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语复习教案:文言实词词义推断

 中小学阅读写作 2022-04-08

教学目标: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能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推断实词词义。

教学重点: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

教学构想:

1、实词重在积累,督促学生每周复习两篇课内文言文,120个实词分为12组,每天落实一组。

2、设计导学案,了解学情。

3、精选课内和高考真题作为实例,在练习中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业检查

2、明确复习目标

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因而掌握实词至关重要。 应考对策:首先,必须通过一定量的诵读,增强语感; 其次,要掌握一批常用实词的常用义项和用法;再次,就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与技巧。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基本方法。

二、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1、提前印发学案,学生完成练习。

2、讨论六组练习,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

第一组:

1、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请推断词义:   弄璋      弄瓦

可以联系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我夫人有娠”(娠:怀孕)“果双生一男一女”  

“璋也弄,瓦也弄”——弄璋:生男,弄瓦:生女

“弄璋、弄瓦”典出《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璋是好的玉石;瓦是纺车上的零件纺锤。

男孩弄璋、女孩弄瓦,实为重男轻女的说法。  

“璋”是好的玉石,顶端作斜锐角形,是古代贵族在举行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礼器。给儿子“璋”玩,一方面是希望他有玉一般的品德,一方面又希望他成为贵族,可以“光宗耀祖”。后来就把生下男孩子称为“弄璋之喜”;“瓦”是纺车上的零件。给女儿“瓦”玩,是希望她将来能胜任女红(gōng)之意。所以,“弄璋”指的是生了儿子,“弄瓦”指的是生了女儿。)

【方法总结1】语境推断法(利用上下文语境)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第二组:

2、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陶渊明)

【解析】“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看院子里的树,使脸上现出愉快神色。眄:斜视,在这里翻译成看即可)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欧阳修)

“组”是以“纟”为偏旁,可以知道词义和绳索有关,前边有“系”(捆绑)燕父子,由此可以推知“组”的意思为“带子,绳索”。

4、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06天津卷)      

牧:统治,治理 “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 “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寇恂文武兼备,具有管理百姓、统帅军队的才能.

【方法总结2】字形推断法(利用汉字字形)

汉字是表意文字,“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字多能直接反映出其本义;形声字占汉字总量的80%,它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根据字形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定词的具体含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

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

“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

“讠(言)、辶(走)、忄(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

凡形旁从“钅()、木、氵()、灬()、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

其它还有:禾--五谷、隹(zhuī)--鸟雀、贝--金钱、皿--器具

攵(攴) --敲击、系--捆绑、纟--丝麻、宀--房舍、冖--笼罩、穴—洞

--肉、页--首、自--鼻、目---眼、歹--死亡、尸--身体

试试看:

5、进之(人名)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人名),有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07年江苏)

殛:诛杀

高进之这时用手按住腰间的刀窥视檀道济,如果他有异议,就杀掉他。檀道济快步走下台阶,叩头说:“武皇帝在上,我檀道济如有异心,就赶快杀死我。”

史称檀道济被杀前,“愤怒气盛,目光如炬”,扯下头巾扔在地上,说:“乃坏汝万里长城!”

6、吴有儒曰徐孟祥氏,……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2014湖南卷)

造:造访。本义:;往某地去。士大夫在西山游玩时,一定会去他家拜访。

第三组:

7、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

秦国有足够的力量利用他们的这一弊端,追击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尸横遍野,(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8、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杜牧《阿房宫赋》)

“族”与“灭”对应,义同“灭”字(族灭)

9、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小雅蓼莪》)

依仗,凭借,引申义是指父亲、父母。

没有父亲,我依靠谁?没有母亲,我仰赖谁? 表达诗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以及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心与遗憾。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韩愈《祭十二郎文》

【方法总结3】语言结构推断法(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

古人行文,喜欢用整齐的句式,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如:“怨天尤人”,“天”与“人”相关,“怨”与“尤”也必定相近,由此可知“尤”应为“怨恨;归咎”义。

试试看:

10、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挂,腰里佩着

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

11、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

“捐”与“弃”对应,抛弃,舍弃。

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

捐助,献出财物:~献。~款。⒋除去:~不急之官(除去无关紧要的官)。

为国捐躯: 为国家、为正义而舍弃生命

第四组:

1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蒲松龄《狼》)

犬:像狗一样。过了一会儿, 一只狼径直走开, 另一只狼像狗一样在前面坐下了。

13、(鹤)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苏轼《放鹤亭记》(04湖南卷)

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14、浚遒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07年全国卷)  

:祭祀(动词) 谓语位置。 译文:浚道县有唐、后二座山,百姓都来这里祭祀。

【方法总结4】语法分析推断法(利用语法结构)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以及词语的搭配,可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一般说来,作主语、宾语的常是名词,如果是形容词、动词等处在主语、宾语的位置,则常常要活用作名词,解释时要注意其意义的转换,译出其名词特点;作谓语的常是动词,如果是名词处于谓语位置,或形容词处于谓语位置且带了宾语,也常活用作动词,解释时同样要注意其意义的转换,译出其动词特点;作状语的常是形容词,如果名词作状语,则常常要译成介宾短语。

试试看:

15、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状语。

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

16、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病:担忧,忧虑。译文: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了解他。

强调要真才实学,不走弯路、近路,凭本事吃饭。

17、属吏惮其(海瑞)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者朱丹其门,闻(海)瑞至,黝之。(《明史海瑞传》)

“朱丹”、“黝”都处在谓语的位置并分别带了宾语“门”和“之”,所以就能感知它们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漆成红色”和“涂成黑色”的意思。

属吏害怕他的威严,贪官污吏很多自动免去。有显赫的权贵把门漆成红色的,听说海瑞来了,改漆成黑色的。

第五组:

18、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背叛

19、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孔雀东南飞》)

“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

20、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中庸》)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        

要想走很远的路,到达远大的目标,就必须从近处开始;要想登上高山之颠,极目远眺,一览众山小,就必须从山脚起步。这和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异曲同工之妙。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必须有一个远大而确定的目标,但实际做起来,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方法总结5】通假推断法

通假是文言文的特殊语法现象之一,用了通假的词语从通假的角度去理解才符合语境。当遇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可以尝试从通假字角度考虑,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

试试看:

21、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史记滑稽列传》)

“嘱”,嘱咐。我是孙叔敖的儿子。父亲临终前,嘱咐我贫困时就去拜见优孟。

联系《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 嘱咐。

22、帝……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2016全国卷 I《曾公亮传》)

“锡”即“赐”,通假字。

曾公亮质问他: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不虔君命”即“对国君的命令不尊重”。

第六组:

23、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

绳之以法,以法律纠治不法之人。指犯罪者接受法律的制裁

约束、制裁。(绳之以法)  译文:有一个侍卫军军士犯了法,权善才依法查办了他。

(补充:2014年高考真题:①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勾结皇亲国戚,官吏没有人敢制裁他。 ②绳吏之法尤峻:制裁官吏的法令尤其严苛或严厉。“绳”本义是木工用的墨线。引申为标准、法则。“绳”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是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约束、制裁”。 通过成语“绳之于法”可以得知) 、

24、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适:到,往。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彼且奚适也?

25、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09年课标卷)

薄:靠近  

于是趁着夜晚从城墙上放士兵下去,逼近夏人的营地,敌人果然十分惊慌,城里官兵乘机大声叫喊,奋勇杀敌,杀死和俘获了很多敌人。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联想:日薄西山、义薄云天     

日薄西山:薄,迫近。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方法总结6】联想推断法(联想课文、联想成语)

即知识迁移法。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试试看:

26、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诚廉》)

夺:改变。

石头可以被碾碎,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本质;丹砂可以被磨细,但不能改变它赤红的本色。比喻仁人志士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改变节操。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改变)   李密《陈情表》

27、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城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绝,昭(人名)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09年全国卷)   

婴:环绕

金兵入侵,夏人乘机攻下河外的全部城镇。震威府距离府州三百里,势力十分孤立。朱昭带领全城老幼绕城固守,以抵御敌人攻击的力量。

联想: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三、归纳总结:

1、语境推断法  (上下文)  2、字形推断法3、结构推断法(相反、相近)

4、语法分析法(位置、词性)5、通假推断法6、联想推断法(成语、课文)

在阅读课外的文言文章时,这几种方法灵活运用,具体情况选中具体的对应的方法,做好心理调试,不怕困难,积累一定一词多义,通假字,多掌握一些成语,学会语法分析,细心认真的,做选择题时用带入法,翻译时字字落实。所以我们在阅读时一个心里就是不要怕困难,遇到难以理解的词时候要静下心来,根据上下文来进行推断。

四、巩固练习:通读下面的语段,解释句中划横线的文言实词词义。

1.北将军刘牢之问部下甲兵刍粮,高进之布指算,不爽 ,乃辟行军司马。(07年江苏卷)

爽:差错。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 屡试不爽/毫厘不爽

刘牢之问部下铠甲、兵器、粮草的数量,高进之掐指一算,一点都不差,于是任命他为行军司马。

2、二年正月,泽至开德,以孤军进,都统陈淬言敌方炽,未可轻举,泽怒,欲斩之,诸将乞贷淬,使得效死。泽命淬进兵,遇金人,败之。    

:宽恕、宽免 。严惩不贷     

第二年正月,泽(人名)到达开德,孤军深入,都统(官名)陈淬(人名)说敌人士气很高,不可以轻易出兵,泽大怒,要把他斩首处死,许多将领请求饶恕陈淬,才使他免于一死。

3、谢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谢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2017年全国卷I

臧否:表扬 、批评/褒贬/评论人物好坏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

谢弘微口中从不説别人坏话,而谢曜则喜欢评议人物,每当谢曜在言谈中涉及别人时,谢弘微就常用别的话题岔开。

4、余病痞且悸,谒医视之,曰:“惟伏神为宜。”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病加甚,召医而尤其故。(伏神:中药名,外形似芋。)

尤:责问。    联想:怨天尤人

我得了腹内郁结心悸反常的病,请求医生看他的病,说:“只有茯苓适合治疗。”第二天,到市场上买,煎好服下了,病加重。叫来医生责问他其中的缘故,医生要求观看药渣,看后说:“唉!全是老芋头啊,那卖药的欺骗你将假货卖掉。你自己昏惑不明,却反而怪于我,不是过分吗?”我忧愁惭愧,愤恨忧心,将这类事推而广之,那么世上像这样以芋头出售害人的人很多,又有谁来分辨呢!

5、张苍罢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联想: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可见“私”即“偏爱、偏私”

6、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苏东坡《留侯论》)  

译文:天底下真正有勇气的人,(应该是)面对突然发生的事情不会感到惊恐,(别人)无怨无故冤枉他的而不愤怒.  

7、张仪者,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纵横之术,苏秦自以为不及也。仪游诸侯无所遇,困于楚,苏秦故召而辱之。仪怒,念诸侯独秦能苦赵,遂入秦。苏秦阴遣其舍人赍金币资仪,仪得见秦王。秦王说之,以为客卿。舍人辞去,曰:“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张仪曰:“嗟乎,此吾在术中而不牾,吾不及苏君明矣。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参考译文]张仪是魏国人,与苏秦一起侍奉鬼谷先生,学习用游说来联合的政治权术,苏秦自认为才能不及张仪。张仪游说各国没有被赏识,流落到楚国,这时苏秦便召他前来,又加以羞辱。张仪被激怒,心想各国中只有秦国能让赵国吃苦头,便前往秦国。苏秦又暗中派侍从送钱去资助张仪,使张仪见到了秦王。秦王很高兴,以客卿地位礼待张仪。苏秦的侍从告辞时对张仪说:“苏秦先生担心秦国攻打赵国会挫败联合各国的计划,认为除了您没有人能操纵秦国,所以故意激怒您,又暗中派我来供给您费用,这些都是苏秦先生的计谋啊!”张仪感慨地说:“罢了!我在别人的计谋中还不自知,我不如苏秦先生是很明显的事了。请代我拜谢苏秦先生,只要他活着,我张仪就不说二话!”

教学目标:练习中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归纳实词推断方法:

1、语境推断法  (上下文)   

2、字形推断法

3、结构推断法(相反、相近)

4、语法分析法(位置、词性)

5、通假推断法

6、联想推断法(成语、课文)

二、练习巩固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朱然,字义封。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后擢山阴令,董五县。权奇其能,分丹杨为临川郡,然为太守。会山贼盛起,然平讨,旬月而定。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迁昭武将军。虎威将军吕蒙病笃。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蒙卒,权假然节,镇江陵。魏遣张郃等攻江陵,郃围江陵,然中外断绝。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郃等起土山,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攻破两屯。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尽,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由是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侯。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擢山阴令,董五县  董:监管      

B.权奇其能    奇:认为……奇特

C.权假然节    假:代理      

D.方厉吏士    厉:通“励”,激励

解析:选C 

“假”根据语境孙权曾问吕蒙死后谁可代替他,吕蒙说朱然胆识过人,可以接任,吕蒙去世,孙权授予朱然节杖,镇守江陵;且从分析结构看“假”为动词,“节”为宾语,故解释为“代理”不正确,应解释为“授予”。

(2)指出下列各句中所含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   “  ”通“  ”,     

②堪战者裁五千人        “  ”通“  ”,     

③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  ”通“  ”,     

①禽 擒 捉拿,捕获 ②裁 才 仅仅③彻 撤 撤退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尽,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

译文:江陵令姚泰带领军队在北门防守,见敌人众多,城中人少,粮食几尽,于是和敌人勾结,谋划作为内应。

(关键词:备,防守;盛,多;因,于是;交通,勾结)

参考译文:

朱然,字义封。曾经与孙权一同学习,结下深厚的友谊。到了孙权统领事务时,孙权任用朱然担任余姚长官。后来升迁为山阴令,监管五个县。孙权非常惊奇朱然的才能,把丹杨划分到临川郡,朱然担任太守。适逢山贼兴起作乱,朱然讨伐他们,十天就平定了。建安二十四年,跟随讨伐关羽,另外和潘璋到临沮擒获了关羽,升迁为昭武将军。虎威将军吕蒙病重。孙权问:“爱卿如果一病不起,谁可代替您?”吕蒙回答说:“朱然胆识不凡,我认为可以接任。”吕蒙去世,孙权授予朱然节杖,镇守江陵。魏派遣张郃等将进攻江陵,张郃包围了江陵,朱然内外断绝。当时朱然城中士兵有许多得了浮肿病,能够作战的只有五千人。张郃等堆起土山,靠近城池立起楼橹,弓箭如下雨般射入城内,将士都大惊失色。朱然镇定自若无一丝恐惧,激励官吏士兵,趁隙攻破了魏军两座军营。江陵令姚泰带领军队在北门防守,见敌人众多,城中人少,粮食几尽,于是和敌人勾结,谋划作为内应。将要起事时,事情被发现了,朱然治姚泰的罪,杀了姚泰。张郃等人不能攻克江陵,于是撤兵返回。从此,朱然名震敌国,改封为当阳侯。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窦群,字丹列,京兆金城人。父叔向,以诗自名,代宗时,位左拾遗。群兄弟皆擢进士第,独群以处士客隐毗陵。母卒,啮一指置棺中,庐墓次终丧。从卢庇传啖助《春秋》学,著书数十篇。苏州刺史韦夏卿荐之朝,报闻,不召。后夏卿入为京兆尹,复言之,德宗擢为左拾遗。时张荐持节使吐蕃,乃迁群侍御史,为荐判官,入见帝曰:“陛下即位二十年,始自草茅擢臣为拾遗,何其难也?以二十年难进之臣为和蕃判官,一何易?”帝壮其言,不遣。

王叔文党盛,雅不喜群,群亦悻悻不肯附。欲逐之,韦执谊不可,乃止。群往见叔文曰:“事有不可知者。”叔文曰:“奈何?”曰:“去年李实伐恩恃权,震赫中外,君此时逡巡路傍,江南一吏耳。今君又处实之势,岂不思路傍复有如君者乎?”叔文悚然,亦卒不用。

宪宗即位,转膳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出为唐州刺史。节度使于  素闻其名,既谒见,群危言激切,甚悦,奏留充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皆爱重之,召入为吏部郎中。元衡辅政,举群代己为中丞。群奏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为御史,吉甫以羊、吕险躁,持之数日不下,群等怒怨吉甫。群性狠戾,颇复恩雠,临事不顾生死。是时征入,云欲大用,人皆惧骇,闻其卒方安。(选自《旧唐书窦群传》,有删改)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自草茅擢臣为拾遗     草茅:民间

B.从卢庇传啖助《春秋》学     传:经传

C.一何易                易:轻率

D.雅不喜群             雅:一向

解析:选B   

B项,从句内语境看,他跟随卢庇对啖助的《春秋》学说进行解说,写文章数十篇。“传”应该是“注解、阐述”的意思,该项解释为“经传”不正确。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吉甫以羊、吕险躁   险躁:轻薄浮躁

B.群等怒怨吉甫          怒怨:怨恨

C.群性狠戾,颇复恩雠    恩雠:恩泽和仇恨

D.临事不顾生死          生死:死的危险

解析:选C 

A项,是同义复词,从上下文看,应该是形容两人性格方面的不足,“躁”是“浮躁”的意思,“险”有“冒险,犯险”之意,都指性格不稳重,即“轻薄浮躁”。

B项,是同义复词,从上下文看,任命被李吉甫压下,窦群等人心里当然不高兴。“怒”是“发怒”的意思,而“怨”有“怨恨”的意思,二者意思相近。

C项,是偏义复词,“颇复恩雠”中的“复”是“报复”的意思,因此“恩雠”一词,更偏向“雠”,即“仇恨”的意思。

D项,是偏义复词,“生死”更偏向“死”,就是不顾及自己会遭遇“死的危险”。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节度使于  素闻其名,既谒见,群危言激切,甚悦,奏留充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

译文:节度使于  一向听闻他的名声,拜见时,窦群言语率直激切,于很喜欢,奏请朝廷授窦群留任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服金鱼袋。

关键词:素,向来,一向;谒见,拜见;危言,正直的言语;充,任。

译文:窦群,字丹列,京兆府金城县人。他的父亲窦叔向,因诗写得好而闻名于世,代宗时,担任左拾遗。窦群的哥哥弟弟们都考中了进士,只有他以处士的身份隐居在毗陵。他母亲去世时,他咬断自己一根指头放到棺材里,在墓边搭了个丧棚住到守丧期满。他跟随卢庇注释阐述啖助的《春秋》学说,所写的文章有数十篇。苏州刺史韦夏卿向朝廷推荐他,上报皇帝知闻,皇帝却没召见他。后来韦夏卿入京担任京兆尹,又推荐了窦群,德宗让他担任左拾遗。当时张荐被派出使吐蕃,于是就升他为侍御史,任张荐的判官。窦群进宫去见皇帝时说:“皇上您登基二十年了,才把我从民间提拔出来当拾遗官,是多么艰难哪!用二十年难以提拔的臣子当和蕃判官,太轻率了吧?”皇帝认为他说得对,就没派他去。

王叔文集团得势时,一向不喜欢窦群,他也愤恨不平不肯依附他们。王叔文一党想把他赶出朝廷,韦执宜不同意,于是作罢。他去见王叔文说:“事情有难以预料的。”王叔文说:“为什么呢?”他说:“过去李实夸耀自己的恩宠,倚仗着权势,威风震动朝廷内外,您那时在路边徘徊,只是江南一名小官罢了。现您也处于李实这样的权势,难道不想想路边还有像您这样的人吗?”王叔文虽感到震惊,但也最终没任用他。

宪宗即位,(窦群)调任膳部员外郎、兼任侍御史知杂事。出任唐州刺史。节度使于  一向闻知他的名声,拜见时,窦群言语率直激切,于很喜欢,奏请朝廷授窦群留任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服金鱼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都喜欢和器重窦群,召他入朝任吏部郎中。后武元衡任辅政大臣,举荐窦群顶替自己做御史中丞。窦群奏请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为御史,李吉甫认为羊、吕二人轻薄浮躁,接到奏表数日不予批复,窦群等人因此愤恨李吉甫。窦群性情狠毒暴戾,喜欢复仇,碰到事情不考虑死的危险。当时召他入朝,说要重用,朝中人人惊骇,听说他死了方才心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