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几个对成长具有用的几种心态,为什么想聊这个话题呢?
因为我前两天在微博上分享了一位朋友的经历,她是一名在大城市打拼的单身女性,2020年的时候她曾经向我倾诉过自己对年龄、对事业、对原生家庭的焦虑,我当时以自己的经验鼓励她多攒钱,建立一笔应急储备金。
时隔一年,也就是2021年8月,她告诉我相比之前的一年攒了6万,焦虑感少了很多;又过去半年,就在前几天和我说收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很开心,生活有了新的规划和目标。
这位朋友并没有频繁地给我私信,每次私信都是隔了一段时间,但我从这些私信中,能清晰的感受到她的成长。
从焦虑不安到脚踏实地、从浑浑噩噩到重获精神。
我从她的身上看到了几个在成长过程中非常可贵的几个心态:
✅ 首先她向我倾诉的时候并不是纯粹发泄情绪,我给她的建议她真的认真考虑并且有规划地去做了;
✅ 其次,尽管当时的她很迷茫,但执行力很强,有了攒钱的目标后就立刻行动;
✅ 最后,她在逆境中没有放弃,考研、努力生活、寻找小确幸、努力治愈自己。
她的这些成长中的心态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成长势必是一次脱胎换骨的过程,但拥有以下这几种心态可能会给你的成长带来无穷的帮助,并且能够真正的改变你的生活。
学生时代的我们,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校有各种考试、排名,会督促我们主动学习。就连读研读博也要发各种文章,不学习是不可能的。
但很多人脱离了学校的背景,正式参加工作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衰减。
这也不难能理解,工作后的我们不仅在时间上缺乏耐心,在学习深度上也无能为力。但这种“持续学习”的心态和能力,也正是我们迎来的首次成长心态挑战。
我们常说“终身学习”,其实这里面的逻辑就是:
出现了问题,
再为解决问题而学。
这点在科研人和职场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我记得我读博的时候研究一个交叉型学科的idea,在一片非常陌生的领域慢慢“摸索”,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完全捋不清各种逻辑,但又能怎么办呢?
一个词汇一个词汇地查、一篇论文一篇论文地看,就为了解决这个idea存在的问题。但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维锻炼中,我养成了“持续性学习”的好心态。
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上,我都能一边行动一边学习。毕竟我们都很清楚,要想不被社会和时代抛弃,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养成“持续性学习”的心态有万能公式:
计划——行动——反馈——调整——复盘,👈这个公式是使人突破成长的最好办法。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Carol S. Dweck,经过长年调研后提出一个理论,她将人面对人生分为两种心态,分别是「定型心态」和「成长心态」。
♥️【定型心态】的主要表现是:认为人的才能和智力固定不变、容易在意他人的评价、容易失去信心和自我否定状态。
♥️【成长心态】的主要表现是:相信人永远有提升的空间、比起别人的认同更在意自己是否有进步、乐于接受挑战和失败。
可以很明显看出,拥有定型心态的人偏向消极,拥有成长心态的人偏向积极,这两种心态带来的结果也截然不同。
我经常会收到一些朋友的私信,有一大部分都是向我倾诉情绪和烦恼,我也尽可能地以自己的人生经验给予建议。
就和我上文提到的这位朋友一样,但是并不是每个私信我的人都能和她一样慢慢变得好起来。
我给的建议很难让拥有定型心态的人改变自己的做法,在这种定型的思维模式中,他们遇到的挑战、障碍,会本能的想避开、放弃。
但拥有成长心态的人,每次碰到挫折向他人求助后,就会积极展开行动。她们更相信每次付出的努力都会有一定的回报,即使最后没成功也是一次经验积累。
所以呀,要想变得更加聪明,更加有力量,你首先要从“定型心态”转化为“成长心态”,这种心态能够让你受益一生。
大家都听过这几句话吧?
“等你上大学就轻松了”
“等你工作稳定就安心了”
“等你结婚了就稳定了”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作为每个阶段都经历过的人表示根本不是这!
事实上,每个阶段都有新的烦恼。
但正是从小我们听到的这类“熬出头就轻松”的话,让很多人养成了“终点线”的心态。
读研之前疯狂想读博,读博后疯狂想毕业,毕业后疯狂想工作,工作后疯狂想退休。你看,哪有什么真正的“终点线”,都是从一个“大坑”跳进另一个“大坑”。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给自己设立“终点线”的心态,而是设立“里程碑”的心态。
无论到达人生的哪一个里程碑,都拥有独特的人生意义。没有什么是一劳永逸的,永远向上攀登,可以让你站在高处看到更美的风景。
“当我开始拒绝别人时,才真的感到自由”。
我们常常遇到一些人很爱提一些非常过分的要求。比如考试前非要拉着你逛街,看你文笔不错让你免费给他写文案,这些我都遇到过。
当然我都很果断拒绝了,可能是因为我很早就对个人边界有足够的底线,拒绝对我来说不算难事。
但对于一些个人边界“不健康”的小伙伴来说,拒绝别人可太难了。
个人边界很像是我们所说的底线和原则,让我们知道我们可以接受什么,我们不能接受什么,以及当别人越过这些界线时自己该如何应对。
什么样的个人边界是不健康的?
① 不健康的个人边界容易对他人的情绪和行为负责。
② 期待他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
③ 经常将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看得比自己的更重要
④ 拒绝别人的要求时,会感到心情不好或愧疚被人刻薄对待时,只会忍气吞声为了讨好别人
⑤ 放弃自身信念通过别人的评价定义自己时常想要拯救别人,为他们包办和解决问题
很多人不懂拒绝的原因是:害怕拒绝别人后被人否认,背后说你不友好,但有时候太顾虑别人的感受并不是一件好事,你顾虑了别人的感受,那你自己的感受呢?
不懂拒绝的人通常会被周围的人当成“老好人”,本来别人是请你帮忙,后来就慢慢演变成这是你应该做的事。吃力不讨好,所以要想你的帮忙更有价值一些,就要学会果断拒绝。
很多人不喜欢重复,因为“重复”像是不聪明、不精彩的代名词,它代表无效的努力,也代表人生的无趣。但事实是,你可能真的低估了“重复”这项能力。
重复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事情,人的学习效果往往呈现为各种曲线,其中有个曲线叫做“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
在高原期,练习会有一个明显的暂时停顿。这个阶段不仅进步缓慢,而且练习相当枯燥,因为需要不断地重复却又没有什么正向反馈,于是很多人在这个阶段对学习的兴趣就丧失了。
但突破了高原期后,掌握程度就会得到快速增长。
而且重复练习的心态能够帮助我们在浮躁的社会中找回对生活的控制感。
✅ 比如我每周都会运动,就对身材和健康指数有了控制感;
✅ 我养成早睡早起的规律作息,就会对时间的安排有了掌控感;
✅ 我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就会对自己的财务有支配感。
这些都是重复练习带来的正向影响。
也有很多人不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喜欢新鲜具有挑战的生活,但这和重复的心态并不冲突呀。
人生就是80%的固定+20%的创新,那些重复的好习惯会帮助你打下良好的基础,让你在20%的挑战领域更加无后顾之忧。
拥有独处的能力,是一个人情感成熟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记得在刚上大学时,我总是害怕独处。自己一个人走在路上,害怕被别人投来异样的目光,那种目光意味着你人缘差、没朋友,所以在当时也参加了一些无意义且勉强的社交。
但后来当我有了出国的目标后,我开始狂刷绩点。
室友还在睡觉,我就得起床去图书馆,之后的吃饭、上课都变成了一个人。
刚开始还有些不习惯,但后面却发现,一个人的效率也太高了吧!
从那时候起,我就明白了原来独处也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能力。
独处时,你会更加笃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人只会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活得愈加有深度。
作家李尚龙说过:寂寞是最好的增值期,不幸的是,那些独处的时间,终究会随着我们年龄增长而减少。你开始高朋满座,你开始酒局不断,你开始老婆孩子热炕头。
这句话我深有感受,有娃后,那仅有的独处时间真的是一种享受,有娃的肯定都懂!!
真正的内心强大,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是活在别人的眼中和嘴上。人生在世,无非是笑笑别人,然后再让别人笑笑自己。
朋友们记得经常来看看我呀,
可以把我设为「星标」☆~
步骤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