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 葛荣 刘创峰 具体变化如下: 1.新分类按照部位,明确区分了垂体前叶(腺垂体)、后叶(神经垂体)和下丘脑肿瘤。 2.垂体前叶分化良好的肿瘤--“垂体腺瘤”更名为“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pituitary neuroendocrine tumor,PitNET),该命名符合腺垂体细胞起源。重新命名的原因:(1)腺垂体分泌激素的细胞是神经内分泌细胞,其发生的肿瘤应该称为神经内分泌肿瘤。(2)腺瘤属于良性肿瘤,无浸润和转移;腺垂体肿瘤通常具有侵袭性,浸润周围组织,甚至发生转移。(3)不能切除的腺垂体肿瘤的治疗方法,与其他部位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相同。 3.“转移性PitNET”替代之前的“垂体癌”,避免使用“垂体神经内分泌癌”。 4.PitNETs新分类见表1,包括PIT1细胞谱系、TPIT细胞谱系、SF1细胞谱系以及无确切细胞谱系的PItNETs。常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垂体转录因子(PIT1、TPIT、SF1、GATA3和ERα)和激素种类,是该分类必不可少的工具。 5.“泌乳素生长激素细胞瘤”和“嗜酸干细胞肿瘤”(图1)作为独立的肿瘤类型,归于PIT1谱系PitNETs。 6.“未成熟性PIT1谱系肿瘤” (图2)和“成熟性多激素PIT1谱系肿瘤” (图3)一起取代了2017版中的“PIT1阳性多激素肿瘤”。 7.“零细胞瘤”是指肿瘤不仅对垂体激素完全没有反应,而且对转录因子也没有反应;该肿瘤需要排除性诊断,已经变得越来越罕见。 8.PitNETs尚无分级系统,尚未根据Ki67增殖指数进行分级;肿瘤类型和亚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具有侵袭性的PitNETs包括:稀疏颗粒型生长激素细胞瘤、男性泌乳素细胞瘤、致密颗粒型泌乳素细胞瘤、未成熟性PIT1谱系肿瘤、稀疏颗粒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瘤和Crooke细胞瘤(图4)。 9.垂体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与DICER1基因突变有关的胚胎性肿瘤,是DICER1综合征的特征性表现之一(图5)。 10.垂体后叶肿瘤属于垂体细胞肿瘤家族(图6),均表达TTF1,包括传统的垂体细胞瘤、嗜酸细胞型(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颗粒细胞型(颗粒细胞瘤)和室管膜型(鞍区室管膜瘤)垂体细胞瘤。 11.下丘脑神经内分泌肿瘤:下丘脑神经元分化的肿瘤根据神经元大小分为神经节细胞瘤(图7)和神经细胞瘤(图8)。 表1. 第五版WHO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类 图1.嗜酸干细胞肿瘤:瘤细胞嗜酸性,胞质内见大空泡(巨大线粒体),PIT1核阳性和PRL胞质阳性,GH局灶阳性。 图2.未成熟性PIT1谱系肿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核多形,有核内包涵体。PIT1弥漫性核阳性,GH、PRL、TSH表达不恒定。 图3.成熟性PIT1谱系肿瘤:由胞浆嗜酸性的大细胞组成,PIT1核阳性,GH弥漫性胞质强阳性,ER和PRL表达多变,角蛋白(CAM 5.2) 核周阳性。 图4.Crooke细胞瘤:瘤细胞胞浆淡粉色透明样,ACTH显示胞浆分泌颗粒位于细胞外周或核周,角蛋白(CAM 5.2)环状强染色,电镜显示同心圆束状的中间丝。 图5.垂体母细胞瘤:由胚芽样的小原始细胞、未成熟的Rathke柱状上皮、以及腺垂体神经内分泌细胞(最常为ACTH)组成。 图6.垂体细胞瘤:传统的垂体细胞瘤(左上图A)和垂体细胞瘤的嗜酸细胞亚型(左下图B)均表达TTF1。 图7.神经节细胞瘤:由成熟的大型神经节细胞组成,可为单纯的神经元肿瘤(左上),或与PitNET(稀疏颗粒性生长激素细胞瘤为最常见)混合(右上); 图8.神经细胞瘤:由小神经元组成,NF强阳性,TTF1至少局灶阳性(提示起源于下丘脑腹侧内侧),可表达下丘脑激素,以加压素(VP)最常见。 参考文献 [1] Asa SL, Mete O, Perry A,et al. Overview of the 2022 WHO Classification of Pituitary Tumors. Endocr Pathol. 2022, 33(1): 6-26. DOI: 10.1007/s12022-022-09703-7. [2] Asa SL, Mete O, Cusimano MD, et al. Pituitary Neuroendocrine Tumors: A Model for Neuroendocrine Tumor Classification. Mod Pathol. 2021, 34(9):1634-1650. DOI: 10.1038/s41379-021-00820-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