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碎片化感悟-读《数据的本质》(一)

 三元核心策略 2022-04-13

    今年二月,我第一次听说“东数西算”,头脑中产生的第一反应是东部产生数据,西部计算数据。紧接着,东部产生什么数据,怎样产生数据,数据存储在哪里,如何传输,如何运用,西部如何计算数据,靠什么计算数据,对整个社会的帮助是什么,对企业的改变会是什么等等问题便随之而来。

    数据深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浏览过一件商品后,平台总会向我们推送类似的或相关的商品,好似平台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有可能一段聊天之后,接收到的推送信息全是与之相关的内容......大数据已在不经意间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抛开互联网,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也会与数据相关。十多年前,我们会做手工台账、对账等工作,这是数据收集验证的一种应用;我们的电脑中都会装上office办公软件,其中的Excel就是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工具。

    移动互联网时代与曾经的时代在数据处理上有很大区别。曾经的时代我们通常是主动收集数据,流程大体是:

1.根据自身目的设计数据需求;

2.主动收集数据(问卷调查、百度、服务器数据库权限申请等);

3.整理和分析数据,得到结论。

    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被数据化了:浏览什么信息(商品)、位置、移动过程、喜欢吃什么、住在哪里、工作地在哪里......而这些数据的来源,都源自手机这一现代人越来越依赖,越来越沉溺、无法自拔的移动互联设备。一旦别有用心的人出现,现代人毫无隐私可言,因此,数据的边界,大数据背后的伦理问题,一定会是大数据产业发展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

    什么是大数据?《数据的本质》一书中,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作者受邀去参加一个零售集团的闭门会议,原本没受邀发言,主办方临时让作者做一段演讲。作者经过思考,拟定了主题,他在其他嘉宾演讲时,一方面记录嘉宾演讲内容,一方面观察台下公司领导的行为,比如什么时间领导在玩手机,什么时间在点头,什么时间做笔记等等。经过对这些信息的整理分析,作者明白了领导关注什么,上台演讲时投其所好,让该领导觉得比自己的助理还了解自己。

    这个过程中,观察和记录是收集数据的过程,找到领导的关注点是分析数据的过程,投其所好的演讲是数据运用的过程,其中还涉及传输(神经通路)和存储(大脑),完整演绎了数据的作用和使用过程。

    数据都需要经历收集、传输、存储、分析和运用的过程,最终方能产生效用。未经加工的数据是没有多大价值的!

    从数据资源来看,现代社会与过去最大的区别来自数据量。过去没有天量数据,数据整理分析相对容易,因为干扰信息少,数据传输存储也容易,因为总量不大。而今的社会,数据种类繁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数据化,数据量可谓天量,这从电脑的存储上就可以看出,软盘时代论k计算,光盘时代论MB计算,硬盘时代论G计算,现在已经到了T这个级别。数据种类的繁多,数据量的暴增,如何从天量数据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数据,如何分析这些天量数据变成了难题,与之相应的,数据的传输、存储也成了问题。

    但现代社会离不开数据,所以大数据相关的产业得以发展。

1.数据收集端:手机已经成为收集数据的最重要工具,但大数据仍没打算放过大家,大家经常会用的,都会成为数据收集端口,比如汽车、智能家居、电脑等,凡是能留下数据痕迹的,都会被收集。从这里就可以明白华为、小米的生态布局,理解为何互联网大佬纷纷布局汽车领域。

    数据收集不仅仅会停留在浏览记录、搜索记录上,在某一页面的停留、划动的次数等等,也会成为收集的信息。从这里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一刷抖音停不下来。

2.数据分析:如何从天量数据中挖掘有用信息,以怎样的逻辑路径分析数据是极为重要的。而天量数据靠人脑是没办法计算的,我们需要电脑的帮助。为了让算法越来越先进,越来越便捷,AI智能加入了进来。

    数据分析中的难点是算法,因为人是有认知局限和偏见的,这些局限和偏见会影响数据分析的逻辑路径设置,让最终的数据结果呈现出精确的错误。因此,个人认为算法会是未来数据竞争中的核心。

3.数据传输:数据传输需要低延时、高速率、大容量,这是5G大发展的原因。

4.数据存储:天量数据需要天量服务器,才能实现存储和快速传输。现代企业经营都离不开数据,而自建服务器很难支撑天量数据的存储和快速交换,这就给了云服务的发展空间。亚马逊、微软、IBM、阿里、腾讯以及华为等大佬纷纷布局云产业,就是基于这一发展变化的趋势。

    数据安全也是重中之重。数字加密技术、区块链等技术发展,都是为数据安全服务。

     理解了数据的大逻辑,就能理解大数据相关产业生态布局,帮助理解企业发展战略。比如腾讯推出的微信小程序到底在做什么,对腾讯的核心竞争力构建有什么帮助。

    这一期内容是三元读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是碎片化的分享,本意不在于知识传播,甚至有些知识理解未来还会更新。记录这些的目的,是记录每次读书时的所思所想,避免遗忘,也可作为进步之路上的碎片化记录。未来三元会不定期更新,欢迎与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探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