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病人

 名天 2022-04-15

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病人

吕维名

1.

从医30余年,常常会遇到很多困惑,感叹医学的无奈。套用一句曾经很流行的歌词:我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病人?

门诊经常看到这样一幕:病人慕名前来三甲大医院就诊,痛苦的表情让人认为病程不短、病情很重,和医生啰嗦起来没停,上下左右没有一处舒服,拿出当地检查报告一大叠,不停的抱怨家乡的医生水平不行,设备不行,现在我就来大医院找您这个大专家了,您就是我的救星了。这时医生会根据症状、体检选择适应的检查项目,可是病人还不愿意,非要让医生给他做全面的检查。等结果出来后接下来的情景就有点尴尬了。检查结果基本正常,啥问题都没有,医生高兴地告知病人没有大碍,可是病人并没有和医生有相同的兴奋点,医生给予相关的解释还一脸的不高兴,我怎么会没有病?最后病人无耐又失望地离开诊室,出门之前还会给医生回一句:是医生看病还是机器看病?这是惜言如金的患者,还有话多啰嗦不停的病人及家属:一到医院看病就一大堆检查,一点小毛病就费了一大堆的钱,医生的技术也太差劲了,离开了机器都不会看病了,你们医院在治病的时候会把病和人分离,只说病不说人。更有狠的……唉,不说了,有时候医者是弱者,尽管当前科学非常发达,飞机导弹、卫星飞船、上天下地,无所不能,但是在医学界,许多医学知识和临床的治疗手段还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不少医生在临床上遇到自已无法解决的病症,只能两手一伸,无能为力。每次临诊遇到这种情形,我会痛苦不堪,深深地被刺激。

的确,医生是无耐的,再多的解释都是苍白的。病人真的没有病吗?如果没有病,有谁会愿意不惜时间不惜代价不论远近到处去求医呢?我在苦苦思索,如何去解释这种现象,如何去给患者解除痛苦?

2.

有的医生的确是无视病人存在,仅仅按照CTMRIB超、血液检查的指标等资料作出诊断,如果按照检查不能拼成一个病(人),就不能作出诊断,更别说治疗了,要么告知没有病或转给其他专业医生。

现代化设备是医院的重要优势之一,有了它,可使不少疑难病症更好地得到确诊,减少治疗的盲目性,并因能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各种必要的监测而使治疗措施恰到好处,避免了许多毒副反应的发生。现代化的医院对年轻医师的成长也很有利,因为他们的诊断治疗正确与否都可随时借助各种现代化设备提供的数据和图相来得到客观的验证,做为总结经验教训的准则和依据。

面对着大量现代化设备及其提供的图相数据,有一种豁然贯通之感。因为以往多年主要靠逻辑思维推断出的结论,现在几乎都可用客观图相数据来证实了。但是不能只看到现代化设备的优越性,而且有时还得警惕它带来的“负效应”。一个医师的水平,最根本的是体现在他诊断治疗疾病的基本功底,即取决于他能否正确地根据临床观察、分析思考,正确地判明病情。也就是说,一个医师诊疗能力的提高,其前提在于医师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诊断,这种能力取决于医师用手、用眼、用脑子的能力。

陶桓乐教授有一句严肃的批评::“医师要善于应用各种先进仪器,但是永远不能成为它们的奴隶!”老前辈的这种教诲,听来真是震聋发聩,犹如耳提面命,使人不忘。临床医师在诊疗工作中就像战争中的指挥官,他可以派出许多侦察兵,收集各种情报,但并不是要他被情报牵住鼻子走。他应该善于识别各种情报的来源和取得的方式,从而分析其可信程度,最后的决心应由他通过全面考虑,做出决定。但是遗憾地发现某些医师也随着现代化而不太动脑筋了,再加上指南不断更新,每一个病有指南,每岀一新药有共识,医生只要跟着指南、共识就知道看病了。临床医师对先进仪器的“迷信”,思路受到束缚,以致谁都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现代化设备不但没有起好作用,反而成了医师们临床思维的框框,以致坐失明确诊断和手术救命的机会。住院病历中已很少能看到医师自己的分析讨论,病程记录极简略,病历大半是由各种仪器检查的打印报告组成。即主要靠仪器看病,很少动脑筋思考了。

  说这些,当然也不是为了否定先进诊断设备和技术,只是说明医生必须首先依靠自己的脑子,再借助于仪器,这样才能使现代化设备充分发挥作用。

我们再回到求医者的不适,也就是医学术语中的症状+体征

患者成了器官。症状是反映疾病表现、严重程度及进展转归的重要标志。但不同疾病可以表现为同一症状,同一疾病可以表现为不同症状,而且同一疾病出现症状的先后次序也不一样。有的疾病很重,直至末期就是表现不出相应症状。但有的医生对疾病认识千篇一律,将症状与教科书比对,成了典型的症状医生。诊断时按症断病,治疗时对症治疗、问症发药,头痛医头、脚痛治脚。有的病人来时腹痛如绞、辗转难安,医生一针强止痛剂下去,疼痛消除了,病人安静了,可最后死亡了。这是因为疼痛是病情的早期表现,其实体内还有更加严重的变化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随意止痛会掩盖病情,耽误治疗。而且,一个病人就诊时的症状表现,可以千奇百怪,可以千变万化,症状有时是表征,有时是实质。也许病人有八个症状,有经验的医生抓住一个最重要的症状,即把反映疾病实质者一治,其他症状就迎刃而解,病人立马转危为安,痊愈出院;而经验不够的医生抓住这八个症状全治包治,药用了一大堆,把多数症状甚至把全部症状都治好了,都治没了,最后死亡了。

临床成了检验。没有临床检查技术的高速发展,难以有现代化的医院。一个没有先进检验科及影像科的医院,再有水平的临床名医在那样的医院都将束手无策,迷茫无为。问题是,现在不少临床医生忽视视触叩听望闻问切等临床基本功的养成和训练。有的医生过于重视临床检验,离开检验就看不了病。只要有蛛丝马迹,甚至毫无线索,也穷查到底。为了疏而不漏,布置天网恢恢,宁可错查三千,不愿漏查一项。一方面是检不出什么指标升高,看不见什么异常阴影,查不到什么异常细胞那就不是病;另一方面是检出什么异常指标,看见什么异常阴影,查到什么异常细胞那就一定是病。一切从检验出发,一切以检验为据,一切按检验断病,一切按指标下药,从临床医生彻头彻尾变成了检验技师的附庸。殊不知人是变化的,许多同病异影、异病同影、一病多影、多病无影的情况时有发生。

3.

有人说,对于西医不能治疗的疾病,往往中医能够解决,是吗?  不错,中西医学各有千秋,可互为补充。

在中医领域,素有百病多因痰作祟的说法,同时又有百病多因瘀的说法。实际上,痰证容易多怪病,瘀证也一样容易引发很多莫名其妙的疾病。国医大师朱良春行医70载的经验积累,辨治疑难病遇到困难时,思路和钥匙的主要观点有:“怪病多有痰作祟,顽疾必兼痰和瘀”、“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久病入络,久必及肾”、“上下不一应从下,表里不一应从里”。所以,近现代很多医家都十分重视痰证和瘀证的诊疗。

对于瘀血的治疗,早在张仲景时代就有比较经典的下瘀血汤大黄、桃仁、蟅虫、蜂蜜就有良好的祛瘀作用,而清代名医王清任创立的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壳、甘草、柴胡基本上是血瘀证的不二神方,然而,对于瘀血证来说,还有一个奇妙的方子,那就是黄元御的破瘀汤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首乌)。黄元御创制的破瘀汤,其实不仅仅用于普通的瘀血证,更重要的是它有其他别的奇特用法。比如身上疼或者身上痒,就可以用破瘀汤来进行化裁治疗;又比如说一些奇怪的疾病,比如说四肢发凉、像灌了铅一样,查磁共振、肌电图、肝肾功能均正常,但就是不舒服这种奇怪的病症,还比如冠心病、心梗、脑梗、高血压等疑难杂症,也可以用破瘀汤来化裁调理。

但相比较来说,瘀证其实的发生率要比痰证高,所以因瘀致病的情况可以说是越来越多,而活血化瘀基本上成了瘀证的常用治疗方法。在实践中体验悟出,应用临床屡试不爽。

痰湿无处不到,痰湿走到哪里,都会致病,很多病其实都是由它所引起的。中医有老话顽痰生百病百病生于痰万病皆因痰而生怪病皆由痰作怪说的都是这个道理,都表明痰湿是百病的根源。很多看似很普通的病其实很顽固,怎么治也去不了根,根本原因就是痰作怪,只要用化痰的方法这些病就能很轻松解决。

 

说起痰这个字,可能很多人都会下意识的咽一下口水,看看自己的喉咙是不是有痰积留在那里。比如说,我们感冒的时候就会咳嗽,老觉得喉咙有什么东西卡在那里,咳半天也出不来,完全就是干咳。其实卡在那里的,就是痰,而且你们有没有发现,痰多的时候还会伴有眩晕、头疼、心悸等症状,生病会导致痰多,而痰多也会导致各种疾病。

痰在中医里有两个概念,狭义的痰指呼吸道排出的痰,广义的痰是指水液代谢过程不畅通而产生的废物,随着气血的运行而流窜全身,位置不定,引起许多疾病,痰阻滞气机,致病后缠绵难愈,很多怪病都与之相关,中招的人也不在少数。

痰有流动不测的特征,由它引起的疾病,上至巅顶,下至脚底,随气升降,内存于脏腑,外留于肌肤。眩晕、心慌、颈椎病、面瘫、咳喘、腰椎病、高血糖、高血脂、冠心病、梅核气、甲状腺肿、肚子胀等皆于痰有关,体内的痰停在不同的地方会出现不同的症状。痰在心脑,出现眩晕、心悸、胸闷、心慌;痰在血,血液粘稠,血脂高,血糖高,容易长斑块,冠心病;痰在肺,出现咳嗽、咳喘、咳痰;痰在咽喉,嗓子里有异物感,咳不出来,吞不下去,出现梅核气;痰在四肢,阻滞四肢的气机和经络,出现肢体麻木;痰在脾胃,表现消化系统问题,有胃胀、腹胀、撑;痰在颈,出现淋巴结节、甲状腺疾病;痰在经络,可能会出现带状疱疹的表现,还可能出现面瘫、中风等疾病群,颈椎病,腰椎病;痰在脉管,出现下肢静脉曲张。

现代的人们已经习惯了大鱼大肉,习惯了冷饮奶茶,习惯了熬夜不到三四点决不睡觉,习惯了上班七八个小时坐着不动,结果体内痰湿越堆积越多痰湿,是一种中医语境下的病理产物,算是一个十恶不赦、到处惹是生非的家伙,如痰蒙清窍(则眩晕、中风、健忘、失眠)、痰注皮肉(则出现痰核,即皮肤下不痛不痒的疙瘩,亦即现代医学所说的“脂肪瘤”)、痰走肠间(则发为腹泻)、痰湿困脾(则食欲不振、腹部胀满)、痰上犯心肺(则发为咳喘、心悸、胸闷)。它一定会和疾病联系在一起,如现代医学所说的高脂血症、中风、心脏病、肥胖、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咳喘等等,简直不胜枚举,都可能由痰湿引起。当然,痰湿的形成,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个人体内有痰湿,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所以说体内已经蕴有痰湿之人,多形体肥胖、腹部胖大、口黏苔腻,皮肤油脂多、胸闷痰多。饮食上,对肥甘厚味特别钟爱。就性格来说,多性格温和、稳重,善于忍耐。

体内是否有痰?体内有痰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舌苔厚腻在舌苔厚腻的前提下再看是否有饥饿感以及是否有水肿,如果有就是属于痰的范围。有些人中午十一点吃饭的时候没有饥饿感,吃饭就像是完成任务,没有饥饿感也就没有吃饱了以后的愉快感,很影响消化系统。

痰多是众多疾病的征兆,而痰的种类多种多样,分寒、热、风、湿、燥5种。有寒痰病人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湿痰病人身重、倦乏、便溏、舌苔薄白或白腻)、热痰病人怕热、喜凉饮、舌红苔黄腻)、燥痰病人自觉口、鼻、咽干燥,舌苔薄黄)、风痰病人怕风、舌苔初白后转薄黄)“五兄弟”。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如肺热生痰,脾虚湿盛也会生痰。一般来说,中老人痰多多是由脾虚、肺虚导致,而儿童痰多则是肺热导致。治疗“痰症”需先辨证后治疗:如有肺热者应先清肺热,脾虚湿盛者应健脾燥湿。要想治好,难就难在找到生痰的根源。

今天,就谈一谈体内痰湿蕴结的问题,以下的症状都是痰湿蕴结的表现,看看你中了几招。
    1.
 经常头晕、头脑不清利、甚至头痛是痰湿蕴结的表现: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头脑应该是清爽利落的,因为头为清虚之府,元神所居,只要气血濡养充分,不受邪气干扰,头脑就会清利无比。 但是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困扰,就是整日头昏昏沉沉,跟裹了一层湿布一般,甚至还会头隐隐约约得疼痛,这种情况高血压患者常见。从中医来讲,这就是体内痰湿郁积,上蒙头部清阳导致的,痰湿为阴邪之物,重浊有形,加之痰之为患,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的发病特点,因此痰湿上犯,遏阻清阳,充斥、痹阻于血管内外,亦可导致血管痉挛,失去弹性而使血压升高。痰湿上犯导致的头晕、头重、头痛,经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与气血虚弱的性质不同,不可用补益之品,从痰湿论治,其病自愈。 

2.经常呕恶或者吐痰,口苦、口黏是体内痰湿蕴结的表现:很多人平时也不咳嗽,但是总是吐痰,有的每天早晨起来吐几口,有的严重的一天到晚吐个没完,去医院检查也没什么么问题,可总是没完没了地吐痰太烦人了。一天到晚吐痰的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了? 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水液由脾胃运化,转运到肺部的一部分,由阳气把水液气化随着呼吸排出体外,这也是我们呼出的气体有水分的原因。如果体内脾胃虚弱,水液气化不足,就会凝结成痰,这样就会不停地吐痰,因为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痰饮上逆,故常有口中粘腻。痰浊本为津液所化,但又反过来遏阻津液的运行,故又时而口干,喝大量的水也不解渴,反而增加痰饮,甚至有人喝水喝吐了。 

3.咽喉中有异物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是痰湿蕴结的表现:这种情况中医称之为梅核气,就感到咽喉中有梅子的核一般,吐不出来又咽不下去,卡在喉咙里非常难受。梅核气平时发作不频繁,生气后或者情绪波动大时会加重,这是因为肝气蕴结,气机失调,导致脾胃使其健运,炼液成痰。治疗梅核气的根本就是要化痰湿,仲景的经典名方半夏厚朴汤是专门对付梅核气的方剂,是通过化痰湿健来达到消除梅核气的作用,效果非常好。 

4.经常胸闷、气短,憋气,阴雨天尤其严重是痰湿蕴结的表现:很多人经常感到胸闷、气短、喘不过气来,非常担心自己得了心脏病,但是去医院检查又显示心肺功能异常,真是很痛苦,这种胸闷一般伴有气短,尤其在天气变热,或者是阴雨天气加重,这也是体内痰湿蕴结的原因。因为阴雨天气空气湿度较大,外湿引动体内湿,内外夹攻,痰湿蕴结在胸中,胸中的阳气被阻遏,气机运行不畅,所以会感到胸闷憋气。 

5.失眠难寐、多梦、易惊醒、打呼噜是痰湿蕴结的表现:有的人,喜欢肥甘厚味,女人喜欢甜食水果,男人喜欢红烧肉,于是胖了,身体遍布痰湿,就会出现失眠难寐、多梦、易惊醒、打呼噜等症状。这种痰堆积在体内容易化火,扰乱心神,睡觉时就会做失眠,难以入睡,做梦连连,一刻也不得停息,还容易惊醒。痰湿阻塞气道就会引起打呼噜。 

6.下体潮湿、白带量多、大便黏腻不爽、小便淋漓不尽也是痰湿蕴结的表现:痰湿是阴浊之邪,有秽浊、垢腻之意。所以,痰湿引起的疾病,容易出现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的现象。痰湿致病还有黏腻、停滞的特点。体内痰湿蕴结的人清晨大便后,会发现大便粘腻,不容易擦干净,而且大便粘马桶,不容易冲掉。有的人在排小便时还会有排尿不畅、淋漓不尽的感觉,这也是痰湿粘滞在症状上的表现。另外,女性白带量多、黏腻腥秽,男性阴囊潮湿也是痰湿下注,黏腻不爽的表现。 

以上几条痰湿蕴结的症状,你中了几条?怎么才能祛除体内痰湿呢?国医孙思邈的温胆汤,流传上千年,疗效奇好无比,堪称化痰圣方。温胆汤的方子如下:法半夏6克、陈皮9克、竹茹6克、枳实6克、甘草3克、生姜6

治痰的根本是什么?健脾,因为脾为生痰之源。健脾用什么呢?陈皮、茯苓和甘草陈皮,这个药大家都很熟悉,很多调料里都有陈皮的成分,很多人煲汤、煮茶时非常喜欢放点陈皮,气味芳香沁鼻,令人心旷神怡。 陈皮入肺、胃经,性温,脾得温则运,让脾健运起来,最擅长理肺胃之气。陈皮的清香之气能够醒脾,能够化浊,痰浊去除,再加上陈皮的理气作用,会使慵懒中醒来,它就会卖力地干活,而且干得很痛快。  

茯苓淡渗利湿,可以使痰湿直接从小便中排出去,仲景很多祛湿治疗水肿的方子都喜欢用茯苓,茯苓还能健运脾胃,为脾味运化增强动力,和陈皮相配伍简直绝妙。

甘草则是直接补脾的,补充脾胃的津液气血,张仲景补脾最喜欢用甘草。甘草等于直接补充物资,陈皮等于加强交通运输能力,补了脾又健了脾,脾的问题就解决了,痰的来源就解决了。

肺为贮痰之器,怎么才能祛除肺部的痰湿呢?让肺部恢复清爽,必须要用半夏,毫不夸张,用祛痰神器来称呼半夏,绝对是实至名归。半夏有很强的的降逆作用,尤其是生半夏,很多人闻了会打喷嚏、流鼻涕。 痰湿阻碍肺气和胃气降逆,会导致咳嗽、呕恶、打嗝,而这个半夏刚好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枳实(枳壳)算是陈皮的近亲,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陈皮是柑橘成熟的果皮,而枳壳是枳未成熟的果实。怎为什么要用枳实呢?因为枳实是行气的,气一旦运行起来,痰就容易化掉, 还有通便的作用,是张仲景用来治疗便秘的要药之一,这样就可以把身体里面的浊气痰水等垃圾统统清理掉,身体清爽了干净了,痰这种秽浊之物自然就少了。 

竹茹也是化痰的,可以把整个呼吸道消化道的痰一路往下清,竹茹化痰的同时还可以清热,把由痰导致的热清理掉,这样就不会虚烦不得眠了。生姜去湿,只是温中益脾胃,脾胃之气温和健运,则湿气自去矣。

有中医大师根据现代人的体质又加了三味药,使整个方子五虎添翼。加了哪三味药呢?柴胡、龙骨、牡蛎

柴胡最大的作用就是疏肝理气,《本草备要》中说,柴胡能够宣畅气血,散结调经,散十二经血凝气聚。可见柴胡调气的功能十分强大,能够把郁结的肝气调动起来,使肝气可以疏通无比。好柴胡跟我们喝的好茶一样,散发着一股清淡的香气,闻一下就会感觉有一股力量推着我们的气往下走,很舒展很柔和的气。 细细品味,那种舒展的感觉应该就是柴胡疏肝解郁的力量吧。如果是假冒伪劣的柴胡,就不会有这种清新柔和的气味。

龙骨和牡蛎,一个是古代动物的化石,一个是牡蛎的贝壳,这两位药有个共同的特性就是沉甸甸的,也就是中医中讲的重镇,能够安心,使心神宁静,所以有很好的助眠的效果。现代人生活压力大,思虑繁杂容易失眠,温胆汤里加上疏肝理气的柴胡和安神的龙骨牡蛎,有助于舒缓情绪,帮助睡眠,非常适合现代的我们。

温胆汤怎么用呢? 很简单,每天一包泡脚,泡到微微出汗即可 为什么建议温胆汤泡脚,而不是直接煮着喝呢? 因为痰湿中的人脾胃本身比较虚弱,本来运化功能不足,再加上这些药简直是雪上加霜。泡脚的话,温胆汤可以通过足部的经络吸收,避免对肠胃的伤害,微微出汗还可以排湿,双重保障,疗效肯定比吃着好。

有没有更简单又有效的方法呢,还真有,人体的地机穴就是一个很好的排痰口地机穴在哪里啊?它在我们的小腿上,乃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这个穴位位置不是很好找。找到它,首先得拇指沿小腿内侧骨内缘向上推,抵膝关节下,找到胫骨向内上弯曲凹陷处。这个凹陷处,其实就是阴陵泉穴。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这个位置,就是地机穴。

地机穴,的确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保健大穴。这里的地,指的就是脾土,因为土为地之体。机,指的就是机关、要紧的意思。地机穴为足太阴脾经的郄穴,为脾经气血深聚之处,对于调节经脉上的气血有很重要的作用。故而被称作地机穴。它不仅可以健脾助消化,还可以除痰湿、改善代谢水平。这对于我们避免出现痰湿体质,抑或痰湿体质的人避免慢性病的发生,都有重要意义。每天用拇指来揉按地机穴,每侧每天都要刺激,每次刺激200下,感觉酸胀为佳,如果有可能,最好配合艾灸15分钟。这对于健脾除湿,改善身体内环境,是非常有益的。经过检验,糖耐量受损的人,最适合用这个办法,可以很好地减轻因为痰湿内积而导致的糖尿病发病风险。

还有几个祛痰要穴,也可以值得一试:

1.丰隆穴:丰隆穴位于外踝尖与膝盖过横纹的连线的中点,胫骨前缘外侧2横指的地方。丰隆属于足阳明胃经,是胃经的络穴,属于胃经,又联络脾经。脾主运化,脾虚则水湿不化,易聚集而成痰。丰隆调胃和脾两大脏腑,除湿祛痰效果尤为明显。中医常用它来治疗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可以化有形之痰,也可以化无形之痰。古人说痰多宜向丰隆寻丰隆、肺俞,痰嗽称奇。。操作方法:拇指指面着力于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10~15分钟为宜。

 

丰隆穴配合足三里 承山使用,能够更好排出人体痰湿之气足三里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操作方法: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10~15分钟为宜。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承山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 承山穴在小腿肚子下方正中,肌肉分成字形,就在人字中间,是全身承受压力最多筋、骨、肉的集结之处,又是人体阳气最盛的经脉的枢纽。承山穴是去除人体湿气的最好穴位,它能通过振奋太阳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按摩方法:坐屈膝成直角取穴。双手拇指用力点压,有酸胀感为宜,每天按摩2次,每次5~6分钟。

2.支正穴支正穴在小肠经(小肠经都在侧面)腕横纹上五寸,“支”是旁支的支,“正”是正统的正,这个五脏当中谁为正?都把心脏作为君主之官,它作为正,心脏和小肠是相表里的,所以这个小肠经与心脏之间的一个络穴。支正穴有一个特殊的功效,它可以治疗人体的赘生物(如瘊子、扁平疣、脂肪瘤),这些赘生物在中医里边讲就叫痰结(痰湿所结),就是湿气结在一起结成这些东西了。

 

3.关注脾经:常按摩或者艾灸小腿及脚部的脾经,重点关注阴陵泉地机穴三阴交公孙穴,拔除痰根。

另外,多喝山药(或者红豆)薏米粥(或糊),祛湿化痰。(感兴趣的读者可阅读《从黄元御的圆圈理论看《五行健脾散》对脾胃的调理》

如果经过以上的温胆汤泡脚、穴位按摩、食疗方等症状仍然没有好,怎么办呢?

脾为生痰之源,大家知道祛湿要健脾,化痰也同样不能忘记健脾。而在日常饮食中,饮食滋腻,脾又运化不了,就会容易生湿、生痰。可以说,我们日常的饮食厚重,油腻,其实都是在为身体制造湿气和痰。加强脾胃的运化能力和肺的宣发能力才是治痰之道,治标又治本。 因此首先我们要调整自己的饮食,增加日常运动量,在用温胆汤泡脚同时用二陈汤煎服二陈汤是治疗痰湿的基础方,很多祛痰方子都是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加减的,温胆汤也是如此。二陈汤就是治标又治本的方子。

二陈汤这个方子宋朝就有了,老百姓已经用了近一千年,它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个方子很简单,只有四味药,其实很多千古名方都很简单,比如桂枝汤、小柴胡汤、四君子汤、四物汤等等,都不过是四五味药。半夏15克、橘红15克、茯苓9克、炙甘草4.5。(其中还有乌梅1个、生姜7是药引子,很多人会把这两个给忽视)。

二陈指的是半夏和橘红,它们两是越陈越好半夏能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橘红能理气化湿,有助于消痰,两者搭配属于治痰要先治气,气顺痰自消茯苓可以健脾,治疗痰湿一定要让脾胃运化正常,才有助于切断生痰之源,另一方面茯苓可以渗湿,和半夏的燥湿、橘红的化湿结合,能加强整个方子的消痰功效。同时茯苓可以治疗痰气上逆引起的眩晕、心悸,能平冲降逆,让痰湿往下排出。甘草主要调和诸药,和茯苓搭配能健脾气。半夏辛温燥裂,用乌梅可以防止半夏的辛温伤肺气,并且乌梅有酸收作用,能把痰聚在一起,痰聚了更有助于吐痰,消痰。生姜本身有燥湿作用,能有助于整个方子的袪痰湿,另外生姜能和胃降逆,有利于半夏的降痰。

二陈汤整个方子是偏温燥的,对湿痰是非常合适的。但对燥湿是不适合的,痰中带血、血虚、阴虚的体质都不适合。若是痰湿很重还可以加苍术、厚朴;若是热痰可以加瓜蒌、胆南星;若是寒痰可以加干姜、细辛;若是风痰(咳痰出来都是泡泡)加天麻、僵蚕;如果有食积,可以加莱菔子、麦芽;若是痰核、瘰疬可以加海藻、牡蛎等。湿痰可以选择二陈汤调理,治痰通用二陈,这就是所谓的二陈汤,在辨证的基础上,寒痰可以选择小青龙汤调理,热痰可以选择小陷胸汤调理,风痰可以选择止咳散,燥痰可以选择六君子汤调理。

若是不方便在家煎煮的,也可以买中成药二陈丸,但二陈丸中没有乌梅和生姜。中成药的药效本身缓和,吃起来温燥没那么强。这个时代真的很需要二陈丸,因为这是一个营养过剩的时代,我们的身体垃圾太多,就像一辆超重运行的卡车,如果卸下负重,就会一身轻松。很多人感觉自己有气无力,很疲惫,以为很虚,需要补,其实只需要泄,需要通,用上二陈丸一阵子后,什么补药都不用吃,反而觉得身体轻盈起来。很多人吃补药上火,就是身体痰湿太多了,建议先用二陈丸开路,扫清障碍,然后再吃补药,这样就不会上火了。

是不是用了二陈汤一定有效呢?当然不是,还要配合以下三个方子一起使用第一个方子就是好好吃饭,养好脾胃第二个方子肥甘厚味一定要少吃甚至不吃肥甘厚味都属于滋腻的东西,脾胃需要消耗很多的气血才能运化它们,吃多了就会增加脾胃的负担。具体来说就是要少吃肉少吃甜品,这是痰湿产生的两大来源。第三个方子适当运动注意是适当运动,不是盲目运动,整天把自己弄得大汗淋漓疲惫不堪,这反而会扼杀你的气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