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绍兴萧山区界变迁考略

 新用户4214iQuv 2022-04-08

作者:徐木兴

绍兴与萧山的区界,历史上曾经过多次变迁,有的变更志书有明确记载,但由于种种原因,如所修志书前后时间跨度较大、有的志书已佚等而没有明确记载。为了对绍萧两县的疆界变迁有明确的记载,笔者通过考察,认为有以下几次大的变迁:


  一、春秋战国时的区界。从夏朝到春秋时期,两地均属越国。战国时的周景王二十八年(公元前492年)越败,臣服于吴,尽为吴地。周景王三十年(公元前490),句践复国“吴封百里之地,东到阳春亭,西至大江………”大江,即现钱清以西,当时的“鳖子亹”外为浩渺大江,故萧山时为吴所属,现钱清江东至余姚阳春亭为越地。句践复国,“从范蠡计,设里阁……”,即建立乡里基层政权。经“十年生聚,十年教养”,至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萧山尽归越地。到周慎靓王二年(公元前319年),楚相春申君“城广陵(即钱清)以抑越”,萧绍之地尽属楚,越人居东海及山中。至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翦降越君,置会稽郡,越地属秦。

  二、秦汉时区界。公元前221年,即秦始皇廿六年,秦一统天下,为抑越地“天子气”,十月癸丑,始皇出游,上会稽,祭大禹,更名大越为“山阴”,山阴县名始此,两地尽属山阴。汉承秦兆,公元二年,山阴分设余暨县。

  三、唐宋时的区界。唐武德七年(公元614),析会稽立山阴,但次年又废。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会稽复置永兴县。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析会稽复置山阴县。当时,山阴与永兴的分界仍在旧处,《嘉秦会稽》卷十载:“界塘在县西四十七里,唐垂拱二年,始筑为堤五十里,阔九尺,与萧山分界,故曰'界塘’。”

  四、元朝时萧山县三个里划归山阴县。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元兵攻占绍兴,废绍兴府,改为绍兴路。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改乡里为都图,萧山县的履仁乡杨南里、佳浦里和凤仪乡的佳浦里划归了山阴县。因元朝统治钱塘江以南只有90年,且乡里改都图至1366年,明李文忠攻占绍兴只隔十年而置绍兴府。笔者考查:元韩性所撰《绍兴郡志》已佚;而萧山在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修志未成,只剩《序》一篇;而宣德二年(公元1488)和弘治元年(1488)萧山所修志书已佚;直到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修《嘉靖绍兴府志》时,离元已两百来年,又是知府渭南人南大吉,对越地知之有限而未记。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萧山才修成志书,现宁波天一阁有抄本。山阴也到嘉靖时修县志,亦已佚。故以后绍兴和萧山的明朝志书在记载时,由于时间跨度之大,忘却了这一史实。所以,这段时间的疆域变更,均无志书记载。

  五、建国前后的变迁。1949年5月,两县解放。同年9月,绍兴县的临浦镇西划归萧山县。

  1950年1O月,天乐乡包括夏履桥、江桥等15个乡划归萧山县进化区。而萧山县的北钱清包括新甸等划给绍兴县。

  1956年3月,萧山县的莲东、莲西、夏履乡划归绍兴县。绍兴县的长沙、众兴、沙北、梅林、官都、塘北、夹灶、东湾、大林、三官、北山11个乡划归萧山县。

  1959年1月,头蓬乡复归萧山县。

  此后,两县属于杭州市和绍兴市两地管辖,疆界稳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