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徐老师大语文 2022-04-16

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髫,古代指孩子下垂的头发。

总角:古代未成年者扎在头顶两旁的发型,借指幼年。

豆蔻:语见唐代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束发:男子十五岁左右。男子到了十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故称。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后来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而立: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不惑: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指年至四十,能明排是非而不受迷惑。后来用“不惑”指人四十岁。

知命:语出《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指年至五十,能了解上天的意志和人的命运。后来用“知命”指人五十岁。

花甲:指人六十岁。古代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耳顺:语出《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后来用“耳顺”指人六十岁。

古稀之年:语出杜甫《曲江》:“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人们就用“古稀”作为七十岁的代称。

耄薹(mà0di):指八九十岁的年纪,也用作对老年人的泛称。

期颐: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指百岁高龄的人需要颐养。后来用“期颐”指人一百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