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相忘于江湖 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在两个半月时间接连取得三场大的胜利。 这三大胜利,就是被《解放日报》誉为“扭转南线战局”的中原突围、苏中七战七捷和定陶战役。但是,中原军区5万余部队面对敌30万大军的四面合围没有“诱敌深入”,也没有像华中粟裕和鲁西南刘伯承那样“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是为什么呢? 中原突围和苏中七战七捷、定陶战役相比,还是有一些与众不同之处。 【解放战争第一年态势】 一、中原军区为什么非打不可? 抗战胜利后,双方的争夺从来没有停止,东北和中原一直是争夺焦点。 当时的东北地区既是重工业和铁路交通最发达的地区,还有非常丰富的煤矿、铁矿、森林和粮食资源,可以说是最好的军工制造基地和能源、粮食基地,关内无论是打仗还是发展经济,东北地区都可以提供最有力的支撑。再加上背靠苏联,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国际援助。 七大战略区以中原解放区的地理位置最为特殊,这里地处江、河、淮、汉之间,以河南、湖北北部为中心建立了七个分区,东南是南京、南面是武汉、西北是西安,东临平汉铁路、北控陇海铁路。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正因为中原战略位置重要,所以敌军势在必得! 1945年10月底,北平成立了军事三人小组,代表是张治中、周公和马歇尔。1946年1月,又成立了军调部,代表分别是郑介民、叶剑英和罗伯逊。各个可能交战区域,设立了32个执行小组。 二、面对敌军“蚕食”我军为何没有反击? 1946年1月,双方在马歇尔的调停下最终达成“停战协议”。 北京军调部派驻中原军区首府宣化店的是32小组,三方代表分别是宋瑞坷、王震和美方代表福特;派驻华中解放区首府淮阴的17小组,三方代表分别是肖凤岐、韩念龙和美方代表邓克。 敌军对中原解放区的“蚕食”一直没有停顿,而我军一直步步忍让。 从抗战胜利到1946年3月,敌军20多个师不断合围和蚕食中原解放区,企图打通前往华东、华北、东北的铁路和公路。即便停战协定签署以后,敌军的步步“蚕食”依然没有停止。 对比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上党战役,以战打和促成了重庆谈判和“双十二协议”签订。平汉战役(邯郸战役)打来了半年的和平。但是中原解放区没有还击而是步步忍让,导致解放区越来越小。 在举国呼唤“和平”的大环境下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七大战略区必须做出取舍。精兵强将都用来抢占东北,晋冀鲁豫和山东、华中掩护华北展开,中原军区委曲求全步步忍让,也就成为无奈之举。 【苏中战役】 三、早知敌军“动武”,为何没有早点突围? 在解放战争爆发之前,我军其实还没有打大仗的准备。 毕竟在当时,我七大战略区共有野战部队61万人地方部队66万人合计112万人,武器装备虽然不是“小米加步枪”但大炮数量很少。敌军陆海空和特种兵430万,其中半数日械、1/4美械、1/4“国造”,美械与半美械装备22个军,全美械装备45个师(旅)。 1947年4月,敌军11个军26个师开始四面合围,我军还在积极争取和平。 5月7日,周公和王天鸣、马歇尔前往宣化店调处,并带去大量现金做军饷。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揭露了敌军“蚕食”解放区的事实,周公要求王天鸣、美军代表白鲁德严格监督蒋军进展。 按照李先念的回忆,当时我军非常相信美方代表,认为他们能当好“裁判员”。 5月10日,双方代表就中原停止冲突签订了《汉口协定》,但蒋军拒不执行。 到了6月份,敌军彻底露出真面目再也不藏着掖着,8个整编师和2个旅30万大军将中原军区部队挤压到不到原来1/10的狭小空间内,中原解放区仅剩下宣化店周边不足百里的狭小地区。 【中原突围纪念馆】 四、中原军区没有能打的名将? 有人认为,中原相比较晋冀鲁豫和华中,还是缺少名将。 解放初期的七大战略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东北还不稳固没有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山东主力都到了东北战斗力打了折扣,陕甘宁晋绥一直是大后方打仗的兵不多,而晋察冀裁员是最多的。剩下的华中军区兵力有限,而晋冀鲁豫解放区长期作战,百姓无力支撑。 所以,当敌军发起大规模进攻以后,中原军区就有些独木难支。 从兵力上来看,中原军区有两个纵队6个主力旅,还有三个军分区3个地方旅,全军9个旅6万余人,在突围之前已不足6万人。当时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也不过5万人,粟裕华中部队只有3万余人,所以中原军区兵力数量并不算少,但是磨合时间可能是最短的。 中原不乏能打仗的部队,比如一纵皮定均1旅来自太行山,郭鹏359旅来自延安,二纵2旅5团来源于八路军385旅770团。另外也不乏名将,像李先念、王树声、王震、周志坚、郭鹏、王恩茂、张才千、刘昌毅、皮定均,以及参加过反击印度的何家产、现年109岁的张力雄等人。 中原军区没有和粟裕、刘伯承那样打围歼战,不是缺兵少将,而是战略上不允许。 【中原军区副司令员王树声】 五、粟裕刘伯承的成功,源于宽大机动 中原突围和苏中七战七捷、定陶战役相比,有几点不同。 首先是对手实力:中原军区面对的清一色蒋军主力,如整编3、11、15、26、41、47、48、66、72、75师,另外还有西安、武汉的空军,突围中歼敌5000余人,但是损失非常惨重。 粟裕苏中3万人对手李默安15个旅12万人,但对手多是杂牌军。最终粟裕通过大踏步进退,七战七捷歼敌5万余人。定陶战役刘伯承5万余人,对敌14个整师32个旅30万人,但也多是杂牌,最终9月3日到8日,激战5天歼敌整3师1.7万余人。 其次是根据地和主力部队:与苏中解放区和鲁西南解放区相比,中原军区成立时间最晚,1946年1月才正式组建,而5万大军分别来自太行、陕北、桐柏山、陕南、大别山等地,还没来得及磨合。而在敌军“蚕食”下,中原军区“鱼大水浅”已经没有回旋余地。 最后强调一点:无论是粟裕还是刘伯承,都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典范。七战七捷,在一个半月先后打了宣泰、如南、海安等七战,定陶战斗,从8月中旬寻觅战机到大小洋湖决战,也是积小胜为大胜。但是,中原失去纵深无法大踏步进退,没有了“诱敌深入”条件。 【定陶战役我军缴获的坦克】 中原突围损失惨重但突围相当成功,主要损失发生在第二阶段转移中。 突围以后,我军失去了中原解放区,直到刘邓大军南下建立大中原解放区;而苏中七战七捷后,我军也放弃了海安、如皋和苏中解放区,所以敌军和李默庵到处宣扬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在蒋氏和敌军看来,地盘就代表着实力,拿下苏中、中原就是取得了胜利。 但是,主席给我军制定的指导思想则是: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在一年以后,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连鲁西南解放区也失去了,敌军没有第一时间围堵也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又一个“伟大胜利”;而在主席和我军来说,只不过是“以时间换空间”的过度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