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

 情缘半岛 2022-04-13

【重温道德经,悟老子智慧】

“道教是中国人的游戏姿态,孔教是工作姿态。每一个中国人,成功发达春风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一旦失败落魄了,便都成了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义是一副镇痛剂,抚慰受了创伤的中国人灵魂。”

《道德经》蕴藏着俏皮智慧的精髓,是全世界最光辉灿烂的自保阴谋哲学。老子是中国人“聪慧,渊博,才智”的代表。老子提倡谦恭,再三重复柔和、忍耐、争论之无益、柔弱的力量和低位的战术优势。他宣扬自足之道,注重以柔克刚。

《道德经》阐述老子的哲学、老子的功用论,可以直接作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门,从哪一扇推入,都可见一番天地。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这段话译成现代汉语,其意思是,最好的状态,世人并不知他的存在;其次的状态,世人亲近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状态,世人畏惧他;更次的状态,世人轻蔑他。诚信不足,世人不信;最好的状态,悠闲自得,很少发号施令,大功告成,世人皆曰:“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寻求内心之平静,又何必在乎身在何处?内心焦躁,哪哪皆同。不从本心着手,求取于外物之安抚,何用之有?陶渊明吟唱了一句有名的诗句——“心远地自偏”,心若不远不静,焉能见到南山?

对于本章之误读,历来甚多,多解为老圣人讲述统治者的上中下几类。其实,老圣人是从道的高度,阐述了悟道心法之最高境界。

“有”,指万事万物的自然状态;“知”,指人和自然之关系;心法之最高境界是去“有”去“知”,达到“无”之境界,即“不知有”。

生命中,对生命最重要的元素,如阳光、空气、水、虚空和大地等等,世人往往不觉其存在;对生命存在次等重要的,如功名利禄等,世人则亲近赞誉追随之;对生命有威慑力的,如法律法规纪律等,世人会畏惧敬畏之;对生命带来伤害痛苦的,如暴徒暴君暴行等,世人则会侮辱之。

有道之人,默默在为世人作出很多重要之事。功成名就之后,百姓都说,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强调对道的一种取信态度。所谓“心不换物,物不至也”,这也称作是潜意识规律或吸引力法则。

对本章之悟读,有的方家,另辟蹊径,认为“太上、其次”等不同,是描绘“道”的不同状态,也是一种不错之悟读。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立身品格高洁之人,不需要某种外在之凭藉,声名自然远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