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屋里的阅读时光(郑逢静)

 zhb学习阅览室 2022-04-11

幼时对老家的记忆,是一间老屋、一盏柴油灯。

30多年前的河南农村,停电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因此小灯泡就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夜晚通常靠一盏柴油灯来照明,蜡烛也不是家家都舍得用的。记忆里那种柴油灯一般是自制的:一个空墨水瓶灌上柴油,捻一根棉线放进去,便是灯芯。

很多个夜晚,我们在那微弱的灯光下写作业、翻看小人书,妈妈则坐在我们旁边,一针一线纳鞋底,时不时拿起针挑一挑突然暗下来的灯芯。时光流逝,我们蹦蹦跳跳长大了,父母在忙碌中顾不得发出关于岁月沧桑的感叹,只有被柴油灯熏得漆黑的老屋墙面、小人书里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留在了记忆最深处。

老屋

大概四五年级时,随着识字量的增加,我对课外阅读的需求也逐渐强烈。当时的农村没有图书馆或者书店,我便到处搜罗能看的书——奶奶装针线的箩筐里有一本破旧泛黄的《岳飞传》,被我如获至宝地翻出来。小小年纪的我看得热泪盈眶,懵懵懂懂中倒也有了是非对错的概念。

爸爸在县城工作,因交通不便一两周才能回家一次,顺便也会带回几份过期的报纸,这些报纸也是我的“宝贝”。在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它们给我的精神世界打开了一扇窗。

20世纪90年代初,农村的生活单调,至今我仍记得当年那个农家小女孩坐在老屋门口的小凳子上,如饥似渴地捧读那些已不再“新鲜”的报纸,在午后阳光下的斑驳树影里,闭上眼睛想象外面世界的样子。

上初中以后,爸爸便开始买书给我看。县城书籍不够丰富,有时我还要乘坐大巴车,颠簸两三个小时才能在市区买到想要的书。那段时间我得了空便捧起一本书,或倚坐在老屋门前的树下,或趴在窗台前,断断续续读完了《红楼梦》《鲁迅文集》《平凡的世界》《人生》……

就这样,整个童年、少年时期,我关于老屋最深刻的记忆,便定格在那些温暖的文字里。

我能够继续上学,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得益于父母的熏陶和鼓励。当年他们克服了许多困难才读完高中,求学的艰辛让他们无比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因此对于我们的学习也格外支持。

悠悠三十载,弹指一挥间。我通过读书学习,由村及县,由本市到邻市,又在机缘巧合之下从河南省到江苏省,成为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的机关工作人员。如今的乡村,早已发生了沧桑巨变:农村建起楼房,很多村民有了小轿车;农村走出大学生不再是稀罕事;想读什么书,我们随时可以去窗明几净的图书馆,也可以网购图书……

“仓廪实而知礼节”,紧随物质富足而来的,是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很多村庄相继创办了村史馆,镇上修建了文化公园,乡风乡貌焕然一新。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市场监管局九龙口分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