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金初老满文“天命汗钱”鉴赏

 天府源泉 2022-04-15

     许久以前,从东北收藏有一枚全满文,光背的铜币型古钱,测其直径37.8mm,厚2.2mm,穿孔径7.0mm,廓宽1.5mm,宽缘3.0mm,字高0.5mm.满文笔画线条清晰,流畅、立面深峻,无粘连。光背面穿孔廓较字面规整,穿孔内壁爬坡斜度和修整的痕迹。其铸制规整,外缘和地章平整,外缘和币文突出部分平整,已有自然生成之成绿色和红褐色朱砂细粒皮壳熟旧包浆。钱币内穿阔和外缘,钱文突出部分略可见鎏金痕迹。币色暗赤,材质估计应为青铜。

      因满文太过深奥,不知所云。后来广查资料,才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 

    原来,这是一枚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入关前在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以祖上十三副遗甲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后,于明万历四十四(1616)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境内)即汗位,建立金国,史称后金,号太祖。在明天启元年(1621)努尔哈赤攻占辽阳之后,兴建东京城为新的都城后,建元“天命”。新政权建章建制的同时,在当地开始铸造的”天命汗钱” (《中国钱币》总第七十九期)。

      据《清史稿·志九十九·食货五》记载,“太祖初铸天命通宝钱,以满、汉文为二品,满文一品钱质较汉文一品为大。” 满文币面文为初期无圈点老满文,字迹清楚,四字按左右上下序读。读音依照顺序为“阿铺凯、福灵阿、汗、几哈”。汉语译为“天命大汗之钱”,(《古钱学纲要》)钱背无文字。

      此钱体形硕大,铜赤而润,铜质为青铜。径27~28mm,厚1.3mm,重3.1~6.4克,老满文天命汗钱为清朝第一代货币。汉文钱则书成“天命通宝”。多为小平钱。

      相传当时女真(满族)人多不用钱,他们得到“天命汗钱”后大多用来充当装饰品。后金军队打仗时一些八旗士兵常把“天命汗钱”佩戴于衣帽之上或袍襟之前,据说可以躲避挥火器、刀枪。以至后代铸钱时,分发给士兵佩带,直到顺治,康熙时仍有这种情况。

      有微信好友“山腰岭药石”先生藏有一枚直径46mm, 厚5mm,重45g的试铸大型样币“天命汗钱”。

      由此可知,此“天命汗钱”存世之物,有小平大型或折二型(28mm左右),折五型(38mm左右)、折十型(44mm左右),当然也许还有其他尺寸藏币。

      “天命汗钱”铸造时,正置后金和明的战争或对峙时期,后金的经济实力很弱,技术水平也很低下,导致铸币的铜色暗赤,质量粗劣。因为并不是用母钱翻砂铸造,所以造成钱的大小不一,外郭不够规整,同时面文的差异也很大。

      满文”天命汗钱“,辽宁的几位泉家曾根据面文的差异划分为高命、低命、长命、短命、进王、退王、斜王、进宝、退宝、斜宝等不同版别。

      据说还有背穿上日纹、背穿左星纹等出谱钱,版别变化较多。

      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天命汗钱”铸造的时间短暂,发行量很小,而且流通的地域非常有限,仅在女真人入关以前的统治的辽东地区时有发现。

     如以史料研究结果,满文“天命汗钱”如以小平大型或折二型多存世量大,则折五、折十应为少见。尤其是雕母类“天命汗钱”更为稀罕。

      2014-04-13广州华艺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已开通官网 拍卖会 『华艺淘珍』拍卖会第4期拍卖品,拍卖价4000元。

     2016年爱藏网报价,普品“天命汗钱”满文小平光背40元。目前价格有说是在600元左右。

      “7788网”满文天命汗钱(厚片大样,29.31*2.23)920元;

       2019年互联网上品相好的真品“天命汗钱”喊价在2000左右。

      所以,此真品钱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收藏价值,超大样和雕母钱必然更为贵重。

         2022年4月14日撰稿于成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