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炉边漫话-长河说古之化林篇

 新用户0773xNye 2022-04-09

甘露寺唐墓残碑揭示的历史

      今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各族儿女在几千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不断的接触交往,甚至血与火的锤炼融合才形成的。这是一个长长的历史过程。连结长河东西的飞越古道,在这个过程中,就留下了几多难以磨灭的历史印记。

      长河她方,是历史上重要的民族走廊,唐、宋时期尤为“热闹”。

       唐时,唐蕃争斗不息,和和战战两百余载。贞元(唐德宗李适年号)前后,长河一带从清溪(黎州治所,在今天的汉源)到台登(即今天的冕宁)便时有战事发生,其战场就在飞越岭的上下左右。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十月,吐蕃率南蛮众二十万来寇(蜀)”,目的很明确,首领告诫部众说,“吾要蜀川为东府,凡伎巧之工皆送逻娑(即拉萨)”。他们三路齐进,一路就是“自黎、雅过邛崃关(在今荣经与汉源相接的泥巴山,即古之大相岭)”杀过来的。剑南节度使崔宁发禁兵四千人及幽州兵五千人同讨,大破来敌。

        建宗四年(公元783年)正月,唐蕃结“清水之盟”,定“剑南西山大渡河东,为汉界。……大渡水(河)西为蕃界。”

贞元五年(公元789年)户部尚书兼成都尹、御史大夫、剑南西川节度使的韦皋,“遣大将王有道简习精卒以入蕃界,与东蛮于故州台登北谷大破青海、腊城二节度,斩首二千级,生擒笼官四十五人,共投崖谷而死者不可胜计。”“十三年(797年),收复州城。”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韦)皋命将出军,累被吐蕃于黎、 二州。吐蕃怒,遂大搜阅,筑垒造舟,欲谋入寇,皋悉挫之。”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德宗遣使至成都府,令(韦)皋出兵深入吐界。皋乃令......黎州经咯使王有道兵二千人过大渡河,深入蕃”。

一千二百多年之后的公元2000年,泸定甘露寺发现一唐墓,从出土的残碑看,其主人就曾参与了贞元年间唐王朝与吐蕃的征战,他不是长期驻守长河地方的军事长官,便是当地部族首领。这位墓主“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岁次丁丑四月二十日终于私第”,十四年一月二十一日安葬于此。碑文中对墓主的“战功”有如下记述:

       "兹部落□(有点像“出”字?)汉兵(以下缺损)......忽蕃戎犯塞,有江

□□□□□□□□□井络之畿,咫尺封境,□天怒下临,将士奋勇,思复旧土,倍道宵征,军次雅州犹艰难���敌。公独设奇计,克伐奸谋,领麾下貔武五十余人,从雅州和川路(今天全境)入云���山,束马悬木,俯至种落,审观贼势,固伏要害,招彼乌合犬羊,后殿叶心,回戈飞越,……□□荡捷书前,闻官军乃进,不逾岁序肃清故地。水西蕃落□首骄豪,累承间隙,时为冠盗,自慑公以威谋归,公以德义□霜几周,荆榛如(剃)矣!”

2000年泸定甘露寺发现的唐墓和残碑。

      这是一份难得的史料,从中可清楚地看到当年飞越岭周边唐蕃争斗之激烈。这位墓主,率部从飞越岭之西杀到了之东的雅州地界(唐时,今天的荣经县也属雅州,飞越岭也与荣经相连),又从雅州的和川路(天全)“入云���”,也就是翻过高耸入云的大山,杀回飞越,“肃清故地”,取得这次征战的胜利。以他的“威谋”和 “德义”,征服了“水西”(唐时,又称大渡河为大渡水。“水西”即大渡河以西)吐蕃部落的首领。

      这位墓主的“私弟”到底在何处?在下篇中我们再研读碑文的后段,从中试找答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