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话邹骥:能源起飞前夜,要先立后破 | 财新时间。【瓦得能和王欣荣馆藏20220410】

 王欣荣rhdvlfqi 2022-04-10

对话邹骥:能源起飞前夜,要先立后破 | 财新时间

原创财新时间财新视听2022-04-09 12:00

收录于话题#财新时间222个

△请点击视频观看精彩观点

主持人

袁小珊

财新视听主持人

嘉宾

邹骥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

能源/环境/气候战略与政策专家,

曾任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第一任首席代表,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2000-2009年及2012-2015年,

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与联合国气候谈判。

“中美气候合作,在大环境这么不好的情况下还在往前走。你能说我们关系不好,把全人类的利益置之度外?”

气候与能源危机,似乎是当今争端频出的时代下,一个罕见的人类共识,俄乌冲突爆发后,更是被历史性、戏剧性地置于放大镜下。“恰好是能源的供求双方对峙起来了。欧洲说现在一分钱都不想给俄罗斯,对不起,你离不开它的油气,这就是一个现实。”

深耕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二十余年,邹骥对国际与国内环境问题的“现实”与“红线”,均有犀利的理解。他形容自己是个“异端”,但不论是在国际谈判桌、政府部门、学界或业界,邹骥都享有极高声誉。从《巴黎协定》,中国参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路径谈判,到《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目标的首次提出,背后都有邹骥的贡献。

谈起中国能源转型的挑战,邹骥坦言,“每一个问题的落实,背后都有一串串的问题要解决。”但对现实的尊重与人的关切,始终贯穿在他的分析中。国内成品油价连涨,背后有哪些博弈?能源转型阵痛无法避免,应当如何处置逆向上马的高碳项目?怎样的机制能为煤企及其职工托底?碳市场运行效率始终偏低,为何应从顶层逻辑开始反思?

本期《财新时间》,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为您梳理国内外能源转型的核心问题与底层逻辑。

邹骥接受《财新时间》专访

(以下内容为访谈内容文字精选)

“世界油气高价位将持续一两年,

战争只是叠加因素”

袁小珊:最近紧张的国际局势、大起大落的能源价格,会不会发展成能源危机?

邹骥全球范围内的化石能源储备,应该还都够满足日常的需求量。但是现在面临两个最基本的扰动,一是战争,油气的供应在战争的干扰下肯定会不畅,价格必然要上扬。

二是由于疫情,美联储两年前推行的无底线量化宽松。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美元从标定黄金变成了标定大宗商品,特别是石油。所以美元超发以后,油气都应声而上。

袁小珊:战争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邹骥我不相信战争会旷日经久地打下去。只要打完了仗,人们的记忆会淡去的,最后商人们还得谈生意,哪儿的油、气便宜,还得往那个方向谈。当然现在大家群情激愤,政府们有选民制约,都得采取非常激进的做法。

那么高价位能持续多久呢?我现在判断一两年得走下去了。一方面是要把美联储和一些主要经济体的量化宽松消化了,然后就看欧洲和俄罗斯之间能不能达成某种战后谅解,这个东西有可能会很快,但是也得几年的时间。

袁小珊:对于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当年谈判的代表私底下是怎么讨论的?国际气候谈判的前景如何?

邹骥当然肯定退出的时候大家都是生气。一个基本的变化就是,包括中美关系,全球的地缘政治格局和关系都日益复杂了。但是即使在这样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下,我们依然签了格拉斯哥联合宣言——这是很了不起的事,也是一个新事物:很差的两国外交关系或者政治的情况下,就一个全球的事务,两国依然去合作

邹骥接受《财新时间》专访

“解决煤炭产业从业者的结构性转岗问题,

中国得有一笔钱等着”

袁小珊:中国能源体系的特点和发展方向是什么?

邹骥一个经典概括叫“富煤少油缺气”,另外还有大量的可再生能源。未来三十年能源的转型,就是从现在今天的以煤为主,转变为一多半都是可再生能源。怎么换呢?先立后破。你先端着你的碗,别动,我那边再做一个新的碗。煤迟早要作为主力退出来,但是要退煤有道,煤的发电小时数一点一点减,然后非化石能源的发电量逐渐增加

再一个,因为可再生能源是间歇性的,我要靠煤来消峰填谷。现有的煤电厂,有相当一部分不但不能拆,还要给它投资。但是这个投资不是增加煤的发电量,而是提高它的灵活性、调峰的能力。这个界限一定要划清楚。

袁小珊:如何看待“十四五”之前逆势上马的煤炭项目?

邹骥得具体分析。有一些已经批了,有的施工都开始了,半截拆了损失比较大。但是很不幸,这里面相当一批项目,在它上马之日起,未来就注定是沉没资产,它的经济效益绝大部分肯定是不好。你过去的决策里面是有问题的,得承受这个代价。

袁小珊立和破的交接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阵痛,比如说失业、企业亏损等等,我们怎么来度过?

邹骥研究界有一个词叫Just transition公正转型,这里面首先要关心人:哪儿有人下岗?他们有没有去处?而且要分地区看。内蒙那边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劳动力不够用,工人可以从搞煤的,转去搞太阳能风能,就地就可以消化。山西也在搞试点,工人可以开网店、送外卖、开网约车等等,现在的网络经济又开辟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

袁小珊工人进入新的行业,培训或者衔接过程是不是跟得上?

邹骥在解决结构性的转岗就业的时候,不是自然就能转过来的,要有一些专业化的体制机制和培训机构,背后还要有一个资金的机制兜底,国家得有一笔钱等着的。其中第一个要花的钱就是关注人——不能让一个人捱冻捱饿,不能让一个家庭的孩子上不了学。

这个钱的来源光靠政府的补贴是不够的。煤炭企业现在挖着煤,这两天煤价这么高,在赚着呢,每卖出去一吨煤,赚了,提出来10%搞基金行不行?搁在一个账户里面,就是等着将来安置下岗职工的。其实在国际上经验特别多,油气的基金很多,挪威的基金,沙特……中国也要为这场碳中和的转型设立法律。

邹骥接受《财新时间》专访

“中国碳市场的市场因素太淡了”

袁小珊:全国的碳市场已经正式投入运行8个月,您怎么看待它的进展?

邹骥原来是期望很高的,但是后来我们管它叫碳市场都有点困难,因为它市场的因素太淡了。市场机制在这里面没有发挥主导作用。

从概念上说,这个设计从一开始就有争论。你没有讲碳管制、碳控制、碳规制,如果说那些事,现在的都符合,但是要说市场,我不认为现在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然后我就有预期了,你别说过8个月了,再给你8个月,给你8年,我估计也就这样了。

袁小珊:问题出在哪儿?

邹骥我觉得首先还是要从基本概念上梳理。为什么要弄碳市场?为什么要有一个总量?就跟我们分田分地一样。大家去买商品房,最基本的概念,那个产权是你的,你可以有处置的权利、使用的权利,有好多权利。我们的碳市场配额,权益是什么?如果我的产权不去界定,谁去买?

还有一个因素是碳额度的流动性。大家可以有一个不经意的事实,任何一个市场,苹果的市场、房地产的市场……都至少跟一个市场是有联系的,这就是金融市场,但是中国的碳市场设计是跟金融市场一刀两断的。另外只有现货市场,没有二级市场,没有任何的金融衍生品连接。所以就此而言,我们现在的碳市场,它一下不能有过高的预期。

袁小珊:什么的出现可能带来比较大的改变?

邹骥因为今年要开二十大,我觉得如果像党中央当年在深圳,40年前的时候,明确规定数据就是生产要素,如果这个在政治上非常明确地提出来,然后我去发展我的体制,重新顶层设计,做碳市场,这是一个机会

另外更重要的,我们碳排放的总量目标还没有出现,总量的管理也没有出现,我们说到2030年达峰,这个峰是多少?如果在这个总量下面进行产权化,然后分解,分到了以后真正按照市场的规则去交易,那些减排的人就有钱了。这个时候,减碳就从“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这是碳市场的逻辑

邹骥接受《财新时间》专访

“推广碳普惠,

要让人们感觉到自己被奖励了”

袁小珊:低碳生活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邹骥咱们过去传统的美德,随手关灯,随手关水龙头,该怎么做还怎么做,作为教育,作为一种美德,坚持。但是从经济技术的角度看,这个对于节能减排还远远不够,甚至叫杯水车薪。从消费者的角度,大头在哪儿?你们家的房子,你们家的车

另外推广碳普惠,给多给少是一方面,多多益善,但是人们能感觉到自己被奖励了。每个人都建立一个碳账户,这个应该是现在可以做到了,乘一次公交记几分。这些分得有用,过一段时间是不是给我免一个月的公交的票,或者跟一些企业的营销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到超市里面用等等。

总监制:仇一

制片人:仇一

本集导演:赵钰涵

剪辑:宋文康

摄像:龚高 宋文康 王学武

技术统筹:王学武

视觉设计:刘醒

运营:刘正恒

商务支持:徐芳菲 欧琪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