笑举个真实的例子: 我邻居家的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回家后,爷爷奶奶问宝贝,第一天学会什么了?孩子说老师教他们学会自己上厕所,谁做得好,就给小红花。 然后宝宝真的自己去厕所拉了便便,很自豪地等大家夸他。这个时候爸爸一按马桶,冲走了“便便”,宝宝趴在马桶上嚎啕大哭,说这是他的,不许别人冲走,他要留着。 这件小事儿看似搞笑,其实在孩子眼里,满满的都是渴望独立自主的需求,第一,他们有了独立行为能力,自主完成一件事,感觉特别棒!第二,他们有了掌控意识,这便便是自己的,自己有权利处置。 但是在父母眼里,宝宝的行为简直不可理喻,什么都不懂,怎么这么任性呢?处置方式简单粗暴,完全不顾及宝宝的心理感受! 这种叛逆心理,怎么从小引导?1、原则问题不商量 如果宝宝总是挑战底线的话。家长可以适当满足孩子的要求,但要把握好“度”,画出“看得见”的底线,不能一味迁就。我们可以 与孩子一同制定规则,制定后一定要严格遵守,家长更要以身作则。总之,用规则来管理叛逆期孩子的日常行为。 比如吃饭时间到了,睡觉时间到了,孩子就不肯按顺序和规矩做,不刷牙,不洗手。这个时候妈妈讲道理不管用,打手手惩罚一下或许管用。但如果换个方式呢?提前约定+父母做榜样+奖励。如果孩子就是不洗手,那就适当惩戒,不好意思,我洗过手了,我吃饭,你看着办吧。 2、发脾气,冷处理 宝宝任性发脾气,对抗你,吸引你的关注。有必要用冷处理的方式来处理,适度放手,不予理睬,等孩子安静 下来主动找父母沟通。这样主动权就掌握在父母手里了。其实,让孩子自己体会哭闹无用,学会吸取教训、经验挺好。让他们自己学会冷却情绪也算是成长。 千万不要毫无原则,妈妈骂,爸爸哄,或者等孩子哭了一半,马上就笑脸去迎接,这个套路很快就会被孩子看破。接下来,父母就会体会到“错了你又不改,改了你又不服”的循环往复中。别怕孩子哭,别怕孩子有心里阴影,他们很快就会忘记。论“心理相持,耐心对抗”怎么能够输给孩子呢! 3、培养爱心、同理心 “别人家孩子是来报恩的,我家孩子是来报仇的”,如果你有这种感慨,平时一定缺少爱心、同理心的培养。说实话,凡是培养好了这两点,其他都不是事儿,因为有爱心、同理心的孩子跟您是一伙儿的啊!你们的观念相同、立场一致,一拍即合之下,什么矛盾解决不了? 根据心理学的“泛灵论”特征,在幼儿时期特别容易培养爱心、同理心。如果父母引导得当,会使孩子产生移情心理,学会换位思考,激发平等互助等品质。这些都会让他们的叛逆心理容易被安抚,被缓解,被引导。 叛逆期早到或晚到,其实早晚要到,与其捏着拳头准备对抗它,不如多花心思准备点“小花招”,站在孩子的立场,陪他们快乐的度过这段“让人终身难忘”的时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