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到哪里,最后都是异乡客。

 我是锋言风语 2022-04-12

        ​关于当下的疫情防控,没忍住,这几天多说了几句。做为一个异乡客,曾经有段时间也以上海人而自居,可是十年下来,才发现自己是很难与上海这座魔性的城市,真正做到融合在一起。其一是骨子里的草原血性,也就常言讲的文化底蕴,北方人偏粗旷,为人处事经常会表露出来武断和自负,可是却总是自以为那样叫“性格直爽和大气”,结果显而易见,自然会招来本地人的轻蔑和不屑。如此说来,自己在上海生活的十年里,长进并不大。用“逆水行舟”来形容自己这期间的生活,“不进则退”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打心底是没想留在这座城市,所以离开,也就是早晚的事儿。可这并不妨碍我喜欢上海的生活状态,以至于自己到现在还是很留恋那段并不平凡的日子。

        ​还有就是语言,上海话目前还是听不大懂,这也是本地人与外地人割绝开来,最突出的特点。在各种场合下,哪怕是很私密的家庭聚会,你都要忍受别人很亲密的用沪语交流,你只能在一旁陪着傻笑,然后等着有人会注意到这个小尴尬,再用普通话翻译一遍给你听。虽然这看起来,只是地域所造成的某些语言上的差异,但是对于心性敏感又自负的一些人,起初往往是要经历这一段艰熬的时期。当然原本一腔热忱的沪上梦想,自然会由起初的兴奋不己到沮丧失落,再回归平静的接受。所以“语言”,一直是个身份的“烙印”,虽然大家相处的时候,并没有刻意的把你当成一个外人,可某些时候,会不自觉地因为语言上的交流,把你摆放在了“外地人”的格子里,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是不会理解这加了层颜色眼镜看你的滋味。这也是很多人不喜欢在国外长久生活的原因,实际上在国内,这种因“语境”而知难而退的人,彼彼皆是。否则怎么会有“闻乡音而泪流满面”的典故。

      ​午后无聊,半躺在平台的藤椅上,翻书数页。偶尔起身走进房间里,喝一杯温开水。春日里的阳光温暖又明媚,巷子口高大的银杏树,随风自如的舒展着刚抽出嫩芽的枝叶,几只鸟儿正在高低错落的枝杈间跳来跳去,不停的鸣叫着,让人恍惚间有隔世的迷离感,瞬间整个身体沉浸于这欢快的微风里,化身成一根绿意盎然的枝柳,于空旷的天地间,左摇右摆,依来荡去。

    2022.4.12.走到哪里,都是异乡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