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如何利用公司已有成果来提升个人或团队的工作效率? 2、我自己做了什么、创造了什么价值? 3、我帮助别人或团队做了什么? 这“三问”是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在上任伊始向员工提出的。萨提亚接棒微软,深刻清晰地意识到企业官僚主义、部门墙等问题影响了企业创新、团队协作、经验分享。他下决心要重塑企业文化,不遗余力地清除创新、协作、分享方面的障碍,经过几年的大力调整,让微软重归正轨,再现雄风。 知识管理“三问”的落地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协同价值和塑造分享文化,也是组织能力建设的重要工具! 很多公司都存在以下问题 一、知识重用普遍没有从流程上明确定义,还未形成习惯 知识重用是提升效率,减少重复投入的有效手段,而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知道、不重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的现象有很多: 现象一:我们多数流程规定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开干,并没有强调、指导员工在工作启动前收集整理前人的相关做法,看看有无经验教训可寻?在做事过程中,相关的好经验有没有得到重用? 现象二:新项目一来就考虑组队拉人,埋头苦干,既没有去查找历史上同类项目的经验教训,也没有根据项目级别设定知识收割目标。 现象三:报告及引用缺乏对原创的尊重。拿着别人的成果,改改变成自己的成果,不提原作者的贡献;顾问输出的大量资料散落在不同的领域,缺少分享,不愿分享,造成信息封锁和重复采购,很多高价值的报告发挥作用有限,大多处于沉睡状态。 二、知识贡献和分享,缺乏组织支撑和制度保证 目前我们的知识贡献和分享,很大程度上还处于靠主管、员工对知识管理的认知及意愿程度来开展,缺乏组织支撑和制度保证。 全球知名的D咨询公司,把知识收割与项目管理实施结合在一起,对不同级别的项目在立项阶段就要求设定知识收割目标,明确责任人,对项目中应当贡献与分享的知识内容进行规定,不按要求完成,项目绩效不予评价,相关员工也无法获得相应收益。 大型合资企业B集团,确立生产线的CTO为知识管理责任人,该责任人牵头将关于生产线设计、建设到投产运营的全套生产工艺流程、关键质控点等核心知识资料整理归档。这项举措为后来该集团并购、规模复制强大的生产能力起到决定性作用。 对比我们项目或任务做完就完了,知识收割、经验总结可有可无。 三、考核文化牵引、氛围营造亟待落地 公司现有的绩效考核框架看,大部分公司重视绩效目标达成及员工能力提升,而在知识的重用、贡献、分享方面没有体现。过分强调结果,竞争氛围浓烈,“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总结分享浪费时间,也没啥好处!”等传统观念严重阻碍知识分享文化的形成。 知识管理系统的激励机制也没有开始运转,各级领导主动站台不多,对知识贡献和分享的优秀员工的认可度不高,曝光度不足。对知识重用和创新氛围、文化及方法的营造和传播不够。 未来考核应该体现出利用他人的成果、贡献者的回馈,需要考虑经验总结的传承与分享,各级主管应该身体力行,打造知识重用和创新领导力。 知识管理,从我做起 用“三问”海报的张贴及邮件全员宣传,让员工确实感受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和公司文化的转变,但宣传只是基础,营造知识管理“三问”氛围,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还需要人人行动,从我做起。 从组织运作抓起,构建知识管理的组织责任体系,推动体系运转,优化相关业务流程,明确责任,打造高效的知识管理统一平台。 从抓典型知识应用场景出发,做好重点、创新、严重亏损等几类项目的复盘,将“喜报”项目和知识收割紧密结合,推动“新员工”、“新主管”和“新项目”的知识复用,将知识“活水”,沿着流程“管道”进行有效输送,树立知识贡献和分享的员工和组织标杆,协助人力资源体系进行员工个人绩效考核的优化落地,开展一系列知识创新和分享活动。 知识管理相关内容纳入任职资格体系进行升职、加薪、配股权的相关关联,让被动变为主动。 所谓知识管理:在组织中构建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市场的变迁。 一句话概括为: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知识创造过程和知识的应用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活动。 企业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知识的质量,利用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这对企业来说始终是组织发展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