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概述:清末民初内蒙古的汉族移民

 涧水常蓝屋 2022-04-14

自古以来,内蒙古地区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驻牧之地。在清朝以前,内蒙古境内的汉族移民,在数量上较为有限。

进入清朝中期,伴随着国家人口的高速膨胀,“向边疆移民”的趋势在持续发展,到了清末民初时期达到高峰(拓展阅读:读书笔记:人口的高速膨胀,点燃了清末西北民变爆发的导火索)。

文章图片1

清末民初的蒙古人

客观地说,这些汉族农民带来了较为先进的农耕技术,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发展,满足了本地蒙古族牧民的粮食需求。但是,他们大量开垦草原、粗放经营的举措,严重破坏了本就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的生态恶果。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理性看待由清朝主导的移民和放垦举措?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

文章图片2

全盛时期的清朝疆域

1)汉族移民拓荒内蒙古的历史进程

1)清末放垦前的移民状况

一言概之,内陆汉族农民主要是跨过长城后,由南向北一路推进进入内蒙古境内的。

归化城(呼和浩特)的“移民潮”,最早可追溯至明朝。在俺答汗的主导下,就有一些内陆汉族农民在此拓荒垦殖,但数量较为有限(拓展阅读:一文概述:俺答汗之于蒙古,做出了哪些贡献?)。

根据文献记载,在清朝初期,当地“人口三万余,喇嘛亦二万,民户约一万余人”。这里的“民户”,无疑包括了蒙古牧民和汉族移民。

文章图片3

藏于蒙古国历史博物馆的俺答汗画像

康雍时期,清政府在当地先后设立了13处粮庄,并接纳内陆汉族农民到此拓荒垦殖。雍正初期,山西大同等地“散居土默特各村落者,已不下二千家”,“归化城外尚有五百余村,更不知有几千家矣”。

到了光绪六年(1880),绥远、归化等六厅的汉族人口“共计达十二万余人”,已经远远超过蒙古族人口。

文章图片4

民国时期的归化城

卓索图盟(合计2部6旗,囊括了今辽宁省西部、河北省东北部、内蒙古东南部)的“移民潮”,最早可追溯至清朝初期。到了乾隆时期,移民潮和开垦规模均有了明显扩大的迹象。

资料显示,乾隆十三年(1748),喀喇沁右旗境内的汉族农民合计17865人,耕地合计2807顷;喀喇沁中旗共有汉族村屯103个,合计42924人,耕地合计7741顷。到了乾隆二十五年(1760),喀喇沁左旗境内汉族农民合计59182人,耕地面积超过了13503顷。

另外,一些汉族农民继续“一路向北”,进入昭乌达盟南部的敖汉、翁牛特、克什克腾、巴林等旗垦荒拓殖。嘉庆五年(1800),敖汉旗境内有汉族农民130户,耕种地亩1390顷。

文章图片5

清朝直隶省

道光七年(1827),喀喇沁右旗和敖汉旗境内的汉族农民合计158055人;建昌县有163875人;赤峰县有112604口;朝阳县有77432口。道光十年(1830),卓盟及昭盟南部的汉族农民总数已超过78万人,境内的大部分可耕地区均为他们垦殖。

到了光绪中期,卓盟境内的汉族农民,“在人数上已占绝大多数,蒙古人在当地只占百分之十五”。昭盟种田且有家室的汉族人口“总数在克什克腾旗计有五万人,另外还有两万五千人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克什克腾人(本地蒙古族牧民)本身却不超过三千人”。一言概之,在清末全面放垦之前,当地的大部分地区已经变为了农区和半农区(拓展阅读一文概述:“金丹道事变”的前世今生)。

文章图片6

老照片中的庆州白塔(位于赤峰市巴林右旗)

2)清末的开垦与移民情况

签订《辛丑条约》后,巨额的战争赔款不仅让清政府的财政濒临崩溃,边疆与中央的关系也变得愈发微妙了起来(拓展阅读:居安思危:一文概述,近代中国的两次边疆危机)。

光绪二十七年(1901),张之洞、刘坤一等大臣,先后提出了“从内陆移民到内蒙古拓荒垦殖,充实边疆”的建议。

次年,清政府任命兵部左侍郎贻谷(1856—1926)为“督办蒙旗垦务大臣”,前往内蒙古西部推行垦务及“移民实边”新政。与此同时,蒙东地区在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的主持下“设局丈放”。至此,内蒙古全境进入了“全面放垦时期”拓展阅读:外蒙古独立的“催化剂”:什么是晚清的外蒙古“新政”?)。

文章图片7

老照片中的归化城外景

有了官方的背书,移民浪潮出现了新的高峰。在清朝的最后十年,东部哲里木盟8旗,拓殖面积高达378855133垧(1垧=10亩),西部伊克昭盟的拓殖面积合计21170顷左右,“自放垦以来汉人之移居者渐多,凡有可耕之地,皆试行种植”。

显而易见,内蒙古各地的汉族人口数量,也出现了暴涨的趋势。在清末民初,仅“东三盟”即卓索图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境内汉族人口,就已经突破了360万,占到了当地总人口的87.5%(拓展阅读一文概述:近代历史风暴中的蒙古族王公们)。

文章图片8

电视剧《走西口》剧照

3)民国时期的开垦与移民状况

1914年,北洋政府各部门与蒙藏院共同制订了《禁止私放蒙荒通则》和《辟垦蒙荒奖励办法》,次年,蒙藏院制订并颁布了《边荒条例》。至此,内蒙古境内各地方当局、军阀、官僚争相拓殖开垦,通过移民招垦和军队屯垦的方式,扩充实力,聚敛财富。

数据显示,截止至1928年,绥远地区拓殖总面积高达198492顷。其中,清末放垦了79560顷,占到近40%,其余60%的土地,均是在北洋政府的主导下完成拓殖的。

文章图片9

老照片中的岁远程

国民政府当政期间,一如既往地推行移民开垦政策。数据显示,在1928—1929年间,仅哲里木盟的科尔沁左翼中旗,拓殖土地就超过了23万垧(拓展阅读:近代革命风暴中的内蒙古:“伊盟事变”的前世今生)。

日本占领了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后,在沦陷区成立荒务局,招揽汉族农民和日本移民垦荒种地。截至1942年末,共收买了2000万公顷的“开拓”用地,其中耕地即达351万公顷(拓展阅读:读书笔记:日本人是如何“奴化”“蒙疆”地区的?

文章图片10

“蒙疆政权”区域

截止至20世纪40年代末,内蒙古的汉族人口,从20世纪初的百万余人,暴涨至515万人(1949年数据)。

在蒙东地区,除了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盟以及阿拉善旗、额济纳旗等少数盟旗尚保持游牧传统外,其他各盟旗的土地,全部或大部分被放垦。其中,哲里木盟北部七旗的大兴安岭以东地区,基本成为了农业区。

在蒙西地区,从乌兰察布至多伦一线以南的察哈尔左右翼南部,可耕地均被拓殖殆尽。伊克昭盟南边沿线和北部河套一带,也基本变成农业区(拓展阅读读书笔记:一文纵览,“内蒙古自治区”的前世今生)。

文章图片11

老照片中的鄂尔多斯寺庙群

二、移民与拓殖的负面效应

坦诚说,由于汉族农民过于粗放的经营方式以及不负责任的垦殖活动,严重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和牧业的良性发展。

1)粗放的经营方式

众所周知,内蒙古以畜牧业为主。基于地表的自然利用而言,放牧的破坏性相对较小。不过,伴随着内陆汉族农民的大量涌入,在农业逐渐取代畜牧业的同时,对于地表的改造式利用,改变了原来的地表结构。再加上盲目开垦和粗放经营,原本就极为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拓展阅读“闯关东”:华北贫苦百姓的血泪漂流史

另外,他们在进入内蒙古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着所谓“春种秋回”的“雁行”习惯。“察绥有一种特殊之农制,曰游农制….此种农民多来自晋北,即今年在甲地租田种植,俟收获后仍返(回)家乡,明春则往乙地租田耕种。此种农制,对于农业颇为不利,因耕种者对于土地不负责任,以其明年不复至原地方故也”。

一言概之,他们只关注眼前利益的掠夺性开垦行为,不仅破坏了草原的生态环境,还破坏了土壤的肥力,更让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了沙化现象。

文章图片12

老照片中的五塔寺(位于呼和浩特)

2)不负责任的垦殖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内蒙古全境均出现了“农牧争地的局面”,其结果往往是“农进牧退”。伴随着草场面积的缩小,草场的负担日益加剧,草原植被被严重破坏,畜牧业经济日渐衰退。一些牧民因失去草场,不得不远徙他乡,甚至迁徙到了最不易放牧的荒山野岭,游牧条件日益恶化。

另外,还有一些来到内蒙古各地的汉族农民,为了增加收入,大量采掘甘草。众所周知,甘草是深土埋藏的根茎植物,因此,挖掘一根甘草,需要挖一个远大于其生长范围的坑。显而易见,肆无忌惮地挖掘,对草原的植被破坏极其严重。不客气地说,一些地区的沙漠化,就是因为“滥挖甘草”的后遗症。

文章图片13

甘草

3)生态环境恶化的负面效应

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较少,大部分地区都在100—300毫米之间。牧民世世代代劳动生息于此,逐步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游牧经济系统。遗憾的是,因为土地的破坏性开垦,不仅让大量草原沦为耕地,草原生态系统也被极大破坏。

1)林木资源的破坏

除了草场遭到严重破坏外,林木资源也大量减少,有的地方甚至绝迹。以喀喇沁和土默特地区,为例,原本林木资源丰富,但到了光绪初期,“古树乔木,已不复存在”。克什克腾旗境内西拉木伦河源地方,在著名的“八百里平地松林”,到清末已沦为“八百里沙荒”,林木资源已绝迹。

2)水土流失严重

内蒙古的土地以黄土和古沙为主,因此对“绿化”的依赖极为严重。一旦植被遭到破坏,沙化和强烈的水土流失现象就会相继涌现。

对此,光绪《靖边县志》如是写道: “陕北蒙地,远逊晋边,周围千里,大约明沙、扒拉、碱滩、柳勃居十之七八。有草之地仅十之二三。明沙者细沙飞流,往往横亘数千里; 扒拉者,沙滩陡起,忽高忽陷,累万累千。……草场不旺,蒙民生计甚苦,若再开垦,蒙民实更穷迫”。

文章图片14

内蒙古的矿坑

3)野生动物数量大幅减少

清明前期,内蒙古有森林面积2万平方公里、如围场内“树木繁盛,内多千年古松,木兰秋弥,所获禽兽不可亿计”。不过,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大量的野生动物失去了生存环境,数量大量减少,甚至灭绝。

以喀喇沁和围场地区为例,因“地与木兰围场相毗连,故平素虎、豹、熊、狼、猞猁狲、野猪、狐狸甚多”。但到了清末民初,“深可惜者,近三十年来,围场各处砍伐树木,开垦荒地,户口日繁,麋鹿潜踪。至于今日,熊豹鹿彘时有所见,惟虎之一种,绝迹无影矣”。

4)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以干旱环境为主的内蒙古草原,沙质地层分布广阔。从贺兰山、乌拉山、大青山到大兴安岭西南的几千里地段均为复沙带,上面的腐质土只有30—50厘米,下面就是沙粒层。这种地层结构极易遭破坏,生态环境脆弱。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致使沙层外露,风沙灾害频繁。

因此,多年之前频繁发生于北方地区的沙尘暴,主要就源于内蒙古地区的沙地,这和历史上对植被的破坏有直接关系。

文章图片15

无人机拍摄的内蒙古矿业(督察组供图)

4)结语

1978年,中国最大的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作为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地,经过几代治沙人不懈接力,让数百万亩流动沙地披上绿装,让“沙漠之城”变身“大漠绿洲”。

文章图片16

呼伦贝尔草原

近几十年来,内蒙古像保护基本农田一样保护草原,实施中国规模最大的草原保护工程。全区生态环境显著好转,在祖国正北方,构建起一道天然生态屏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