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与兵法核心观点介绍

 huusan 2022-04-15

吴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吴子兵法》简介

《吴子兵法》,又称《吴子》《吴起兵法》,我国古代著名军事著作,《武经七书》之一,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吴起所著。吴起(公元前440年—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之一。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鲁国杀妻拜将,一战成名;在魏国创立武卒制,“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在楚国实施变法,三晋不敢南谋。吴起以文韬武略振兴三国,呈现出“吴起在而兴盛,吴起去而衰亡”的现象。

《吴子兵法》问世之后广为流传,曾经达到“藏孙、吴之书家有之”的程度,但在流传的过程中经过了后人的增益和删改,且部分内容已经佚失。《汉书·艺文志》称“吴起四十八篇”,现存《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六篇。《图国》主要是谈治国的理论、政策;《料敌》主要是谈刺探敌情的方法;《治兵》主要是谈治军标准;《论将》主要是谈选拔将领的标准;《应变》主要是谈临阵对敌时战术的运用;《励士》主要是谈奖励将士的措施。《吴子兵法》是在封建制度确立后,战争和军事思想有了显著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战争理论、军队建设和作战指导方面的观点。《吴子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有关思想,在历史上与《孙子兵法》齐名,并称为“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吴子兵法》的主要思想

《吴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体系主要由战争观、治军思想和作战思想组成。

(一)战争观

战争观是对战争的根本看法和认识,是军事思想的基石和出发点。吴起在《图国篇》中分析了引发战争的“五因”,“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即战争的起因有五种,一是争夺名位,二是掠取财富,三是仇恨的积累,四是内乱,五是饥荒。吴起认为,战争的爆发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列国争雄兼并的条件下,战争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吴起在探讨战争的起因问题之后,又将战争性质划分为五种:“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并对五种战争进行了解释:“禁暴救乱曰义;恃众以伐曰强;因怒兴师曰刚;弃礼贪利曰暴;国乱人疲、举事动众曰逆。”所谓义兵,就是制止暴虐,平息动乱的战争,因为顺天应人,得到了民众的拥护,所以“成汤讨桀而夏氏喜悦,周武伐纣而殷人不非”。所谓强兵,就是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战争。所谓刚兵,就是不胜欺凌,因怒兴师的战争。所谓暴兵,就是因贪图利益而不顾礼义发动的战争。所谓逆兵,就是不顾国内危机和民众疲惫,兴师动众而发动的战争。显然,吴起已经注意到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初步区分了战争的不同性质。虽然《吴子兵法》对战争原因的探讨比较粗浅,对战争性质的分类也比较简单,但它毕竟已涉及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这在古代兵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战争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也是战争观中的重要问题。《吴子兵法》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即正确处理政治与军事之间的关系,在修明政治的前提下,加强军事建设,为从事封建兼并战争创造必要的条件。

“内修文德”就是争取民心、团结对敌的思想。吴起的“内修文德”就是行善政,采取良好的政治措施协调不同社会集团的内部关系,巩固国内团结,使民众安居乐业、支持拥护君主并一致对敌。吴起所言的“文德”有明确的内涵,包括道、义、礼、仁“四德”;所言的“内修文德”相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此四德者,修之则兴,废之则衰”。意思是说:圣人安定天下用道,治理国家用义,动用民众用礼,抚慰民众用仁。吴起认为用“四德”来“教百姓而亲万民”,便能使民众“皆是吾君而非邻国”,在战争中就能使举国上下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在战场上士卒就会“以尽死为荣,退生为辱”。这是“内修文德”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吴起称之为“和”。所谓“和”就是国家内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各种关系的和谐,主要表现为“人和”,也就是内部团结一致。吴起列举了不同层面的“四不和”,“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不和于陈,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也就是说,如果国内意志不统一,就不能贸然做出战争决策;如果军队内部意见不一致,就不能与敌对阵;如果临战阵形不整齐,就不能与敌作战;如果在战斗中部队战斗动作不协调,就不能战胜敌人。“内修文德”可以使国家达到内部政治、军事、社会等各领域全方位的和谐统一,可以对战争与军事起到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吴起把政治和军事结合起来认识考察,阐明了“内修文德”与“外治武备”的辩证关系,认为与“内修文德”相辅相成的是“外治武备”。如何“外治武备”?吴起认为,首先要思想重视,牢固树立居安思危的战备观念,时刻警惕国家安危。吴起在《料敌》提出“安国之道,先戒为宝”的备战思想。《孙子兵法·九变篇》告诫后人要“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在备战的问题上,《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的观点有一致之处。其次,吴起认为战备思想只有付诸实际行动,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了吴起主张“要在强兵”,即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的思想。吴起“要在强兵”的思想,强调塑造强大的军事实力,强调依靠军事实力确保国家安全。吴起虽然主张“外治武备”,但对战争却采取了非常慎重的态度。他强调慎战不好战,反对穷兵黩武,认为“恃众好勇”会导致亡国惨剧,又进一步提出“战胜易,守胜难”的新观点,认为胜仗越多反而越会孕育未来的巨大灾难。他认为:“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正是因为深刻认识到战争的负面影响,吴起明确指出使用武力要注意把握“度”,极力反对扩大战争,主张通过尽可能少的战争,迅速夺取决定性的胜利,实现战争目的。

总的来看,吴起“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思想是一种经国治军的大战略思想,它吸收并融合了儒、法、兵等学术流派的思想精华,将政治与军事紧密结合起来,既深刻阐发了一些新兴地主阶级治国理政的新思想,又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一些符合时代大势的建军、治军的新规律,达到了时人在战争观问题认识上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二)治军思想

治军思想,就是军队建设理论和军队管理理论,是组建军队和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各项工作的统称。《吴子兵法》中蕴含的治军思想非常丰富,其核心是“以治为胜”(《吴子兵法·治兵》),强调以法治军。具体来说,《吴子兵法》的治军思想包括教戒为先、信赏明罚、选募精兵以及关于将帅标准的一系列思想。

第一,主张“教戒为先”。吴起重视对军队官兵开展思想教育,这就是所谓的“教之以礼,励之以义”,认为只要士卒有了羞耻之心,军队无论攻守,都能得其所宜,“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同时吴起也非常重视军队的军事训练,指出将士在作战中战死往往是由于其军事技能不熟练,作战失败的原因也多由于战术要领没有掌握,“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为此,吴起提出了一整套具体的训练方法,指导平时的训练活动,内容包括单兵技艺训练、战术训练、阵法变化训练等。

第二,提倡“严刑明赏”。吴起主张从严治军,强调用严格的军纪军法来约束将士,使军队的一切行动“任其上令”,即坚决服从上级的命令。做到“令行禁止,严不可犯”。对不从令者要予以诛戮,以整肃军纪,在军事奖惩上要做到“进有重赏,退有重刑”。对善于使用各种兵器,身强力壮,行动敏捷,“志在吞敌”的人予以多次拔擢,“必加其爵列”,以此激励士气,鼓舞斗志,并强调在实行“重赏”“重刑”之时必须做到“行之有信”。

第三,强调“简募良材”。吴起提倡组建特种精锐部队,以防备应付突发事件,即“简募良材,以备不虞”。为此,吴起曾建议魏国统治者“聚卒”、“练锐”,即把士卒中勇敢强壮者编为一队,把愿意拼死向前者编为一队,把善于越高奔远、轻捷善走者编为一队。同时还主张根据军队将士的身材高矮,体魄强弱,秉性勇怯,智力优下等情况进行合适的分工,以发挥各人的特长,具体做法是“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士”。吴起相信,按照这样的原则选拔训练的军队,作战能力强,便可以无往而不胜。

第四,提出“总文武者,军之将”的为将标准。吴起十分重视将领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良将”关系到国运的盛衰和军队的安危,“得之国强,去之国亡”。为此他对将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总的原则是要文武兼备,刚柔相济,“总文武者,军之将也;兼刚柔者,兵之事也”。具体地说,为将者要有为国献身的高尚情操,“受命而不辞,敌破而后言返”,“师出之日,有死之荣,无生之辱”;具备爱护士卒的慈祥之心,能够与士卒同甘共苦;树立威严,善于号令和指挥部队;善于做到“五慎”,即:“一曰理,二曰备,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约”;能够掌握“气机、地机、事机、力机”这“四机”,即在对敌作战中掌握士气,利用地形,运用谋略,提高战斗力。总之,为将者的威严、胆识、品德、才干要足以统率部队,安抚士卒,威震敌军,战胜攻取。

由此可见,《吴子兵法》的治军思想系统完备,对凡治军原则、教育训练、军纪军法、赏罚手段、精兵建设、选将任帅等问题,均有深入的阐述。其中不少合理的思想内核,直至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三)作战思想

作战思想,就是作战的指导原则和方式方法。《孙子兵法》注重从哲理层次揭示作战指导规律,《吴子兵法》更侧重于对战术要领的具体表述。吴起的作战思想集中于两条主线,“审敌虚实而趋其危”(《吴子兵法·料敌》)和“因形用权”(《吴子兵法·论将》)。

第一,“审敌虚实而趋其危”。该思想包括“审敌虚实”和“趋其危”两个要点。“审敌虚实”,即找出敌方的虚实强弱之处;“趋其危”,即打击或威胁敌人的虚弱之处。《吴子兵法》和《孙子兵法》一样,非常重视了解敌我双方的军情态势,并把重点放在掌握敌情之上。为此,专门设有《料敌》对此进行深入的阐述。吴起从作战的角度总结出八种军情为“虚”和六种军情为“实”的情况。如果敌军陷于疲惫不堪、军心动摇、内部不和、后勤补给匮乏、援兵不继、将领指挥能力差、作战准备不充分等不利境况时,其军情为“虚”,对这样的敌人应“击之勿疑”;如果敌方国力雄厚、政治清明、内部和睦、信赏明罚、任贤使能、兵力众多、装备精良、有盟国支援等,则其军情为“实”,应“避之勿疑”。这些是吴起从战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是“审敌虚实”的一般规律。

吴起还指出,“料敌”的目的是为了发挥自己的长处,选择捕捉战机,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予以致命的打击。吴起在《料敌》中对六国军情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夫齐陈重而不坚,秦陈散而自斗,楚陈整而不久,燕陈守而不走,三晋陈治而不用。”对各国的军队分析得非常透彻,齐国的军阵虽然庞大但不坚固,秦国的军阵分散但能各自为战,楚国的军阵虽齐整但不能持久,燕国的军阵善于防守而不能出击,韩赵两国阵势虽然有条理但缺乏战斗力。由此,吴起提出了破敌的方法。攻击齐国军队,“必三分之,猎其左右,胁而从之,其陈可坏”;攻击秦国军队,“必先示之以利而引去之,士贪于得而离其将,乘乖猎散,设伏投机,其将可取”;攻击楚国军队,则“袭乱其屯,先夺其气,轻进速退,弊而劳之,勿与争战,其军可败”;攻击燕国军队,宜“触而迫之,陵而远之,驰而后之,则上疑而下惧,谨我车骑必避之路,其将可虏”;攻击韩赵魏两国军队,需“阻陈而压之,众来则拒之,去则追之,以倦其师”。吴起的这些分析和对策都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集中体现了吴起用兵打仗以“料敌”为先的指导原则,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强调“因形用权”。“因形用权”就是说在战场上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战法,强调作战指挥的灵活性。吴起认为,战场上的情况各不相同,作战的形势瞬息万变,高明的作战指导者应该善于分析形势,把握战机,灵活机动地运用战术,予敌以毁灭性的打击,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凡战之要,必先占其将而察其才,因形用权,则不劳而功举。”(《吴子兵法·论将》)具体地说,就是要根据敌情、天时、地利等情况的不断变化,审时度势,以变应变,实施欺诈、收买、离间、疲困、威慑等谋略,灵活采取诱歼、伏击、截击、追击、逼攻、偷袭、水淹、火攻、半渡击等不同战法,迫使敌人分兵、混乱、恐惧、疲惫,陷于不利的地形和被动挨打的地位,尔后集中优势兵力,制敌于死命,夺取作战的胜利。在此基础上,吴起还进而总结出作战中“因形用权”带有规律性的要领,包括“急击勿疑”的十三种情况,“击之勿疑”的八种情况以及“避之勿疑”的六种情况,这些都极大丰富了中国古代作战指导的理论。

《吴子兵法》的影响与运用

(一)《吴子兵法》的影响

《吴子兵法》从战争观、治军思想、作战思想等方面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军事思想体系,反映了战国时期军事斗争的实践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对后世兵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吴子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并在政治、军事领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战略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韩非子·五蠹》记载:“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在唐初,匡政巨著《群书治要》就辑录了《吴子兵法》的《图国》《论将》《治兵》《励士》四篇内容,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北宋时《吴子兵法》被定为《武经七书》之一,更说明了它在中国军事史上的地位。虽然由于时代的原因,其中部分内容已经失去现实价值,但是其中对于战争基本规律的认识和分析并未过时,需要我们加以分析研究,继承借鉴。

《吴子兵法》不仅在中国古代军事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对世界军事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日本奈良时代,著名的遣唐留学生吉备真备,把《吴子兵法》《孙子兵法》等中国军事文化典籍带到日本,《吴子兵法》深刻地影响了日本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8世纪后半叶,《吴子兵法》又传播到欧洲,与《孙子兵法》一样受到青睐,并收录于1772年巴黎翻译出版的法文《中国军事艺术》丛书中,之后相继被译成英文、德文等,在欧洲大陆广为传播,被西方称为“言简意赅的箴言和无价的真理”。

(二)《吴子兵法》的运用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吴起在魏楚的变法改革与军事实践

吴起在魏国协助李克等辅佐魏文侯、魏武侯进行改革,使魏国成为战国前期的军事强国。在担任西河太守后,吴起在西河辖区内进行改革,整顿吏治,选拔和重用廉洁奉公的官吏,同时实行奖励耕战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充实府库。吴起还重视加强边防建设,选拔训练士兵,建立了一支精锐的“魏武卒”。随着魏国军事实力增强,吴起率部屡次大败秦军军队。据载,吴起任魏国大将及镇守西河期间,曾统率魏军与诸侯各国军队进行大战76次,魏军大获全胜的有64次,其余12次与敌不分胜负,为魏国“辟土四面,拓地千里”。

吴起到楚国后,担任令尹,直接辅佐楚悼王进行变法改革。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法令,加强王权,削弱贵族特权。吴起还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整顿吏治,打击徇私舞弊,任贤用能,提高办事效率,改变社会风气。在经济上下令打击游手好闲之人,奖励“耕战之士”,鼓励从事农业生产,保证生产发展。在军事上,强调“要在强兵”,扩充军备,建立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军队。吴起推行变法后,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明显效果。向北,伐魏救赵,收复了被三晋占领的陈国和蔡国土地,将楚国势力扩展到黄河岸边;向南,平定百越,疆域拓展至江南,楚人“兵震天下,威服诸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