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芬兰陆军历史与现状介绍

 兰州家长 2022-04-14

本期:芬兰陆军

芬兰于公元前8300年左右首次开始有人类活动,紧随在最后一个冰河世纪之后。有关该国史前战争的考古证据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完整的,主要是因为可能带有暴力创伤痕迹的史前骨骼很少能够在芬兰土壤中存活的结果。 从青铜时代(公元前1500-500年)开始,该国西部和南部已经开始出现农业,东部和北部则仍然以狩猎和渔业为主。芬兰的青铜器时代遗迹很少,但仍然可以发现一些武器,如战斧和剑,这些都被列入考古记录,也有来自同一时期的丘堡等军事设施存在的证据。

1896年绘画中的古代芬兰人

在14世纪之前,有关芬兰的历史记录非常少,因为当时的芬兰仍然是一片由许多卡累利阿和克文人部落所占据的土地(并不能称为国家)。然而,一些考古证据,例如丘堡,表明该地区在之前时间里持续的动荡不安,早在11世纪之前维京人等便通过贸易和劫掠等方式抵达芬兰,并在之后与当地部落发生冲突。后来瑞典、丹麦、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是条顿骑士团都曾试图占领芬兰。芬兰人虽有自己的领导,但没有一个共同的领袖。俄罗斯的编年史也记载了自11或12世纪到13世纪初诺夫哥罗德与芬兰部族间的冲突,而那时的芬兰人也经常袭击瑞典东海岸的基督教村庄,因此瑞典国王埃里克于1157年发动了对芬兰的东征,并在之后不久打败了芬兰人并迫使其改信基督教。不过之后1251年,芬兰卡累利阿人再次与挪威人作战,1271年,芬兰的两个主要民族又在霍洛加兰(哈洛加兰)合作与挪威人作战。

挪威国王奥拉夫二世在位时期曾发动了对芬兰的远征,但其在于1008年在赫达勒战役中被芬兰人击败。
芬兰古代拉波拉山堡的遗址,据说建于13-15世纪

瑞典摄政比尔耶尔伯爵于1249年透过第二次瑞典十字军占领了芬兰。这场十字军是针对海梅人(芬兰语:hämäläiset,英语:Tavastian)的拒绝继续改信基督教而发动。诺夫哥罗德控制了说芬兰语方言的东卡累利阿。瑞典则于1293年在第三次瑞典十字军控制了西卡累利阿。西卡累利阿此后因此归于西方文化圈内,而东卡累利阿在文化上则逐渐转向俄罗斯和东正教。虽然东卡累利阿人在语言和血统上仍与芬兰人保持紧密联系,但他们通常会被当作一个独立的民族。天主教和东正教世界的界线也随着1323年的《内特堡和约》而定于芬兰的东界。

从1323年到1809年,芬兰逐渐成为瑞典王国的一部分,最初只包括芬兰人居住的西南土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向东扩张。瑞典统治芬兰的时期对其历史、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芬兰士兵在瑞典统治下参加了至少38场战争,所有这些战争都与瑞典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或瑞典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战争有关。

三十年战争中向敌军冲锋的芬兰轻骑兵(Hakkapeliitta),这些骑兵的名字来源于芬兰语的hakkaa päälle(砍倒他们!),在波瑞战争中首次登场,在后来的三十年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芬兰于北方大战期间(1700年-1721年)遭到俄罗斯占领,而芬兰东南部和维堡在《尼斯塔德条约》中割予俄罗斯。后来瑞典又先后与俄罗斯爆发两次战争以试图夺回芬兰,但都以失败告终,被占领的芬兰的四个阶级于1809年3月29日召开了波尔沃国会,该会宣告对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效忠。接下来的瑞典的反击和《弗雷德里克港和约》的签订。芬兰从此保持一个在俄罗斯帝国中的自治大公国的地位。

大公国继承了瑞典军队的分配制度(芬兰语:ruotujakolaitos,瑞典语:indelningsverket)。 然而,几十年来,俄罗斯统治者并不要求芬兰人服兵役——军事职能主要由驻扎在大公国的俄罗斯军队负责。芬兰议会后来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达成协议; 芬兰向俄罗斯缴纳税款作为补偿,并且不在征兵役,除了一些志愿部队外,芬兰大公国也不会建立自己的部队。 

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罗斯后,芬兰在圣彼得堡的国务秘书古斯塔夫·莫里茨·阿姆费尔特伯爵主张在芬兰招募2,400名猎兵,他们将在冬季使用滑雪板行动。基本上按照阿姆费尔特的建议,沙皇亚历山大于1812年9月16日下令建立三个芬兰猎兵团,每个团的兵力为1,200 人。新兵本应是志愿者,但到了1812年10月上旬,流浪者和没有法律保护的人也已经被吸纳到团中服役。这些部队的任务是保卫芬兰,但他们也可以被派去保卫其他波罗的海地区。这些部队的训练程度相当的糟糕,并且没有参加过任何一场战斗,于1830年被解散。

此外,1827年组建的一个芬兰训练营,后来更名为芬兰卫队(芬兰语中的 Henkikaartin Suomen Tarkk'ampujapataljoona,芬兰近卫神枪手营),它一直是俄罗斯帝国卫队的下属单位,该部队参加了1830镇压波兰起义的行动和克里米亚战争,直到1905年被解散。哈米纳的军校学生学校成立于1812年,一直存在到1903年。芬斯卡掷弹兵突击营(Suomen Krenatööritarkk'ampujapataljoona,掷弹兵神枪手营)成立于1846年,但后来于1860年解散。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之后,芬兰大公国才被获准建立自己的部队。1878年,芬兰议会和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通过了一项法律,要求在芬兰实行一般征兵制度。结果是建立一支与俄罗斯军队分开的军队,该部队仅由芬兰公民组成,由芬兰总督领导。军队的最大人数上限设定为5600人,分成8个步兵营、2个龙骑兵团和训练单位。

每个步兵营由四个连组成。龙骑兵团(Rakuunarykmentti,Dragonregemente)由六个中队(eskadroona)组成。 1883年还成立了32个预备役连。应征入伍者是通过抽签方式选出的。对于被选中服役的人,服务期限为三年。但是,接受过综合教育(至少在校4年)的服役期为两年。作为大学生的人则只需要服役一年。那些没有被选中人作为预备役官兵,需要每年夏天服役一个月,连续三年的时间。

芬兰近卫神枪手营的士兵,1830年

这一情况一直持续沙皇尼古拉二世上台后,开始推行芬兰俄罗斯化政策(1899至1905年和1908至1917年),用来限制芬兰大公国的特殊地位,以及把它从政治上、军事上和文化上全部整合至俄罗斯帝国。芬兰人强烈反对此政策,并用消极抵抗和日益增长的芬兰民族文化认同来反击。第一条具体的政策是“1899年的二月宣言”,当中规定帝国政府有权不经芬兰本地立法机关的同意下直接统治芬兰。第二条政策是“1900年的语言宣言”,其中规定俄语为芬兰的行政管理语言。

而第三条则是1901年,俄罗斯试图在芬兰推行违宪的征兵制度,规定以后从芬兰征召的人员将在不得人心的俄国军队中服役,而此前这些人一直是在芬兰大公国陆军中单独服役、部署在芬兰本土的。这项法律引起了芬兰人对沙皇的第一次较量。1902年春季征兵时,50%以上的应征人员没有报到。其结果是俄罗斯被迫放弃了强迫芬兰人服兵役的尝试,代之以“兵役补偿金”。

由于尼古拉二世的一系列倒行逆施,芬兰从原来的对俄友好逐渐转为敌视,在1905年俄国大革命时期,芬兰也同时爆发了大罢工,但以被俄军镇压而告终,此事过后大公国军队也被解散。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芬兰人意识到这是一个脱离俄国实现真正独立的绝佳机会,在德国,侨居柏林的一些芬兰人已于1914年11月开始为这项事业奔走,他们很快就得到德国总参谋部的关注和支持。1915年1月,即芬兰起义开始前,独立运动人士说服德国总参谋部接受200名从芬兰本土秘密招募的青年在德国接受军事训练,所需经费由德国政府承担。他们此前曾向瑞典寻求军事训练,但瑞典政府不愿因这件危险的事情而损害自己的中立国地位。这支芬兰队伍在离汉堡不远的荷尔斯泰因州洛克斯塔特兵营受训,原定只训练6个星期,教授侦察和破坏活动技巧,但后来训练时间一再延长,这些青年被训练成了军官和军士。1916年5月,芬兰志愿人员组成了第27皇家普鲁士猎兵营,最后扩大到2000人,其中有40%是大学生。

但与芬兰人希望不同的是,这个营最终没有被送回芬兰,而是在1916年6月至8月间被派往东线,参加了对俄军的战斗,成为溺临里加湾的德国战线的最北一翼。有些志愿人员对德国人的变卦产生了不满,要求把这个营从前线调回去。1916年12月,这个芬兰营被撤至利包(今拉脱维亚的利帕耶亚)。后来德国人几次要把它派回前线去,但都遭到了抵制。这个猎兵营于1918年回到芬兰,参加了芬兰独立的战斗。

俄国的二月革命之后,芬兰成立了一个新的参议院(实为行使政府及法院功能)及联合内阁,其权力结构与芬兰议会相同。而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则把芬兰的政治形势完全颠倒。此时由非社会党占多数的议会希望完全的独立,而社会党人则认为苏联是接下来的榜样。在1917年11月15日布尔什维克宣告了俄国内各民族有民族自决得普遍权利,包括完全独立的权利。在当天芬兰议会发表了由其临时接管芬兰最高权力的宣言。

出于对俄罗斯的事态发展的顾虑,非社会党的参议院提议议会宣布芬兰独立。接着独立案于1917年12月6日在议会通过。同月18日,俄国的苏维埃政府颁布命令,宣布承认芬兰的独立,并在同月22日获苏维埃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全俄罗斯中央执行委员会同意。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也紧接着承认芬兰的独立。

在芬兰于1917年12月6日宣布独立后,公民卫队于1918年1月25日被宣布为政府部队,次日C. G. E. 曼纳海姆男爵被任命为这些部队的总司令。 大约一周前,白卫兵(公民卫队的俗称)和红卫兵之间的战斗已经在维普里附近爆发,这就是后来所说的芬兰内战。

1918年的一月到五月,芬兰陷入了一场内战。参战的一方是反社会主义的白军公民卫队。另一方则是主要由工人和佃农组成的赤卫队,他们后来宣布建立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

在战争中,白军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曼纳海姆将军的领导以及1800名受过德国训练的芬兰猎兵的努力,他们还带来了德国的战术学说和军事文化,此外德国也派遣了一支12000人的部队直接介入战争,为白军提供军事支援。

1918年2月26日,瓦萨的芬兰猎兵营。白军总司令C. G. E.曼纳海姆正在视察该营。
一名芬兰白军士兵的照片

内战后,国会中的社会民主党人被清除。独立宣言虽表明芬兰是一个共和国,但多数议员仍支持建立芬兰王国。来自德国黑森的弗里德里希·卡尔·路德维希·康斯坦丁王公被选为芬兰国王,是为卡尔一世,世人又称其为韦伊诺一世。然而,随着德国战败,这个计划被放弃了,于是芬兰又重新成为一个共和国,卡罗·尤霍·斯托尔贝里于1919年当选为共和国首任总理。

内战后发生的许多事件都和芬苏边界有关,例如奥努斯远征猪肉哗变事件等。芬兰和苏联的关系在1920年签订《塔尔图条约》后有所改善。该条约中,芬兰获得佩琴加地区(芬兰语称之为佩察莫),并放弃对东卡累利阿的主权主张。

赢得内战后,芬兰陆军在1919年正式成立。在和平时期的编制为三个师和一个旅。新政府在内战后实行在国内实行一年义务兵役制度,采用了德国式的战术学说和军事原则,并为预备役人员引入了动员制度和必修的进修课程。 1919年成立了提供基本军官训练的学院 (Kadettikoulu),随后于1924年成立了总参谋学院 (Sotakorkeakoulu),并于1927年成立了面向连级和初级军官的战术训练学校 (Taistelukoulu) 。

从1927年开始起,芬兰开始在卡累利阿地峡构筑一系列防御工事,以抵抗苏联可能发起的入侵。后来在1939年这条防线通过大批志愿人员的劳动而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这就是后来有名的曼纳海姆防线。

曼纳海姆防线上的反坦克障碍。铁丝网以及残留下来的碉堡

1938年,由于世界局势紧迫,芬兰议会在当年终于同意拨款30万芬兰马克以增强军备。不过,即便有这些军事努力,间战时期芬兰陆军的实力仍然比较薄弱,芬兰全国人口只有350万人,常备军约3万人,即使加上战时动员的后备部队,也才不到20万人,可编成8到10个师,另外有约10万人的民卫部队(由内战时期的地方民防队演变而来,1919年成为独立于政府和军队的国防辅助组织)和妇女辅助队。

芬兰有大量预备役人员,他们接受过常规演习的训练,其中一些人从最近的芬兰内战中获得了经验。士兵们也几乎普遍接受了基本生存技术的训练,比如滑雪。芬兰军队在战争爆发时无法为所有士兵配备合适的制服,但其预备役人员配备了温暖的便服。然而,人口稀少且高度农业化的芬兰不得不征召大量的工人去前线,以至于芬兰经济因缺乏工人而严重紧张。

比缺乏士兵更大的问题是缺乏物资和装备,坦克方面,芬兰只有约20辆一战时的法国雷诺FT17轻型坦克和26辆左右比较现代的维克斯6吨轻型坦克,和苏军对比基本处于可以无视的状态:炮兵也很薄弱,大部份是1900年前后生产的75毫米和107毫米榴弹炮,甚至有1877年由沙皇圣彼得堡兵工厂制造的老式加农炮,以及两列独立战争时代缴获的装甲列车,反坦克武器则更是极其稀少,其制式的博福斯37毫米反坦克炮在开战时候仅有不到一百门,以至于不得不以野战炮、反坦克步枪(多为L-39反坦克步枪)或是投掷通称“莫洛托夫鸡尾酒”的汽油瓶来击毁苏军的坦克。只有在步兵轻武器方面上两方才有可比性,虽然配备的同样是莫辛纳甘M1891/30型步枪,但是芬军装备的型号经过改良,准确性较高:另外还有不少索米(Suomi)冲锋枪。此外芬军的弹药情况也令人担忧,因为库存中的轻武器弹药、炮弹和燃料只能维持19至60天,在实战里甚至出现了芬军步兵去扒苏军士兵尸体以搜集其剩下弹药的情况。

与物质缺乏的窘境相对应的是,无论是正规军还是民防部队,芬军皆训练完善、战术灵活,他们重视枪法,虽然芬兰没有大规模的进行狙击训练,但最终仍造就了数位在二次大战中最成功的狙击手,其中著名者为西摩·海耶,该人在短短约100余天的冬季战争中狙杀了超过500名苏军士兵。芬军也擅长小单位战术,当时绝少有国家的军队可与其相比,此外芬军的战术也强调强调大胆主动与果敢,这些素质和战术上的优势帮助芬军多少弥补了一些数量和装备上的差距。

一名芬兰士兵手持国产的KP31冲锋枪
1939年一名芬兰士兵的标准照
芬兰士兵操作L-39反坦克步枪

1939年,11月26日,苏联宣称位于边境一带的曼尼拉村(Mainila)被芬军炮击,造成苏联守军4人死亡与9人受伤,后称“曼尼拉炮击事件”,莫洛托夫要求芬方道歉,其军队也要从国境边界后撤20到25千米(但实际上整个事件根本是子虚乌有),并在4天后对芬兰宣战,引爆了冬季战争。

战争开始时,芬兰陆军的主力集结在卡累利阿地峡,这里有两个军(6个师)的兵力。拉多加和卡累利阿地区有两个师,北部和南部海岸地区各有六七个营。当时芬军一个师的标准编制是14200人,下属3个步兵团和1个炮兵团,配备36门火炮、12门反坦克炮和18门迫击炮。苏军方面则出动了4个集团军、近45万人的兵力,在战争早期投入大部队试图进行机动战来迅速获得胜利,试图包围、孤立并消灭敌军,却一再败在芬军的战术优势上。加上芬兰军民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焚毁庐舍、****、埋设地雷和堵住水井,让苏军补给困难,加上苏军也不熟悉芬兰的地形,其大型坦克部队在芬兰的国土环境下也难以有效作战,因此在各条战线上进攻皆受挫。

芬军利用小股作战,各个击破的战法,逐渐蚕食掉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军部队。虽然苏军拥有绝对的优势,但是他们的士兵却缺乏在严酷冬季作战的装备和专门训练。相反,芬兰虽然缺乏重型武器装备,但他们的部队却正好适应这种战争环境,已习惯于在冰雪覆盖的森林中前进。土生土长的芬兰人十分熟悉战场上的每一寸土地,而苏军只能一字排开地沿着公路行进,有时队伍距离拉开近100公里,路两旁到处是渺无人烟的森林、连绵的湖泊和沼泽。在这里,芬兰部队充分发挥优势,对苏军发动突袭和实施机动攻击,在完成后便直接躲入身后的森林,让苏军很难进行有效的追击。

芬兰士兵在冬季战争中操作L26轻机枪
一名芬军步枪手正在举枪瞄准
芬兰陆军的一个机枪阵地
配备滑雪板的冬季伪装服的芬军滑雪部队
芬军狙击手西蒙.海耶,在整个战争中击毙了近500名苏军

12月中旬以后,苏军了调动列宁格勒军区三个师的兵力,绕到拉多加湖以北,从东卡累利阿地区向芬兰中部发动攻势,企图从苏奥穆萨尔米地区(Suomussalmi)突破芬军防线,进军芬兰西部城市奥卢,把芬兰拦腰切断。但芬军第15和第16独立营(各有1600多人,但后来逐步得到加强)在没有援军赶到的情况下就发动突击,凭借森林湖泊和严冬大雪的地理条件,运用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战术,与强大的对手周旋,集中优势兵力将敌人分割包围,经过两周激战,芬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歼灭了苏军第163师和第44师整整两个整编师,苏军方面有27500人战死或冻死,1300人被俘。芬军只损失了900 人,170人受伤,还缴获了两个师的全部武器,仅坦克就有26辆,另有181辆卡车、39门火炮、52挺机枪、11辆拖拉机和26个野战厨房,以及大批弹药。芬军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1940年1月,芬军发起反击,在多处战场上取得了胜利。

被芬军摧毁的苏军车队和坦克
芬兰军事博物馆中保存的T26轻型坦克,芬军在冬季战争和继续战争中缴获了大量来自苏军的装甲车辆

时至12月底,斯大林对于迟迟无法解决芬兰的战事而感到不满,因此下令重新调整战略,斯大林放弃了现时的计划,改用6个月前沙波什尼科夫所拟定、苏军将会集中压倒性的火力去攻击窄正面的芬军防线的方案,同时新组建北西方面军,任命铁木辛哥为新的前线主官。在重新任命主官和修改作战方案后,苏军在1940年2月终于突破了芬军的曼纳海姆防线,3月9日,卡累利阿地峡的芬军已是伤亡惨重、炮弹已打光、武器也消耗殆尽,3月12日,苏芬代表于莫斯科正式签订和约,于列宁格勒正午时间、赫尔辛基早上11点正式停火。尽管芬兰在战后割让出其11%的领土和30%资产予苏联,但保住了国家独立和主权,在整个冬季战争中芬兰军队有25,904人阵亡或失踪,43,557人受伤,而苏军则付出了126,875人阵亡或失踪、188,671人受伤、5,572人被俘的代价,另外还损失大量武器装备。

战争结束后,芬兰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军,国防预算上升到了国家预算45%的比重,兵役服役延长为2年、训练冬季战争时未能上场的10万后备部队、修筑新国境线上的工事、购买装备新式与现代化的武器(特别是战争期间缴获的大量苏军坦克),大幅提升了陆军的作战能力。同时德国和芬兰逐渐开始拉近关系,1940年底德国向芬兰透露了将进攻苏联,但未告知具体计划,并以协助芬兰军事换取芬兰提供矿场和允许德军进入芬兰。1941年6月7日经芬兰允许德国军队进驻佩察莫矿,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开始,但芬兰事先不知情。到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期间,芬兰陆军规模已经水涨船高到了47万人,下属12个师的部队。

3天后,25日苏军对芬兰境内的德军目标发动空袭,芬兰则认为苏军攻击了芬兰的设施,紧接着芬军开始进攻苏联,此次攻势共投入15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和2个长枪旅。到了1941年9月芬军已经占领整个卡累利阿地峡和东卡累利阿。不过芬兰在距离列宁格勒只有30公里的战线上停了下来,他们之后在这里驻防长达两年半,因为芬军的作战目标主要是收复冬季战争的失土,而不是参与德军的全面侵略,苏联则认为芬军是德军的帮凶。

芬兰军队在维堡进行阅兵
芬兰军队装备的德国三号突击炮和四号坦克
芬兰军队在继续战争中使用的BT42突击炮和其他一些缴获的苏制坦克

德国进攻苏联的行动原本被德国人、甚至是英国人、美国人估计只需几个礼拜就会以德国胜利告终。然而到了1941年秋天这种估计就被证明是错的。而且纳粹德国在芬兰北部对摩尔曼斯克的进攻也因为准备不足,在11月宣告失败。这让芬兰政府开始怀疑德国是否真的可以快速结束战争。接着德国在莫斯科战役遭到失败,更让芬兰人怀疑德国是否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而且芬兰这时开始遭遇劳工、粮食的短缺以及通货膨胀的问题,而且他们的军队在经过接近半年的作战后,伤亡人数已经来到7万5千人,其中2万5千人死亡。因此芬兰政府曾经数次对苏联政府表示愿意停战,这行为受到德国的警告。芬兰政府最后决定继续作战,希望这样做可以让芬兰在之后,面对苏联的威胁可以有更多的支援。从而保住芬兰的独立。

1943年2月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战败后,芬兰组织新一届内阁与政府,这一届内阁将寻求和平当作是最重要的政策。力图和苏联及国联达成和平协议。但斯大林坚持芬兰投降,芬兰人无法接受。

这时德国于纳尔瓦组织防御,在2月到4月间成功阻止苏军的进攻。德国这次胜利也让苏军无法从爱沙尼亚对芬兰发动进攻。而且由于芬兰人认为苏联的要求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芬兰政府在1944年4月中,暂停与苏联的谈判。

1944年6月9日苏联开始从卡累利阿地峡发动反攻,这次进攻被称作“维堡-彼得罗扎沃茨克攻势”。苏军为这次进攻做了充足准备。他们在长约21.7公里的战线上布置了3千门火炮。其中在某些地段每1公里就布置了200门火炮。苏军在进攻开始后第2天就攻破芬军布置在战线最前沿的防线。6月14日苏军抵达芬军的第2条防线,VT线。接着苏军开始进攻东卡累利阿。6月28日彼得罗扎沃茨克被苏军攻占。

尽管芬兰在苏军展开进攻后立刻向前线增援部队,然而芬军缺乏能够对付苏军重型战车的反坦克武器。这时德国外交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向芬兰政府表示,只要芬兰不再寻求停战,就可以提供反坦克武器“铁拳”和“坦克杀手”给芬军。于是在6月26日芬兰总统里斯托·吕蒂向德国人保证,在他剩下的总统任期内,将不再谋求单独议和。稍后德国就为芬兰提供了武器支持。然而当里斯托·吕蒂对德国提出保证后,美国就宣布与芬兰断交,并警告芬兰不准与德国合作。

芬兰步兵在VT线上准备接敌
芬兰军队在在塔利-伊汉塔拉战役中,经过旁边一辆被摧毁的苏联T-34坦克

到了7月芬兰军队退回到VKT线,这条防线大约等同于冬季战争结束时,芬苏双方的国境线。芬兰利用德国在武器和兵力上的支援在这里成功挡住了苏军的进攻,而苏军这时将注意力转移到波兰战线,停止对芬兰的进攻。而这时同盟国军队已经在诺曼底登陆。

尽管成功阻止苏军的进攻,但是以当时芬军的战力,如果苏军再次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芬军将无法抵挡。而且这时德国已经在爱沙尼亚战败,芬兰急于想和苏联以任何条件尽快议和。于是在8月初里斯托·吕蒂辞去芬兰总统职位,这让他对德国人的承诺不再有效,也就使芬兰在寻求和平的过程少掉一个障碍。芬兰的新政府在8月下旬成立,新总统则由芬兰国会以非正统的方式,任命曼纳海姆为总统。

9月4日芬兰宣布停火,隔天苏联亦宣布停火。不过随后芬兰人按苏联的要求试图将所有德国军队赶出芬兰;9月15日芬兰与德军开战,又开始了拉普兰战争,亚尔马·西拉斯沃将军指挥了芬军对德国的战斗。1944年10月到11月他将大部分德军赶出了芬兰北部。但是德军指挥官洛塔尔·伦杜利克博士采用焦土战术,破坏了芬兰北部的大片地区。超过33%的房屋被摧毁,省会罗瓦涅米被烧为白地。除了约3亿美元(按1945年价值计算)的财产损失外,约100,000名居民沦为难民,给战后重建带来了问题(战后盟军于1948年以战争罪判处伦杜利克20年徒刑,其后减刑为10年,最后于1951年在巴伐利亚军事监狱释放),最后1支德军部队于1945年4月被赶走。

1945年4月27日,拉普兰战争结束后,芬兰士兵在挪威、瑞典和芬兰之间的三国山上升起芬兰国旗

二战结束后,对芬兰国防军的复员和重组是在1944年底在苏联主导的盟军控制委员会的监督下进行的。在1947年《巴黎条约》对武装部队的规模和装备施加限制并要求解散公民卫队之后,芬兰重组了国防军。和平条约的条件不包括禁止储备或动员的事实使得考虑在规定范围内建立适当的国防设施成为可能。重组导致芬兰军队决定采用旅代替师作为标准编制。

二战后的头二十年,芬兰国防军主要依靠过时的战时物资。直到1960年代初,国防开支仍然很少。在冷战高峰期,芬兰政府有意识地加强防御能力。这导致了一些新的武器装备的投入使用,并通过在该地区建立新的驻军来加强对拉普兰的防御。从1968年起,芬兰政府采用了领土防御学说,要求使用大片土地来拖延和削弱潜在的侵略者。该学说得到了全面防御概念的补充,该概念要求在发生危机时利用社会的所有资源进行国防。从1960年代中期开始,芬兰国防军也开始专门准备击败战略入侵,因为苏联在1968年成功推翻了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在两个主要军事集团之间的全面对抗中,芬兰军队的目标是防止对芬兰领土的任何军事入侵,从而使芬兰远离战争。

此外,约95%的芬兰适龄男性在芬兰国防军中服役,这使得其在人口基数较小的情况下有很大规模的人力。

60年代芬兰陆军的彗星巡洋坦克
冷战时期芬兰陆军的作战演习,在冷战时期芬军主要装备各种苏制武器

1991年苏联解体并没有消除政府对可能的军事威胁的担忧,但威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虽然全面领土防御的概念没有被放弃,但军事规划已经转向防止和挫败敌人对该国重要地区的战略攻击。

冷战的结束也带来了新的机会,这在以前会被视为打破芬兰的中立立场。 这意味着参与阿富汗战争和北欧战斗群的尝试。

1995年,芬兰陆军参加了在波黑的维和任务

迄今为止,芬兰陆军在和平时期的总人数大约为21000人左右,另外有18,900名可以立刻动员的预备役人员,在战时则可迅速扩充至28万人左右,最多情况下可动员90万后备人员。陆军由一支高度机动的野战部队组成核心力量,并由大量本土本地防御部队提供支持。其军事战略是利用森林茂密的地形和众多的湖泊来削弱侵略者,而不是试图将进攻的敌军阻止在边境一带。

陆军在和平时期的中坚力量是8个旅级单位,具体如下

装甲旅:

海姆装甲营

赫尔辛基防空团

猎兵炮兵团

帕罗拉补给营

运输中心

电子战中心

陆军学院:

陆军训练中心

后备军官学校

龙骑兵乐队

陆军研究中心

运输中心

近卫猎兵团:

团部

近卫营

乌西马猎兵营

训练学校

猎兵旅:

拉普拉猎兵营

罗瓦涅米防空营

凯努旅:

库奥皮奥补给营

凯努猎兵营

北方工兵营

凯努炮兵团

前进观测和信号营

卡累利阿旅:

基米猎兵营

卡累利阿炮兵团

萨尔堡斯防空营

基米工兵营

东芬兰信号营

卡累利阿后勤营

波里旅:

萨塔昆塔猎兵营

东博特尼亚猎兵营

萨塔昆塔工兵和信号营

萨塔昆塔炮兵团

芬兰本土后勤营

危机管理中心

乌蒂猎兵团:

特种猎兵营

直升机营

支援连

后勤中心

其中,陆军学院和乌蒂团没有下属地区办事处。 其他六个旅则有一个或多个下属地区办事处和一名副司令员。在危机时期,地区办事处负责组建省级地方防卫营,旅指挥部自动升格为所属地区的防御指挥部。 正常情况下,地区办事处负责征兵、组织志愿国防工作和策划危机时刻活动。

在战争期间,陆军将由61 000人组成的正规作战部队和由176 000人的领土部队一起组成。

在战时情况下,芬军的正规作战力量包括:

3个战备旅(1个装甲旅)

2个猎兵旅

2个机械化战斗群

1个直升机营

1个特种猎兵营

1个防空团

而领土防卫部队将包括:

6个步兵旅

14个独立营/战斗群(用于前线作战和“游击战”的独立营,以及负责静态防御对抗两栖突击和空降行动的防卫营)

28个连(用于前线使用的独立防卫连,用于保卫静态目标诸如基地、道路和桥梁的警卫连)

芬兰陆军士兵在演习中

数装备环节

坦克:豹2A4X100、A6X100

步兵战车:CV9030 FINX102、BMP2/BMP2MDX110

装甲运输车:MTLBX439、 帕特里亚AMVXA-360X62、帕特里亚pasiX625(XA-180/185X476、XA202X101、XA-203OWSX48)、BV206D6NX400、 NA-120GTX250、BV308X19

轻型机动车:RG32MX74

牵引式火炮:155毫米K98X54、155毫米K83X113(另78门库存)、152毫米K89X24、122毫米H63X471

自行火炮:K9X23(共订购58门)、2S1X74、 XA-361-AMOS自行迫击炮X18

火箭炮:M270X41、BM70X34

防空导弹:ITO12 NASAMS IIX12、ITO 05X102、ITO90MX20

高炮:神射手自行高炮X7、35毫米ItK 88X16、另有千门以上ZSU23-2

直升机:NH90X20、MD500X7

无人机:RUAG游骑兵X7、航空防御轨道器X55,另有150架以上大疆

阅兵式上的部分装甲车辆
几种芬军特色的防空装备
BV206和NA120全地形车,在芬兰的地理环境上是相当有用的运输车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