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0余张!耀县民国时期的老照片,非常珍贵!

 铜川1958 2022-04-14

陕西耀县民国时期的老照片

(图文/蓝鸟在飞)

陕西 耀县,原属历史地名。现为陕西省铜川市 耀州区,位于 关中平原北部边缘。面积1617平方公里,人口26.91万,区人民政府驻城关镇。汉为祋栩县,后几次易名,唐天佑二年(905)设耀州。1913年改名耀县。2002年撤销,改铜川市耀州区。区内北邻铜川主城区,跨漆水河两岸,咸铜铁路纵贯。农产有小麦、玉米、棉花等,并产油菜籽、烤烟。铁路线附近一带已发展为铜川 工矿区蔬菜基地。矿产有煤、石油、油页岩。城西石灰岩山地为高级水泥工业的原料基地。耀县水泥厂是陕西规模最大的水泥厂,水泥品号齐全,供应省内外。城东1.5公里的北五台是关中著名古迹,唐初大医学家 孙思邈隐居于此,故又名药王山。山上北洞收集有原城西仓内的“ 耀县碑林”以及分散于耀县境内的北魏至隋唐的佛教造像碑及其他碑碣,共80多块。药王山还有唐摩崖造像40余尊,姿态柔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耀县的县域变化

耀州区(原耀县)自 西汉建县始,历代为州、郡 治所驻地,政区属辖多变。境域几经分合,历代广袤,四至里程因资料缺乏,大多不详。现勾画其概略于后: 

西汉时的祋祤县境,除今耀县绝大部分地区外,尚含 宜君、同官(今铜川市)之地。东汉时,又省 翟道县(今 黄陵地)入祋祤,境域扩大到前述四县的大部分乃至全部地区。形成本县历史上面积最大的境域。 

魏晋时改称泥阳县。西晋时,同官(今铜川市)地并入频阳县(今属 富平),后秦姚兴时又于翟道县旧治重建中部县(今黄陵),县境面积一减再减。北魏太武帝时,铜官(即同官)、宜君两县相继建立,县域又一次缩减。 

据《长安志》记载,北宋时华原县境“东西三十里,南北一百三十里”。后历经金、元、明、清、民国,上下统辖虽变化较多,但华原、 耀州、耀县之境域基本稳定,没有大的变化。 

明代,以州城为始,“北十里为同官,南三里东五里俱富平,西四十里为淳化”(乔世宁《耀州志》)。“广五十五里,袤一十三里”( 张琏《耀州志》)。 

清代,州城“东至富平县界十里,西至淳化县界五十里,南至富平县界七里,西南至三原县界二十里,东北至同官县界十五里,西北至三水县(今旬邑)界九十里”( 汪灏《续耀州志》)。 

民国时期,县城至周边邻县县城的距离分别是:“东至富平六十里,南至三原八十里,北至同官七十里,西至淳化九十里,东南至高陵九十里,西北至旬邑一百二十里,南距 西安一百七十里。全县总面积为924.91平方公里。”(民国卅一年《陕行汇刊·耀县经济概况》)县境大致以沮河流域为主,呈一西北~东南方向的狭长靴形轮廓。至1949年耀县全境解放前的十余年间,由于西北山区大部分地区陆续建立了中共领导的 红色政权,属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的淳耀县、同宜耀县所辖。国民党政权实际统治的耀县区域只占原县境面积的40%左右,主要在县城周围及前原地区。 

全县解放后,原属宜君的瑶曲地区和铜川县辖的同官原(今 安里乡)因同在同宜耀县境内而划归耀县。1965年又划原铜川市辖之石柱、演池、王家砭三个公社属耀,形成如今的耀县境域:北以长蛇岭山脊与旬邑为界,最北点为瑶曲镇黑草沟以北之山顶(稍东为 耀县、 旬邑、铜川郊区之三交界点方坡南测量标)。西以山梁与旬邑、淳化为界,最西点为 照金镇尖坪村 刘家庄、石窖以西之三楞山顶,亦为耀、旬、淳三县交界点。南以清峪河谷与三原县为界,最南点为小丘乡砥石河西南里许之豹子沟分岔处。东南以将军、宝鉴诸山之山脊与富平为邻,最东点为孙原乡杏花沟村东北之将军山顶。周边共6处为三县交界点。县境东西宽约43公里,南北长约56公里,总面积1611.51平方公里(1987年 土地详查数)。县域轮廓略似一片 桑叶形。    清宣统三年(1911)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地纷纷“反正”,清政府迅速解体。12月,孙中山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当年年底,秦陇复汉军政府派贾璧山署理耀州知州。

         民国元年(1912),仍称州署,实行“三班”(捕班、快班、皂班)“六房”旧制。二年(1913),废州改县,州署改称县公署,知州改称县知事;机构仍沿清制。六年(1917)始设承审员,结束了由“县老爷”直接审案的历史。

         十六年(1927),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废除三班、六房旧制,改县公署为县政府,知事为县长,设民政、财政、建设、教育、公安5局。

          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县府陆续增设警佐室、兵役科(后改军事科)、司法处(改承审员为军法官)。二十八年(1939)实行“新县制”后,定耀县为四等县,按统一等级编制,又增设田粮科、社会科、宣传指导室,并扩编警佐室为警察局。三十六年(1947)经过调整,县府下设秘书室、民政科(包括户政股)、财政科(包括稽征股)、合作指导室、军事科、会计室、军法室、田粮科、警察局、保警队、防空队、自卫总队、卫生院、民众教育馆(后称中山教育馆);撤裁社会科,保留科员3人并入民政科;教育科与建设科合并,称教建科。

         此外,中央、省级驻耀机构尚有司法处、邠洛区动员指挥部、宪兵队、陕西省第十区驻耀督运陕北军粮办事处、八战区第一运输处第五粮库。军政部独立医防中队二分队、陕西省银行耀县分(支)行,中国农民银行耀县分(支)行,陕西省军事征用会检查站、财政部陕西区烟务专卖局洛川区业务局等20余个。

乡保公所

         民国十八年(1929)改行区乡建制。二十三年(1934),实行保甲,设联保处、保公处。联保主任可以兼任国民党区党部常委,中心小学校长、义勇队队长和动员委员会主任,集基层党、政、军大权于一身。二十八年(1939),复改联保为乡,下设保、甲。乡公所设乡长、副乡长、书记、会计、事务员、户籍员、乡队副及乡丁若干人。保公所设保长、副保长、书记、保队副及保丁若干人。甲设甲长1人,由群众轮换担任。

县参议会

        民国时期的耀县参议会为县民之代议机关,以县公民选举之参议员组成。民国三十四年(1945)1月15日,耀县临时参议会组成,高干丞任参议长,刘景三任副参议长,马天闲、段维岳、李宜三等15人为参议员,后补参议员7人,当年12月6至12日,首届一次会议召开,选举高干丞仍为参议长,张植三任副参议长,参议员有段维岳、田杰生,任增辉、阴雨三、李宜三、袁树林等12人。田杰生为出席省参议会参议员代表。在这次会议上,参议员任增辉、阴雨三、李宜三、袁树林、段维岳等,先后对乡保长之浮摊滥派,小丘镇霉坏小麦,各乡派款不公等等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提出质询,参议员段维岳列举田赋中有地无粮,有粮无地等混乱现象,对回答质询的田粮科科长方祖章说:“我可以说,在抗战期间办粮政的人上对不起国家,下对不起民众,希望你们将错误的地方赶快地改。否则,你们便是国家的罪人”!

        耀县参议会未到二届改选,就随着民国县政权的垮台而告终。

        民国三十六年(1947)11月,国民党为推行“宪政”,令各县选举一名“国大代”(国民大会代表),以便成立国民大会,选举产生总统、副总统。当时耀县3名候选人经过角逐,田杰生当选(翌年3月29日参加南京召开的首届国民大会)。



铜川的人

铜川的水

铜川的山

铜川的物

铜川的沟

铜川的路

来源: 铜川195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