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的文献资料中关于城市中轴线的观点著作,提炼出城市中轴线最核心的内涵。以史为鉴,追根溯源,从总西方城市中轴线源起、内涵、理论基础与功能性质对比研究中西方城市中轴线布局原则在城市规划中运用的异同。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中轴线;对比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about urban central axis view works, extracts the city the most core connotation. Taking history as a mirror, traced back, from the general western city center of the origin, connotation,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urban central axis layout 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 in the use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Key Words:Chinese and western, urban central axis, contrast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城市中轴线的起源对比 1. 敬畏与崇拜 原始的人类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无法解释,萌发敬畏心理,太阳带来了生命和光明,原始人对太阳抱着某种信仰。太阳东升西落,四季的更替和海水潮起潮落的规律就成为了原始人用来测量物体、安排作息和指定方位的参照物。早期的建筑轴线指向太阳,不仅为了满足日照的需求,也是人们对太阳崇拜的精神归属,便产生最原始的建筑轴线,最终应用于城市。 2.统治利益与秩序使然 中国把中轴线作为城市根本的标志的历史源远流长。《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其中所描述的王城形态、道路布局、城门宫殿、祖庙、社稷坛、里坊市井等均围绕着中轴线,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城市中轴线串联着宫殿群,寺庙和圣所,与百姓的居所是相互隔离的显示了王室的尊贵。例如北宋的开封与明清的北京。西方宫殿或教堂由轴线大道连接,例如胜利大道、皇家大道以及中央大道。由此看出城市中轴线必然代表建造它的群体力量的利益,各方利益的协调博弈得以最终形成。秩序增强了城市的可读性和功能的可识别性。西方古典城市体现了经典科学所追求的严格的客观的秩序,例如法国的凡尔赛宫。中国的家族聚居模式的底层院落式住宅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巨大,为分清主次尊卑,产生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 二、城市中轴线内涵比较 “轴线可能是人类最早的现象,刚刚会走的孩子也倾向于按轴线走。轴线是建筑中的秩序维持者…… 轴线是一条导向目标的线”。[1] 在探讨历史上城市空间纪念性场景的塑造问题是提出,城市中轴线空间及其相关的规划设计在这一塑造过程中是最重要和典型的途径之一。[2]中国建筑史把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称为中轴线。[3]建筑群体或一幢建筑的布局中可分成对称或均衡两部分间的中线,是辅助建筑设计构图中的设想线。[4]城市中轴线是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通过城市轴线可以把城市空间布局组合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5]“主要中线” 和“中轴线”:《中国建筑史· 绪论》 (1942—1944年)“平面布局……以多座建筑组合而成……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线之成立, 一切组织均根据中线以发展”。[6]通过中西方的观点对比,广义的城市中轴线既是可感知的实体城市环境支配的线形空间构成要素,也可是虚拟的文化层面的的城市历史文脉。城市中轴线还可引申为是一种概念性的元素,只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起着提纲挈领的结构性引导作用,并非实际的存在形式,是人们去感知城市意象的一种线性关系构成。[7]狭义的城市中轴线则指居于城市的核心部位,由一系列建筑或街道组成的规划直线,串联起城市交通、景观、建筑和用地功能等系统,对于城市总体的平面布局和形态结构组成起到控制性的作用。 三、城市中轴线的理论基础 城市中轴线是基于城市构图理论并与其发展脉络互利共生。城市构图,以城市整体空间结构与形态为出发点,探寻城市空间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原则,展现城市外在形式美的秩序存在。城市中轴线作为城市构图的元素,直观展现了城市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与形态结构的物质基础。“对称法则”是古典建筑构图和城市构图理论的基本法则,最典型的是中国古代的周王城的建制和西方古罗马时期的营寨城。 城市规划理论在结构布局上中国强调以宫殿为中心组成的中心轴,有明显的功能分区和齐整的道理。西方在处理功能或地形地貌变化较大的城市时,规划布局生硬地采用对称形式求得统一可能破坏城市整体结构的发展和满足不了城市的使用功能,这时需要用轴线引导的统一,轴线的牵引作用可以扩大组合的灵活而又富于层次感,适应自然环境要求和实现特定的功能需求,构建新的制约关系取得城市总体规划的统一性与秩序感。巴黎著名的戴 高乐广场,以凯旋门为中心,13道路和12幢周边建筑造就了圆形广场空间。 城市更新理论可谓是城市的“新陈代谢”。城市中轴线的发展在新一轮的城市更新中遇到了挑战。面临的主要挑战越来越多的人对中轴线的观念意识淡薄。城市只是在物质形式上更新了,内涵却在不断的更新中变的空泛。城市中轴线上空间肌理的恢复,关涉到中轴线空间体系上的路线、节点及建筑空间的排列组合和材质。中西方城市在新一轮的城市进化中,中轴线的保护和开发均受到不小的挑战。 四、中西方城市中轴线的性质 城市中轴线还具有整体性与局部性,因此生成了整体中轴线和局部中轴线。整体中轴线贯穿城市的大部分区域,连接城市中主一些列重要构筑物和景观元素。局部中轴线是在城市局部地段起总体驾驭作用的线形空间要素。集中了政府行政机构(如市政府)、公共活动功能建筑(如博物馆、大剧院),以及与城市的特定历史背景有关的纪念性建筑(广州的中山纪念堂、华盛顿的林肯纪念馆和巴黎的凯旋门等)。 从城市中轴线发展史看,有的城市中轴性是自然形成的,有的带有强烈人类活动痕迹的整体设计感。广州新城市中轴线为规划产物,巴黎中轴线为历史积淀而成。组合城市空间的中轴线是体现把多数要素组合在一起,以其精炼集中地形式,易于理解的秩序与逻辑传达了鲜明的形式特征。城市中轴线的功能多样化,大多具有较明显的交通走廊性质,承担了当地的政治、经济、交通和绿化的功能。政治功能为主导的北京、巴黎、华盛顿,经济功能轴有成都的人民南路、广州的北京路。交通功能的深圳的深南大道,还有新建的广州绿轴。 参考文献 [1]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54. [2]斯皮罗·科斯托夫,城市的形成[M].1991. [3]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1. [4]李国豪,土木建筑工程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5]中国大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78. [6]梁思成文集(三)[M].北京:建工出版社.1985. [7]陈蔚珊,论广州城市中轴线的形成与规划 [J].城市观察,201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