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没有感觉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色彩,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和情绪,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世界。 01. 生活需要点颜色 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给颜色加上心理色彩,如桃红、金黄、翠绿、天蓝,而在描绘这些颜色时,其实就把我们对这种颜色的心情给透露出来了。 很多时候,我们会用亮不亮、鲜不鲜、重不重来表示颜色的色度,这些通俗的方法虽然不像色度学那样精确,但却是最典型的色彩心理的暗示。 在色彩色度学中,颜色的命名有很多标准限值,如色相、明度、纯度、主波长等。这些标准大致可分为三组,将色相、色光、色彩表示的归纳为一组;明度、亮度、深浅度、明暗度、层次表示的归纳为一组;饱和度、鲜度、纯度、彩度、色正不正等表示的归纳为一组。 但是,就是这样的分组也只是一种感觉。没有严格的定义,彼此的含义不完全相同。例如,明度也不等于亮度,色相不等于色光,饱和度也不等到于纯度、鲜度、深浅度。但是在判断颜色时,这些标准也是变数,有各自的相对应性。 02. 心理学四原色 心理颜色视觉的名称,虽然和色度学中的几个物理量相对应,但这种对应关系,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也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它们之间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例如,色度学中自光的纯度为零,一切单色光的纯度均为l;但是心理颜色视觉在分辨色光的区别时,却认为各个单色光的纯度并不是一样的。 同样的单色光,黄、绿和白光的差别不大,红、蓝和白光的差别显著。 所以,我们往往会觉得,黄色光尽管也是单色光,但纯度却比蓝色光低些,就好像刮沙尘暴时的天空颜色总不如晴朗无云时那样让人感到心里透亮明净一样。 在混合色方面,心理颜色和色度学的颜色也不相同。当我们看到橙色时,会觉得它是红与黄的混合,而看到紫红色时,会觉得是蓝与红的混合。可是,当我们看到黄光时,却不会感到黄光可以由红光和绿光混合而成。 在小学的美术上,老师教的第一课是“红、黄、蓝三原色”,由此可以组合形成其他的颜色。然而在心理颜色视觉上,把色彩分为红、黄、绿、蓝四种,并称为四原色,其中,红和绿、黄和蓝称为心理补色。 举例来讲,人们先长时间看大块红色图案,然后再看向白色的地方,就会发现眼前会出现与刚才红色图案形状相似的绿色。这就是心理对视觉的欺骗,也就是心理补色。 柯南曾经在“死亡之馆——赤壁”这个故事中,利用心理补色的原理找到杀人凶手。 03. 色彩心理感知变化 色彩心理学虽然有规律可循,但也会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产生变化。 徐健茗导师在多年的色彩心理学研究中发现,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结构产生变化,对色彩所产生的心理感知也发生变化。 一般而言,儿童大多喜爱极鲜艳的颜色。如红色、黄色、绿色;7~15岁的中小学男生对色彩的爱好次序是绿、红、青、黄、白、黑;而女生的爱好次序却是绿、红、白、青、黄、黑。 年纪越大,人们对色彩的喜好逐渐向复色过渡,向黑色靠近。 因为年轻人的大脑中,对世间万物的感知一片空白,需要简单、强烈的颜色刺激;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脑神经记忆库已经被其他刺激占去了许多,色彩感觉相应就成熟柔和些。 04. 色彩心理学是必然产物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对颜色的审美感知也不同。 古时认为不和谐的配色,在现代却被认为是新颖的美的配色,所谓“流行色”就是社会心理的一种产物,现代科技的发展,事物日新月异,任何异常现象所引起的社会心理,都可能对色彩心理发生作用。 例如色彩识人心理学可以通过色彩测量,又可以通过色彩疗愈的心理技术。它通过系统教学,透过视觉从知觉、感情而到记忆、思想、意志、象征等,观察顾客反应与变化的因果关系,运用色彩识人心理测量和色彩疗愈的技术影响对方的健康,财富,情感和事业。 大家了解一些色彩心理学,有助于了解这个神奇的世界,帮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走进彩虹之门,关注七彩人生,解开人生路上的困惑,我们下期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