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缺书的日子

 艾俊民的游子报 2022-04-11

缺书的日子

■作者:王  峰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在721矿古城学校读小学,那时学校才开办不久,图书馆的书不是很多,我经常到图书馆借书看。记得我借的书多是较厚的小说和神话故事。那个时候虽然每天要完成作业,还要帮母亲做家务,但还是有空看课外书。

  转眼到了文革时期,学校图书馆被封了,据说有很多书是“封资修”等大毒草。没地方借书了,我就找爸爸书架里的书来看。爸爸的书大多是文史哲方面的书,还有许多《红旗》杂志,多是政论文章。还有不少前苏联小说。记得有两部书比砖头还要厚,一本是《知识手册》,里面是中国历史、地理、民族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本《红旗飘飘》,是革命战争回忆录。印象最深的是邓子恢写的故事,文笔最好,叙事细腻,生动感人。90年代以后,人教版就用邓子恢写的《潘虎》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爸爸的书多数是竖行的繁体字,看起来很累,要一边看一边猜是什么字。

  但没过多久,文革开始了。造反派来家里抄家,把爸爸的书抄走了很多。没书看,我就到离家很近的机关食堂去看大字报。与我家隔了一条马路的单身一栋楼的边上有一个长长的阅报栏,那时变成了大字报专栏。记得大字报专栏曾用工整的楷体以连载的方式,把当时分矿的一位头头的日记抄出。日记多数记载的是生活片段,写得颇有文采。日记的作者Z叔叔我认识,是父亲的朋友。

  那时新华书店离古城很远,在火车站那里,店铺很小,没什么书卖,后来有《金光大道》、《欧阳海之歌》、《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和鲁迅的书卖。《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我早就有了,父亲在北京以前的单位总会寄给他最新的版本。有时没书看,我就看爸爸带回来的普通文件。

  记得1969年上初一的时候,邻居李显通叔叔从别人那里借了一本前苏联小说《上尉的女儿》,他看完后,借给我看。有一天我一边烧饭一边看,忽然听到妈妈回来了,吓得我就把书藏进了另一个炉灶。过了一会儿,饭焖好了,再烧就要糊了,我就把多余的柴火抽出来,塞进了另一个灶洞里,我忘了书藏在里面,结果正在燃烧的木柴引燃了书,把书烧成了灰烬。后来李叔叔还不上书,赔了一元钱给借给他书的那人。

  到了70年代初期,流行手抄本,当然人们还是偷偷地看。我也从同学那里借来了《第二次握手》、《一双绣花鞋》、《梅花党》等等。有的手抄本字迹潦草,错别字也多,看起来颇累,还要发挥自己的想像力。

  1975年,我插队在公溪镇小学当代课老师,各个学校的老师经常会去公溪中学开大会。那时公溪中学在王陂,学校图书馆还蛮大的。一走进图书馆,我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有一次,我借了20多本鲁迅的书,抱回家仔细地阅读,两个多月以后我才还回去。

  缺书的日子从1976年我在古城中学工作时才有好转。我从高中语文组的袁老师、刘老师、傅老师那里借到不少好书。如《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堂吉诃德》、《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中国文学史》等等。

  文革结束以后,书渐渐地多了起来。书店、图书馆、私人手上的书都渐渐地多了。那么多年过去了,现在看书已不再成问题了,我常想:但愿以后永远不会再有缺书的日子。

        ●写于2011年6月28日◆原文刊载于《721矿游子》第4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