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淮海战役是由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实施的。战役期间,成立了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的,以邓小平为书记,以刘陈邓三人为常委的总前委。有意思的是,作为华东局一把手书记、华东军区政委、“华野全军政治委员”的饶漱石,为何没有入选总前委成员呢?如果他进总前委的话,是当书记还是当常委呢? 第一,淮海战役是由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联合实施,总前委成员自然是两大野战军的领导,而饶漱石主要履职华东军区政委之职。 从最初粟裕设想的给中央军委建议的淮海战役来看,当时还只是个“小淮海战役”,主要由华东野战军来实施。中原野战军主要是从战略上进行配合。而随着战役筹划的深入推进,粟裕深感这场战役规模宏大,两大野战军战略上的配合势必发展成为战役上的协同配合。于是,粟裕便发电给中央军委,“请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那时刘伯承尚在豫西率两个纵队牵制黄维兵团。 随着刘伯承最终率部加入到淮海战场,随着战局向“大淮海战役”方向演进,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于战役开打后十天,决定成立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两个野战军领导人为主要成员的总前委。 而我们看一下饶漱石的任职情况,他与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所担任的职务是有所区别的。饶漱石一直担任的是华东局书记和华东军区政委这两个职务,而中原局、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这三大机构,都是由刘陈邓来兼任。饶漱石少的是野战军这个任职与经历。所以,最终他没有成为总前委成员应属题中之义、应属很正常的情况。 第二,尽管毛泽东主席曾说过饶漱石是“华东军区及华野全军的政治委员”,但这只是针对个别事而提,饶从未实际上履职华野政委之职。 有的军迷们曾提出,毛泽东主席在1948年10月30日给饶漱石的一封电报中,曾称饶是“华东军区及华野全军的政治委员”。这表明,饶是有华东野战军的任职身份的。 不过,从解放战争开打以来的实际情况来看,如前所述,饶漱石一直管党务、管军区这一大摊子,从未在华东野战军内部领导开展过工作。 最主要的是,毛泽东主席称呼饶漱石为“华野全军的政治委员”,它是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特殊之举。当时,主席的这封电报主要批评华野前委书记。为此,主席采取了一种策略,并未直接发给华野前委书记粟裕,而是从党务这条线上通过发给华东局一把手书记饶漱石来代转,并责成饶来“处理此项问题”。 统计在此之前及在此之后主席发给饶漱石和华东局、华东军区的电报,也仅只这一次这样称谓饶漱石。再加上本身这封电报又是专发饶漱石的,有其政治要求的特殊性。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认为,主席这样称谓饶漱石只是个例,并不代表饶真正履职华野全军政委之职。 第三,战役实施前毛泽东主席即明确要求饶漱石位于济南,坐镇于大后方,统筹华野支前和后勤保障等一揽子事宜。 作为整个华东战略区的一把手书记、华东军区政委,饶漱石的公务应该说是很重的。党务方面的、组织人事方面的、支前方面的、后勤保障方面的、装备保障方面的,等等。可以说诸事繁多,都需要他这个一把手来统筹和组织。特别是济南战役的硝烟刚散,淮海大战马上又发起,整个华东战略区更是需要有一个人来坐镇大后方,以统筹领导各项事宜。 1948年10月23日,毛泽东主席曾给饶漱石和粟裕、谭震林发去了这样一封电报:“请粟谭在济南不要留住太久,济南方面一切问题交漱石处理。粟谭速赴南线指挥,以便按预定时间发起战斗”。 发起战斗在这里显然是指淮海战役。透过主席的这封指示电报,我们不难看出,饶漱石与粟裕、谭震林的任务职责是非常明晰的。那就是粟谭负责前方打仗,饶负责后方“一切问题”。这也是饶没有进以统筹淮海打仗为主责的总前委的又一个佐证。 至于有的军迷们问帅克,饶漱石如果进总前委,是担任书记还是常委、还是一般委员的问题。帅克觉得,对于这个假设问题,我们只有按照惯例的逻辑和假设的思维作一个简要的分析。饶当时毕竟是华东局一把手书记,华东军区政委,他如果进总前委肯定也同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一样,是常委。至于谁当书记,肯定还是由小平政委来当的。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两个事例找到逻辑和答案。一个是以前华东的陈粟大军在与中原的刘邓大军统一遂行作战时,通常由刘邓来统一指挥;第二个是七届二中全会后,针对中原和华东两大野战军(当时分别改为第二、第三野战军)共同发起宁沪杭战役,共同大进军东南,当时关于华东局的人事安排,中央明确的也是邓小平任第一书记、饶漱石任第二书记、陈毅任第三书记。只是刘邓打完渡江战役后不久即战略转向,开始大进军西南。此时饶又重为华东局第一书记之职。 主要参考文献:《刘伯承传》《陈毅传》《淮海战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