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56-宁波海曙民间故事

 徐宝样文图库 2022-04-13

米大山小庙过夜的故事

出米大山是个孤儿,爹娘交关(很)早就死掉了,其(他)也就只好四处流浪,靠讨饭过日脚(日子)。十六岁该年辰光(时候),其流浪到了上虞市百官乡近横(附近)。该辰光,当方百姓被吓得骨骨抖(非常恐惧)。因为城厢近横(郊外附近)有一只小庙,只要有人在那里过夜,第二日就会勿明勿白地死掉。路过的商人、讨饭人接连死了好几个。方圆几里都呒(没)人敢靠近。该日夜快点辰光(天快黑的时候),米大山还没寻着(找到)其过夜的地方。其走着走着,看见了该只小庙,就打算夜里在该地方       觉了。当夜,米大山做了一只乱梦(梦),乱梦中有一个老成人(老人)拉着其的手讲:“米大山啊米大山,侬(你)总算来了,我等侬等得好辛苦啊!”米大山忖(想)勿明白讲:“为啥要等我?”老成人讲:“我是该只小庙的土地公公,侬爹娘在世辰光是大好人,到了阴间,阎罗大王讲要把该眼(些)东西送给侬,让我先保管着,等侬来驮(拿)。该一  (保管)啊,就是十年!该(这)几年啊,老老(常常)有人来冒认侬的东西,阿拉实在费了勿少力气才帮你    牢(保管)的啦。今朝子总算可以交给侬了,东西就放在小庙的屋柱下头。”讲完,老成人就勿见了。米大山苏醒后,忖起乱梦中的事体(情景),觉得交关奇怪。向四半边(四周)一看,抬头就看见梁下吊着一把破锄头。心里忖,难道该乱梦里老成人讲的是真的啊?于是驮(拿)起锄头在屋柱脚下挖了起来。还真掘出了一罐金银珠宝。米大山带着这罐财宝离开了此地,到一座山脚下的空地里造房子屯(住)下来。后来,米大山开起米庄做起了生意。因为其交关勤力,心相又好(心地善良),平常辰光又乐善好施,生意也就越做越大,其屋里也开始人丁兴旺。这座山脚下也就慢慢形成了一个小村落,后人也就以米大山的姓当村名,这地方世世代代日子过得交关好。

文盲写信

老早前头(以前),在宁波的乡下有一对夫妻,两人因为屋里厢(家里)穷从小没读过书,但却会用用图画进行交流,这图画只有其拉(他们)俩人能够看懂。老婆在屋里(家里)养儿肓女,一家生活靠老公赚来的铜钿过日脚(日子)。有一回老公出门做生意,蛮长日脚没带铜钿到屋里来了。有一日,因屋里急等铜钿用,老婆就画了一张图,叫信客带去(信客是专门给人家带东西的人)。图上画着一根小矮凳,凳上立着一个人,顺手(右手)向前伸出,手心朝上。左手向后伸出一只指拇头(手指),点向一只狗娘(母狗),狗娘旁有四只小狗在吃奶,而这只狗娘正在屙屎。第二日,信客到了其(她)老公做生意的地方,把信交给其(她的老公)。其一看马上就明白了意思,立刻也画了一张图画。只见这张图画上画了一株树,树上停着八只八哥,再在地上画了九只斑鸠,八哥和斑鸠的头都朝向着老家方向。其又摸出一百四十五块铜板,把信与铜板让信客带到屋里去。路里向(途中),信客仔细看了这张画,画上只有树和鸟,并没有提到铜钿。这个信客起了贪心,想把这一百四十五元铜钱“吃没”(归己所有)。信客来到了收信人的屋里,马上把信交给其,但却没把一百四十五块铜板给其,讲还到别处去送信想马上就要走。其老婆看了这封信里图画后就问信客:“我老公呒(没)呕(叫)侬(你)带铜板来啊?”信客交关勿自在地讲:“啥铜板呀!”其(她)又问:“不是呀!我老公勿(不)是带来了一百四十五块铜板吗?”边讲边向信客要那一百四十五块铜板。信客以为其勿晓得:“侬老公信里厢哪里讲到铜板了?”这时这老婆气恼地对信客点着两张图画讲牶“我老公为啥晓得家里要铜钱急用呢?喏,因为我在图画里画了狗娘屙屎,这里的狗娘暗示我自家,屙屎即很急,画上人立在凳子上,勿就是立等(立刻)要用;顺手手心朝上是我向其讨铜钿的意思,四只小狗吃奶,就是讲阿拉屋里(我家)有四个小孩,急着要用铜钿。所以我老公才会马上托侬带铜钿来。”接着其又对信客讲,其老公的画是啥(什么)意思,“喏,画上的鸟头都朝着阿拉屋里厢的方向,是讲我老公明白我信里的意思,心忖(想)着家里头。画的鸟就是带来的铜板的数目,侬再看看开,树上八只八哥,八八六十四;地上九只斑鸠,九九八十一;六十四加八十一就等于带来的铜板数目。其给我带来一百四十五块铜板,现在侬倒好讲我老公没带铜钱来?侬骗啥人!”信客听到这里就只得老老实实把袋里的一百四十五块铜板一个也勿少地摸出来交给了其。

孝顺儿子的故事

老底子辰光(从前),有一个老头,在其(他)年纪还轻的辰光(时候),老婆就生病死掉了,留落四个儿子。老头这辰光也没有续弦,其每日起早摸亮(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将四个儿子养大成人,但因长期劳累,又得勿到亲人的照料,五十出头就失去了劳动能力,还三不时(经常)       眠床(卧病在床),呒法子(没有办法),老头只好在还能爬起的辰光,就到田里去做生活(劳作),靠这样过日脚(日子)。而这四个儿子却侬推我勿管,我推侬勿管(互相推诿),老头呒处叹苦(苦不堪言)。老头的一个邻舍家(邻居)对这桩事体(这件事情)老早看勿过去。有一日,趁老头一人在田地做生活辰光,其就偷偷走过去和老头讲:“侬回屋里去请木匠师傅做一只像龙箱一样的看上去交关(非常)考究(华贵)的箱子。再在箱子里头       (放)满石头,使得这个箱子抬起来交关重,里头东西交关宝贝的样子。在屋里一个隐蔽的角落头挖一只地洞,假装像模像样地把这个箱子       到地       下头(藏在地下)。然后,拣一个日脚,呕拢(叫齐)四个儿子,对其拉(他们)讲,啥人(哪个人)孝顺我,我死掉以后,这箱宝贝就归啥人。”老头忖忖(想想)蛮有道理,就偷偷呕一个手艺交关好的木匠师傅做了这么一只箱子。又按这个邻舍所讲的办法去做。从此以后,四个儿子都抢着来拖老头到自个屋里去屯(住)。后来,这四个儿子轮流把老阿爸带到自己的屋里去屯,好羹好饭给其吃,对老阿爸都是犯关(非常)孝敬。从此日复一日,老头在四个儿子屋里过得交关心满意足,直到其过世。四个儿子风风光光地把老头送上山头后,其拉都迫勿及待得跑到老头自己屋里,把老头在地下的箱子掘出来,急着分财宝。当其拉开开箱子一看,全都呆掉了,一个个都像烂泥菩萨(泥菩萨)。原来贝是石头啦……

宝剑桥来历的传说

段塘小漕南塘河通奉化江的支流上有一座单孔条石桥(该桥现已拆除,改建为单孔水泥拱桥),名叫宝剑桥,说起宝剑桥,还有一段来历呢。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掳徽钦二帝,囚于金邦,皇族子弟小康王也在其内。后小康王只身逃离金邦,金兵闻说,一路追杀。小康王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向南而逃。这日逃到宁波南门外地方。他正沿南塘河堤岸向前奔逃,忽然间堤岸崩塌,河水汹涌而不能前进。小康王心中暗想:噶遭犯关嘞(这下惨了)。此时金兵追杀之声依稀可闻,前无进路,后有追兵,小康王心真真急煞(心急死了)。身旁是宽阔的南塘河,极目四周连一只小船也没有,近处没倒塌的河堤上又无桥梁可通。正在这要紧关头,忽然听到一声马嘶,小康王回头一看,一匹通体雪白的马停立身旁,那马昂首扬蹄,仰天长嘶,神骏非凡,真不知从何而来。小康王至此也不及细想,立即翻身跃上马背,心中暗暗默祝:老天爷唉救救我那!他马上拉起马缰绳,拍拍马臀,向河对岸跃去。说时迟,那时快,稳稳地落在河对岸。当小康王跃马过河时,由于一时心急,不小心把宝剑掉落在河里。再说小康王跃过河面,暂时脱离了危险。他跳下马来,拍拍马头,心中感谢它救命之恩。正在其时,马突然不见,小康王万分惊诧,举目四望忽见身后有一座庙宇,想去庙内暂歇,以养体力。走进庙门一看,有一匹泥塑白马,浑身水淋淋的,还一滴滴地滴着水珠呢!小康王明白原来这次是泥马相救。这就是泥马渡康王,后人还曾在泥马渡江的河边石块上看到了泥马的马蹄印。为纪念这一传说,后人在小康王的落剑处造了一座桥,叫“宝剑桥”。

白蛇的传说

白蛇在去杭州之前是在何处修炼得道的,能回答上这个问题的人比知道《白蛇传》的肯定要少得多。因为这个故事没有《白蛇传》传播得这么广,其实白蛇修炼得道的地方就在我们宁波境内的四明山。清幽的四明山,有一个村子叫桃源里,桃源里的山里有一个山洞。不知从何年何月起,洞里住了一条白蛇。白蛇天天在山洞中修炼,从不外出,与百姓倒也相安无事。晚上脚夫挑着货担走过小洞前,偶尔会看到白蛇盘踞在洞口,通体雪白,而莹莹有光,正好给脚夫做照明的灯笼。久而久之,大家把这口洞就叫白蛇洞了。白蛇不知修炼了多少年,还是不能列入仙班。一天,太白金星奉玉皇大帝之命巡视下界,路过桃源里,见这一带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便有心点化一位顽童,让他成仙。他想尽办法,最后决定在桃源溪的廊桥上摆一个汤团摊,摊边竖一旗帜,上书“大人五文一只,小孩奉送一只”。大家看这家汤团摊很廉价,于是纷纷围了过去。“五文铜钿一只汤团,有介贵呀,小孩还好白吃一只?这介奇怪啦。”正当大家议论纷纷之际,几个小孩已吵嚷着排队要吃汤团了。这时人群中有一个小男孩站在一边,既不做声,也不排队,看到自己是最后一个小孩后,便怯生生地走过去,在摊头前站住。太白金星照例分给他一只汤团,可是小孩吃了汤团后并不咽。太白金星看出他的用意,有意点化他,于是便走过去,在其头顶上拍了一下,喝道:“咽落去。”汤团经太白金星一拍,便沾上了仙气,咕噜一声便咽落去了,但小孩却哭了。实际上,小孩是想把汤团含在嘴里带回家给父亲吃。太白金星正是看出了他的孝心,才有意点化他。小孩自从吃了沾了仙气的汤团后,便茶饭不思,而且觉得肚中像有一团火在烧,交关(很)难过。于是小孩走到桥上,他看见那个老头还在摆摊,便哭求太白金星把肚子里的东西弄出来。还说:“都是因为侬(你),我汤团没嚼便咽落去,现在交关(很)难过。”太白金星叹了一口气,便答应了小孩的请求。就在太白金星要倒出小孩肚中东西时,白蛇刚巧就在桥下歇息,只见太白金星双手挈着小孩的两只脚,走到廊桥栏杆边,小孩整个身子悬在桃源溪上。只听“扑”的一声,一只汤团从小孩嘴里吐出,向桥下飞去。白蛇顺势把这只汤团接住,一口吞落肚皮里,从此白蛇凭空增添五百年道行。自白蛇增添了五百年道行后,同样在天台山修炼的青蛇对白蛇产生了嫉妒,青蛇想和白蛇一决高下。便来到桃源里,青蛇和白蛇各显原形扭打起来。两条粗大的蛇身在桃源溪上缠来缠去,塞住了桃源溪。溪水涨到半山腰,结果因白蛇法力宏大,青蛇被打败了。青蛇俯首成为白蛇的丫头,后来成仙后的她俩到了杭州。就有了情动许仙、水漫金山、法海作法、雷峰塔镇蟒等传说。青蛇和白蛇大战桃源溪,至今仍有地名加以佐证。两蛇相交会的地方人们称它为叫       山;桃源溪水漫到半山腰,人们便称它为半山;而白蛇洞,则在柘岭脚下,今仍有遗迹可寻。

臭猪头庙的传说

在段塘丁家有一座庙,叫临江庙,但他却还另有一个难听的名字——“臭猪头庙”。这么难听的庙名是怎么来的呢,其中还有一个传说呢。原来临江庙供奉的是北宋时期的贤相寇准,这可是个大大的忠臣,在封建社会里,忠臣是人人敬仰的,而奸臣则是人人切齿的。因此临江庙里一直是香火旺盛,善男信女多来礼拜,以祈求平安福禄。临江庙脚下有三四个村子,每年祭祀由几个村子轮流上供。祭祀菩萨要三牲福利。有一年刚好轮到某村祭祀。这村的当头人比较小心眼,他想:我们村子比较小,而与别村同样祭祀,岂不吃亏,待我买便宜一些,可少花点钱。于是,他买了一只小鹅,猪头也小而且不大新鲜,以为只要祭过就算了,其实菩萨又不真会享用,到头来还不是便宜了庙祝(旧时规矩:庙内祭祀后的物品归庙祝享用)。临江庙由于香火旺盛,每年祭祀物品极丰,可享用好几天。当年祭祀以后,第二天一早,庙祝就来收拾祭品,他正喜滋滋想:中午又可好好享用了,正想着忽然闻到一股臭味,这是什么臭味?一看供品,鹅还好,只小了些,似乎还有香气。再看猪头,不对。猪头颜色有点发黑,已蔫下去了,这阵臭味正是猪头发出,这猪头已不能吃了,只得扔了。庙祝这个气呀!每年享用惯了,今年没有猪头吃了。他想一定要把这个村讲臭,免得以后再有臭猪头。于是他逢人便说,见人就讲。渐渐地临江庙臭猪头的事几乎无人不晓了。久而久之,临江庙的名称到慢慢被人遗忘了,而臭猪头庙却是人人皆知了。

段塘地名由来的传说

小康王赵构被金兵一路紧紧追赶,一直逃到宁波南门,眼看就要被金兵追着。说来也巧,此时突然出现的一阵漫天大雾,前面变成了白茫茫一片。金兵根本就看不清路转向何处,也不见了赵构的踪影。赵构被大雾罩住,也不知往哪方继续逃跑,金兵战马的嘶叫声似乎越来越近,他不由得对天长叹:天亡我也。这时,看见不远处有一个人向他走来,赵构大吃一惊,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妇人。他就向妇人直说了实情,妇女本就痛恨金兵的野蛮行为,再看眼前这个骑在马上的汉人,相貌堂堂,心忖(心想):“这人勿(不)是当今皇帝,也是朝中大官。”就有心要帮其(他)一把。于是就详细的指点他前路的方向。说完后就朝金兵来向走来。再讲金兵,当时眼看就要追上小康王辰光,谁知一阵大雾迷漫,赵构就这样逃得无影无踪,气的乱喊乱叫。忽见一个女人沿着大路走来,金兵头目就问:“喂!有没有看见过一个骑白马的从这里走过?”女人讲:“啥个(什么)白马、黑马,我没看见过。”“大胆女子,还敢挡在马前,快滚开!”“大王别发火,天晏了,肚皮饿了,还是先到屋里喝杯水酒,再追勿(不)迟啊。”那女人一边装装手势,一边笑嘻嘻讲。这队金兵连日连夜追赶康王,几餐饭都没吃好过,肚皮早已饿的瘪塌塌。听了这个女人的话,交关(很)配胃口,就都跳下马来,走进女人家里吃酒吃饭去了。再说康王,趁着一阵大雾,一直逃到南门下江边,只见一道江水挡住去路,急得勒着马头团团转。这队金兵酒醉饭饱后,又跳上马,在四面搜查起来。搜到下江边,看见一个人骑着白马打转,一眼就看出是小康王。金兵马上挥起一鞭,追了上来,大声喊着:“赵构!这下看你往哪里逃!”康王早已魂灵吓出,低声对自己的马讲:“白马呀白马!我今朝要落在金国人手里了,快救救我!”这匹马是独角龙驹神马,交关(很)有灵性,听了康王的话,昂起头,甩甩尾巴,往后退了退,突然向前冲去,只见其(它)前蹄高高收起,后蹄猛用力一蹬江堤,人和马就像腾云驾雾一样,往江面对岸飞去。白马驼着康王一窜窜过江面,脚刚落地,只听到“哗啦啦”一声巨响,对岸一大段江塘倒掉了,江水从缺口里冲出来,把金兵冲得人仰马翻,死的死,逃的逃。就这样,康王骑着马向南逃走了。有了这个断塘救康王的事体(事情)后,人们就把南门下江边一带叫“断塘”了。后来,一叫二叫,就叫成现在的“段塘”了

虎头鞋的传说

做长辈的为啥要给刚刚出生的儿孙穿虎头鞋牽这是有来历的。古时候,一深山冷岙里踞有老虎,经常下山吃人,闹得人心不宁,提心吊胆,家家户户都把小孩关在屋里,不让出门。当时有一个聪明的小媳妇,对三岁儿子交关中意,欢喜给他穿戴打扮,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给孩子做了一双“虎头鞋”。孩子穿上这双鞋,交关高兴,整天在外奔跑、玩耍。一天傍晚,山里的老虎又到村里来找吃食,一见村边有个小孩在玩,就一跃向他扑上去。当老虎按住小孩时,看到小孩的两只脚,心里想:咦,我的孩子在窝里,咋会跑到这里来牽就轻轻地放了他。小孩不懂事,也不害怕老虎,见自己脚上穿的鞋和老虎的头一样,想起娘在给他穿鞋辰光说的一句话“咬、咬、咬。”就一边“咬、咬、咬”地大叫,一边仰面朝天,双脚用劲乱踢。这时,老虎正低下头,用舌头爱抚孩子,孩子的一只小脚刚好踢着老虎的一只眼睛。老虎忍着痛又想:啊呀,这不是我的孩子,这只小虎比我还厉害,它准能吃掉我。吓得掉头拼命向山里逃去了。从此,老虎就不敢下山来吃人了。当人们晓得这个原因,都学着这个聪明媳妇的样,给自己的孩子绣上一双虎头鞋,穿在脚上防老虎伤害。一些早年做过虎头鞋的老大娘和我共同回忆而成。除此之外,讲述人还能讲《呆大富贵》、《康王告状》、《白蛇传》、《田螺姑娘》、《六月六狗汰浴》等民间故事。

康将军庙的传说

宁波南门外段塘,有一座康将军庙,相传建于南宋时期。康将军庙本来叫七星庙,说起这座七星庙,还有一个悲壮的传说。金兵俘获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小康王赵构匆忙南下,沿路为摆脱金兵追杀,可谓是绞尽脑汁,想尽办法。一日,小康王及其少量随从逃到段塘地界,人马俱累正想坐下来歇一歇,然后再渡奉化江南逃。忽听身后马嘶鼓鸣,金兀术带兵紧追不舍,正在无法可想之间,在江边放牛的七个孩子围了上来。一个小孩说快去村子里躲一躲,一个小孩说在牛尾巴上点炮仗冲过去,真正是七嘴八舌,莫衷一是。小康王心想还是调虎离山好。于是对七个小孩说:“金兵追得太急,一切都来不及了,只有如此这般,拖延时间,才能等救兵解围”。七个小孩依计在江边等候追兵出现,不一会,金兵追到江边,没有看见小康王,只看见七个牧童聚在聚在一起玩,牛群在悠闲地吃着草。金兀术见此上前,问道:“小孩,你们看见有一班人马经过此地吗?”小孩回答道:“见过,见过。”“那你们看见他们上哪里去了呢?”七个小孩都用手指了指小康王走掉的相反方向,齐声道:“那边去了。”金兀术想小孩不会说谎,就沿着小孩指点的路追了下去。由于指点的是反方向,小康王得以逃脱。再说金兀术他们追着追着,感觉不对头,恼恨七个牧童欺骗他,就拔转马头回到江边,残忍的把七个小孩杀死了。七个小孩义救康王的故事在当地传为美谈,小康王赵构登基做皇帝后,便封七个牧童为靖难将军,并在小孩遇难处造了一座七星庙,以示纪念。开始,此庙称七将军庙。后来,由于百姓认为这七个小将军就是小康王的护法将军,也就慢慢称为康将军庙了。

看经寺的传说

北宋初年,有个叫张树的农民,在段塘村附近以种田为生,为了方便耕作,他养了一头牛,由于村子附近有一片荒草地,就成了放牛的理想地方。张树和大家一样,每天把牛拉到这里吃草。日复一日,全家日子过得很安逸,有一天,张树在村附近放牛。牛吃着吃着,突然就跪倒在地上,用牛角刨地上的土,张树赶紧跑过去看个究竟,他左右前后看遍也没看出什么,就用缰绳把牛拉起来,可是任凭张树他怎么拉,这牛就是不肯起来,张树又用缰绳抽它,可是牛还是无动于衷。张树拿牛没办法,只好围着牛团团转。正在这时,恰好有一位姓厉的人路过这里,看到了这个奇怪的现象,就问张树在干什么,张树向他道明了原委后,他就趴在地上倾听,当他听到地下隐隐传来木鱼声、鼓声感到十分惊奇,连忙叫张树找村里人进行挖掘。众村民小心翼翼地把土刨开,发现地底下有一只石头做的盒子,打开石盒里面竟贮放着一部有注释的法华经经书。村里人认为这是佛缘天意,便商议在这里建造寺院供奉此经。于是,村民们自发出钱、出力,在宋乾德二年(986年)寺院终于建好,并取名明福院。后来张树提议这寺院是因为经书而建的,应该把寺院改名看经寺。众村民觉得很有道理,一合计就把明福院改成了看经寺。在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村民们重修寺院时扩大了寺院的规模。

宁波姑娘出嫁坐花轿的传说

出过去,宁波姑娘出嫁要坐大红花轿。花轿金碧辉煌,上有宝盖,四周饰有飞凤,流苏飘扬,煞是好看。花轿由八人扛抬,谓之八抬大轿。新娘凤冠霞帔,坐于其中。花轿前吹鼓手,细吹细打,鸣鸣啦啦,好不热闹。送亲队伍沿路相送,犹如后妃出宫。平生一次,真乃令人难忘。说起宁波姑娘坐花轿还有一段传说呢。南宋末期,金兵南下,大好河山沦于敌手。金兵攻克汴梁,掳徽钦二帝囚于五国城,北宋随之灭亡。随徽钦二帝同行的还有不少皇宫后妃和皇族子弟,被金兵押送北去,一路上凄凄惶惶,以泪洗面。后徽钦二帝死于五国城。随行的皇族子弟中有一小康王,他一心向机逃离五国城,重整宋室山河。终于有一天,他趁守卫的金兵懈怠之机,只身逃离五国城,渡黄河,过长江,饥餐渴饮往南而逃,一路上饱经风霜之苦。当金兵发现小康王出逃后,立即派兵紧紧追赶。他四处藏匿,非常危险。逃到宁波段塘几被金兵逮住,后有七个牧童相救才逃离虎口。但后面金兵还是紧追不舍,情况相当危险。当时正是早稻收割季节,田野早稻多已割去,晚稻青青四野茫茫,极难躲藏。这一日午后时分,小康王逃到鄞西高桥地方,天热人疲,金兵又远远追来。小康王一看四野茫茫,“唉,天绝我也!”。再抬头四周一望,忽然看见前面不远处有一片晒谷场,上有五爿簟上晒着黄澄澄的谷子。一个姑娘坐在树阴下一个翻转的竹箩上,一边纳着鞋底,一边区赶麻雀。小康王没有别法,心想只有求姑娘相救了。他急急忙忙跑到姑娘面前,也顾不得施礼,叫一声:“姑娘救我!”姑娘正低头纳鞋底,闻声吓了一跳,抬头一看,前面站着一个年轻人,神情惶急,虽然有点面黄肌瘦,但掩盖不住英俊的体貌,脸上立时泛起羞涩的红晕。说道:“这位大哥,你为何事,要奴家怎样救你?”小康王遂把金兵追杀,无处藏身的情况说了。姑娘一想:“被金兵追杀,总是好人。何况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理应救他。但急切里哪有藏身之处?”也是康王命不该绝,姑娘沉吟一会,情急智生。她让康王坐于晒谷场之上,把翻转的竹箩罩在他身上,自己依然坐在上面,神情悠闲地纳着鞋底,驱赶麻雀。这一切刚刚做完不久,六、七名金兵气吁吁的赶来,他们气势汹汹地喝问姑娘:“是否看见一个青年从这里逃过。他是朝廷要犯,不说出来是要杀头的。”姑娘沉静地回答道:“这里别无他人,我一个人一直在这里晒谷,可没有什么人从我面前跑过。不过我低着头纳鞋底,偶尔驱赶雀。刚才似乎听见脚步声跑过,那边有一条小路,也许从那边跑过去了。”说着用手向左边一条小路一指。金兵看看没有什么破绽,况且一个姑娘家也不至于这么大胆,加之急于追到康王,就照姑娘指的小路追了下去。姑娘直到追兵的脚步声渐渐远去,最后连影子也看不见了,才抬起身子,翻转竹箩,让小康王出来。小康王爬起身来,站直身子,向姑娘深深施了一礼,道:“多谢姑娘救命之恩,我小康王必当报答!”姑娘听了“小康王”三个字,十分惊诧。问道:“你究竟是谁?为何被金兵追杀?”小康王于是把被掳五国城,后来只身逃出,沿途被金兵追杀的事说了一遍。又道:“此地离会稽不远。再下去已是金兵力所不及了,我将由会稽转道临安,重建宋室江山。卿今日救命之恩,我当永志不忘。待我到临安重建宋室,当遣大臣迎来接你,同享荣华富贵。此地恐尚有危险,我不能久留。我在此别无长物,唯红腰带一根,与卿作迎娶之记,待明年今日我必当遣臣来迎,卿可将此腰带用竹竿高悬屋顶,以为识记。”说罢解下红腰带双手递与姑娘,匆匆别去。姑娘看看匆匆离去的小康王,又看看手中的红腰带,惊诧莫名,不知是喜是忧。傍晚,姑娘收谷后归家,羞答答地把今天的遭遇告诉父母,两位老人也说不出子丑寅卯。再说她母亲是个直筒子。自己吃不准,就同隔壁王大婶去商量,并带了红腰带去,以作证明。以后王大婶又告诉了张大妈,张大妈又告诉了李二嫂,不几天,不大一个村子,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再说小康王逃到临安,果然建立了南宋政权,他就是南宋的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他不负前言,果然派了大臣,带了彩礼,按约定日子前来迎娶姑娘。大臣一行晓行夜宿,来到姑娘住的村子,果然看到屋顶上用竹竿挂着的红腰带,欣喜非常。但走进村子,傻眼了。屋顶挂红腰带的岂止一家,几乎十有八九,哪一家才是救皇上的姑娘家呢?皇上又没有别的吩咐,没有办法,只得回来复命。原来凡有姑娘的人家,知道红腰带挂屋顶作为信号的消息后,家家备了一条。是日都挂了起来,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当上皇后。所以大臣就找不到了。再说大臣回到朝廷,向皇上一一禀报。皇帝也苦无办法。但是皇上一是对姑娘感恩,二是皇帝乃金口玉言,岂可失信,只得传下圣旨:甬地姑娘皆封公主,出嫁时可以凤冠霞帔,坐八抬大轿。

启文桥的传说

段塘粮丰村的南塘河上有一座单孔石拱桥,叫“沈店桥”。这座桥又叫启文桥,这是一座建于北宋年间的石桥(清道光年间又重建),沈店桥为何又叫启文桥呢?说起来也与康王赵构有关。原来康王赵构只身逃离金邦,历经千辛万苦,沿途迭遇险情,几乎丧生,过了段塘之后,始转危为安,因为已到金人势力所不及之处。而且此时康王已不是孤身一人,不少北宋旧臣闻康王逃离金邦,欲重整山河,纷纷前来归附,所以此时康王手下已有不少文臣武将,康王的心也就渐渐的定了下来。一日康王一众来到沈店桥,见桥旁有一凉亭,建造甚是精美,凉亭十分宽敞,足可容数十人。康王命随从下马休息,自己则带领十余近臣到凉亭休息。康王想想要重建新朝,千头万绪,遂开言道:“众位大臣,孤欲重整宋室江山,当以何为先?”大臣们窃窃私语一会,一位大臣站起来说:“陛下,我以为当务之急有两条,一是要营造宫室,以便登基即位,当速派大臣去,经营此事;二是要诏告天下,使万众百姓知我大宋朝仍在。”众大臣纷纷称是。康王低头沉思良久道:“此言甚合我意。现在委某某前去杭州营造宫室。即日启程。某某即起草诏书以昭示天下。”执笔大臣就在桥旁凉亭之中,书写成了这诏示天下的诏书。南宋建立以后,为纪念此事,更名沈店桥为启文桥。但沈店桥之名已远播人间,何能说改就改,所以两名并存了。

石匠做大师兄的传说

鲁班师被尊为各类工匠的鼻祖,工匠都认为自己是鲁班的徒弟,然而在众多徒弟中,石匠却被众工匠称为大师兄,这是为什么呢,据传这儿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天,鲁班师傅见几位徒弟都在干活,便招招手,叫大家歇歇。大家一看师傅叫他们歇工,知道肯定有要紧事情,纷纷围在师傅身边。鲁班道:“你们各自从我的手里学会了各种手艺,都到了可以收徒弟了时候了,可是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至今还没有定下来——你们中间谁为兄谁为弟,免得日后大小混淆。今天我想对你们排一排大小。怎么个排法呢?喏,啥人剖板剖得快,他就是大师兄。”说毕,从身后拿出一块木板,放在地上。众位工匠一听,知道师傅要把大师兄的位子给最得意的弟子木匠来做,师傅也是木匠出身呢!师傅有偏心也是可以理解的。正在大家准备看木匠剖板时候,石匠不知从什么地方背来了一块石板,放在了木板旁。喘了口气,说道:“师傅,你讲剖板啥人剖得快,啥人是大师兄是哦?”鲁班道:“是呀。”石匠道:“我们各位师兄弟,承蒙师父教授各种绝活,但是木匠兄弟用锯子却不能锯开我这块石板,侬讲是哦?”鲁班一听,忖道:“哎呀,我怎么没想到呢?”于是把木匠和石匠都叫到跟前,说道:“好呀,木匠徒弟剖木板,石匠徒弟剖石板,谁快谁是大师兄,大家讲好不好?”“好!”众位工匠齐声应道。再说木匠,把木板放在马札上,用黑线居中弹一条线,拿起锯子一上一下,不停地开始锯木板。石匠呢,把石板平放在地上,从背兜里取出铁锤、钢钎,也用墨线居中弹了一下,“丁、丁”不慌不忙地开始凿洞,大家屏声静气地看着他们谁能拿第一。当大家看到木匠把木板锯了一半,而石匠还在凿第三个洞时,都看好木匠能夺第一。谁知石匠凿好三只小洞后,又拿出了三枚又粗又短的锤子放在凿好了的洞中,由轻到重敲打着,猛然,石匠一鼓气,连敲三只放在中间的锤子,“哗啦”石板应声裂为二半。回头看木匠,还锯在木板的三分之二处,石匠胜利了。从此以后,凡有房子落成,吃上梁酒或各位师傅相处时,就尊石匠为大,坐在上首位,各位师傅对石匠不敢有丝毫不尊,因为他是鲁班师傅的大徒弟。

“有眼不识泰山”的传说

相传鲁班是百作手艺的鼻祖,手下徒弟很多,在徒弟中有个年轻的后生,名字叫泰山,这后生在鲁班处学艺时,总是不按照鲁班所教的练习,做一些师傅没教过的奇怪的东西。因此,被他的师兄弟看作不务正业。因为他做的东西与师傅教的不一样,所以鲁班也不重视他,认为他只是庸庸之辈,成不了大器。时间长了,鲁班也觉得他没有发展的前途,师兄弟也看不起他,泰山自己也觉得没前途。一天他悄悄地收拾好行李,也不和师傅道别,离开了学艺之处。师兄弟们发现他走后,就告诉了鲁班,鲁班心想,泰山再学下去也进步不了多少,走了也好,免得以后败坏他的名声,所以也没怎么在意。过了一年又一年,日子久了,鲁班和师兄弟对泰山的印象就慢慢淡化了。恰逢有一年梅雨季节,连续的大雨使鲁班居住的地方发了大水,上游不断地有东西被冲下来,鲁班和他的徒弟就在下游打捞东西。冲下来有木床、木凳、木桌等,鲁班的一个徒弟正在炫耀上游用的家什都是出自他们的手,突然从上游冲下来一只竹篮,鲁班很惊奇地发现这不是自己一行所做的,还没等他细细思量,上游又冲下来竹椅子、竹床、还有竹篱笆,这些东西不仅美观而且做工非常精细,每片竹厚薄均匀,有的薄如蝉翼,有的细如发丝。他认为这位师傅用料很特别,手艺非常高超,已经远远地超过了他。他非常想见一下这位用竹做家什的人,想拜他为师。等到大水稍微有一点退下,他就带了一群徒弟到上游寻访这位师傅。鲁班一路上想象着师傅的模样,这位高师应该年事已高,留着长长的胡子,一脸慈祥的样子,还想着如何跟这位高师说明来意。走过一村又一村,翻过一山又一山,在一个山村的深处,鲁班一行终于打听到了这位高师,走到这位高师家发现房子是竹做的、床是竹做的、椅子也是竹编的,其他一切家什也都是竹编的。鲁班正看得入神,突然有个声音打断了他的思路,鲁班觉得这个声音有点熟悉,抬头一看,这不看不打紧,一看大吃一惊,这位高师就是他原来的徒弟泰山。鲁班感到非常羞愧,泰山在他那里学艺的时候,对他不按自己教的去做,而另搞一套的做法非常地不满,认为他不务正业,现在想来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后人就用“有眼不识泰山”这句话来比喻有本领的人就在眼前,自己却发现不了。讲述者从乡下外婆家一个年纪大的长辈处听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