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蟹宫 印度是印度教,提倡素食,螃蟹类的显然不能吃,况且也没听说其他地区喜欢吃螃蟹的,为什么会选用这样的图案来作为十二宫的图形之一呢? 倒是中国对饮食很重视,中国食蟹的历史悠久,《逸周书·王会解》《周礼·天官·包人》中均有记载。 东汉郑玄注《周礼·天官·庖人》:“荐羞之物谓四时所膳食,若荆州之鱼,青州之蟹胥。” 许慎《说文解字》曰:“胥,蟹醢也(醢,肉酱)。” 东汉郭宪撰的《汉武洞冥记》卷三有:“善苑国尝贡一蟹,长九尺,有百足四螯,因名百足蟹。煮其壳胜于黄胶,亦谓之螯胶,胜凤喙之胶也。” 《太平御览》引《岭南异物志》云:“尝有行海得州渚,林木甚茂,乃维舟登崖,系于水旁,半炊而林没于水,其缆忽断,乃得去,详视之,大蟹也。” 《清异录》记载:“炀帝幸江都,吴中贡糟蟹、糖蟹。每进御,则上旋洁拭壳面,以金镂龙凤花云贴其上。” 宋元时期流行吃“洗手蟹”,系以盐、酒、橙皮、花椒等调料腌渍而成。 朱彝尊《食宪鸿秘》记载“蟹丸”食谱。 刘若愚《明宫史》记载宫廷内的螃蟹宴说:“凡宫眷内臣吃蟹,活洗净,用蒲包蒸熟,五六成群,攒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脐盖,细细用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或剔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 李渔嗜食螃蟹,人称“蟹仙”,曾言:“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体蒸而食之……入于口中实属鲜嫩细腻''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极致,更无一物可以上之……独于蟹螯一物,心能嗜之,口能甘之,无论终身一日皆不能忘之。”。 袁枚的《随园食单》记载“蟹宜独食,不宜搭配他物。最好以淡盐汤煮熟,自剥自食为妙。蒸者味虽全,而失之太淡。” 看的让人垂涎欲滴了,真想吃螃蟹了呢! 所以,十二宫是印度传入的说法,实在说不通,为什么会选用具有中国特征的图形代表印度呢?如果是印度的,理应选择印度特有的产物,而中国无的东西才对!然后从具有印度特征的图形,逐渐演变为中国的,才能解释的通! 不然的话的,“巨蟹宫”也不会出现在《蟹谱》里! 如:北宋人傅肱写了一本《蟹谱》,收集了一堆跟螃蟹有关的典故,其中说到,“十二星宫有巨蟹焉。” 这是真喜欢螃蟹啊!才会都搜集起来记录下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