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维特根斯坦传》:挣脱一切物质束缚

 濠上三寻 2022-04-12

一战结束,德国不少士兵成为俘虏,包括维特根斯坦。经过有关部门主动干预外加亲戚朋友从中协助,维特根斯坦于1919年返回家乡维也纳。

刚从死亡深渊爬出来,他并没有像常人那样贪图享乐,弥补肉体经受的折磨。相反,他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分得的财富全部转让给哥哥姐姐,一分不留。

哲学本是一门毫无“钱”途的专业,这个领域生长着各式各类的智慧树,就是没有“摇钱树”。

维特根斯坦想心无旁骛、安安稳稳思考研究哲学,本该剔除物质方面的担忧,而他继承到的财富,正好可以满足。有了这笔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别说此生,就是三生三世都沉迷哲学也没问题。

可是,他偏偏一分钱都不要。不到如此,他还费尽周折地掐断了未来获得家族财富的可能性。总之,就是一点后路都不给自己留。

对于这种超乎常人理解范围的举动,他给出的解释是,不拿家里的一分半厘,就可以有底气屏蔽家里的七嘴八舌。

如果说参加战争是为了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放弃家产就是与贵族生活的彻底告别。这是意志对物质的伟大胜利,尽管只发生一人身上。

放弃财产,在我看来,还有更为深入的原因。战争期间与上帝的充分交流使得维特根斯坦超越普通哲学研究者而成为一个哲学宗教圣徒。

作为哲学领域的使徒行者,不能只局限于个人精神满足,而是要造福更多的人。施舍、教育、拯救成为他往后人生的主要功课。

当把所有钱分给家里其他人,完成施舍这个动作后,他跑到一个偏僻贫瘠的乡村里当起小学老师,开始教育征程。

从学识能力来讲,他教小学,实在大材小用。但从人类发展角度看,从娃娃抓起,从人性之初启蒙,是最具教育意义的。

他选择去最偏远落后的地方传播智慧火种,也是想改善教育资源失衡,毕竟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哪里有不平,圣徒就应该出现在哪里。

想法很高贵,动作很卖力,教学方法本身也颇有特色,但问题也很突出,他忍受不了学生的愚笨与迟钝,经常动手动脚体罚他们。

天才与凡人,交流起来,中间不知隔了多少座山,多少条河,多少代父辈辛勤打拼换得的教育投入。

维特根斯坦把农村娃当贵族儿童那样进行精英教育,总提出高于他们知识水平的问题,答不上来就拳打脚踢,对于女学生,还连带扯她们头发。

终于,在一个被体罚到身心严重受创的女生家长向学校投诉,并威胁要向法院起诉的危急状况下,维特根斯坦连夜离开了那里。

一腔“改造寒门子弟大脑”热血而来,满腹“遭受愚昧家长非议”委屈遁走。这种巨大的落差带来的失落,揭露的是理想与现实之间永远难以调和的矛盾。

尽管他放弃了巨额财产,但他永远摆脱不了血液里的富贵基因,以及从小到大接受到的教育模式,很难学会并适应落后农村的贫民教育。体罚学生,拔苗助长,就是两种教育模式鸿沟之间强行跨越造成的擦枪走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