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解放战争期间,第二野战军作为我军主力作战集群之一,共计歼灭国民党军武装力量近230万人。国军在46年4月拥兵430万,但430万只是一个静态数字,由于战争期间被毙伤俘情况严重,经过反复征兵补充,合计有超过800万国民党正规军、非正规军被解放军消灭。尽管如此,二野能够歼灭其中的221万,仍然是一个令人惊奇的天文数字。因为出于战略需要,第二野战军(中野时期)曾在47-48年间苦苦支撑于大别山区,兵员和武器均损失严重,部队实力也在这一阶段大为下降。既然如此,为什么二野还是能取得这么强悍的总歼敌战绩呢? 有朋友对二野的实力有所误解,只知道大别山带来的损失和削弱,其实不然。纵观整个解放战争,我军综合实力最强的两支野战军确实是四野和三野,尤其在关键的48-49年三大战役期间,这两支主力野战军是歼灭长江以北中央军重兵集团的主要力量。但三野的前身为华中和山东两支野战军合并而来,组成华东野战军,起家实力本身较强劲,49年又改编为第三野战军;四野虽然起步最晚,但却占据东北靠近苏联朝鲜的地理及国际环境优势,更兼有原关外日军遗留大量装备,因此增兵速度是最快的。 如果论解放战争初期的部队实力,华北和山东地区的军民基础最好,二野(中原野战军)前身晋冀鲁豫部队与山东解放区部队不相上下,规模和基础都比后来的四野更强。甚至中野留在华北的部队,都成为华北军区的主力基干之一。中原野战军1947年南下大别山时带了12万人,一年后出山更是只剩6万人,重武器全丢。有人认为中野很弱,这本身就是误解。中野南下前本体系正规军超过40万,3年以上老兵占比极高,在全军当中绝对属于一流水平。47年进山的只是一部分主力野战军,且路途遥远,为了渡河登山将大口径山野炮全部放弃、毁坏,中野南下做了巨大牺牲,基本上就是一次全局战略行动,使其他战区包括军委都能解除后顾之忧,尤其是战区接近的华东野战军(三野)。 战术层面,47年二野战力受损是不争的事实,但其歼敌量大,221万的总战绩在各野战军里面排名第二,仅次于三野。这看起来奇怪,其实跟整个解放战争的发展进程有很密切的关系。二野47年进山之前,在黄河以北战绩很突出,是我军最重要的军事力量之一,45年上党战役,就是刘邓部队击溃了山西晋绥军主力,为重庆谈判赢得主动权,是我军在战争早期最重要的军事胜利。全面战争爆发后,连续在巨野等地取得大捷,1947年敌主力整编66师也是中原野战军歼灭,国军名将宋瑞珂被俘。中野除了南下野战军之外,陈谢大军也是中野的一部分,实力强劲战绩突出。虽然刘邓部队在大别山损失严重,但出山后不久就在双堆集围住了国军最强的中央军兵团黄维12兵团,在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及炮兵增援下,硬是啃掉了国军的王牌兵团,打掉了陈诚起家的第18军,促成整个淮海战役的重大胜利。 二野渡江前歼敌不足百万人,但49年4月渡江后,战绩激增。因为三大战役此时已经全部结束,强悍的桂系白崇禧部虽保存完整,却已经在四野南下的作战范围内,二野可以腾出手来向西南地区进军。因此在四川、云南等地,残敌虽多却实力较弱,二野20余万大军仅仅遇到宋希濂集团及胡宗南集团轻微抵抗,大部分敌人是望风投诚,甚至直接起义的,包括中央军的数个兵团及罗广文、陈克非等一众兵团司令,地方军阀在年底更是蜂拥倒戈,国军在西南方向有近100万人被二野歼灭、收编、改编,二野实际付出的损失不到9000人。 了解了这个过程,二野歼敌总数来到200余万便不令人奇怪了。值得一提的是,西藏解放的关键,1950年昌都战役也是二野18军打下的。仅仅就整体歼敌的含金量而言,确实要略逊于三野和四野,但考虑整个解放战争期间的贡献和牺牲,二野并不比任何兄弟部队少。以大别山为例,解放军的协同、牺牲精神正是国民党军所不具备的,是胜利的重要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