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人对我在“太极拳的源头并非只有一个——兼论一点子之妙用与五心要义”一文中提出“孙氏太极拳的拳理是孙禄堂先生的五部拳著,其理源自形意拳的三层道理和三步功夫,并部分借用的刘一明《周易阐真》中的理论,与其他各家太极拳的拳理不属于一个源流,更不存在传承关系。” 这个说法质疑,认为我是在曲解孙氏太极拳的拳理。 果真如此吗? 我说了不算,你说的也不算,我是否曲解孙氏太极拳的拳理要以事实和道理为依据。 孙禄堂先生在其《太极拳学》第二章“太极学”中指出: 太极者,在于无极之中,先求一至中和,至虚灵之极点,其气隐于内也,则为德,其气之现于外也,则为道。内外一气之流行,可以位天地,孕阴阳。故拳术之内劲。实为人身之基础,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技曰内家拳术。名称虽殊,其理则一。故名之曰太极。 孙禄堂先生在其《形意拳学》“总纲第四节形意三体学”中指出: 所谓虚无一气者,乃天地之根,阴阳之宗,万物之祖,即金丹是也,亦即形意拳中之内劲是也。 由此可知形意拳三体式所修之内劲与孙氏太极拳所修之内劲为同一物,即金丹。 那么在拳术中修为此金丹的方法和规律是什么呢? 孙禄堂先生在其《拳意述真》提出“三三理法”即: 三层道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三步功夫——易骨、易筋、洗髓。 三种练法——明劲、暗劲、化劲。 所以说,孙氏太极拳的拳理源自孙禄堂形意拳的“三三理法”及三体式之功效。 此外,孙禄堂对太极和太极拳的命名即定义还借用了刘一明在《周易阐真》中的论述。只要将二者对照,便一目了然。对此就不在这里摘录了。 上述这些是孙氏太极拳的拳理和技能、技法的根本,或谓根脉可也。 显然这与陈、杨、武、吴、赵堡等各派太极拳的根脉皆不同,孙氏太极拳与诸派太极拳并非同源。 综上可知我在“太极拳的源头并非只有一个——兼论一点子之妙用与五心要义”一文中提出—— “孙氏太极拳的拳理是孙禄堂先生的五部拳著,其理源自形意拳的三层道理和三步功夫,并部分借用的刘一明《周易阐真》中的理论,与其他各家太极拳的拳理不属于一个源流,更不存在传承关系。”这一论述完全合乎孙禄堂先生对其太极拳所述之原旨。 那么为什么孙门中的一些人总不情愿承认孙氏太极拳是独立于其他太极拳的一派,撇开他们对我个人的成见外,主要是他们既不了解孙禄堂先生在中国武术史上的贡献和地位,也不懂孙氏太极拳之精妙在哪里,更不知道孙氏太极拳的技击与修身功效都是远在其他各派太极拳之上的。换言之,他们当中虽然有的人与孙禄堂先生有血缘关系,但在他们内心深处对孙禄堂先生和孙氏三拳并没有认识,故而没有信心。 此外,也有一些人习惯于表面化的认识事物,他们依据孙禄堂先生在“《八卦拳学(原序)”中写了这么一段话“乃至辛丑年,又遇同道张秀林,杨春甫二君,精于太极拳学。余心又有甚爱之。及与二君互相研究,询问此拳之劲,心中大相骇异,觉余所练两拳之劲,又有各家之法相助,然并不能与此技之劲相符合,因此又与彼等加意研究三四月功夫,始略得其当然之理,如是复练习三四年,并不能知其底确详细之理。后至民国元年,在北京得遇郝为真先生,先生精于太极拳学,初见面时互相爱慕.余因爱慕此技,即将先生请至家中,请先生传授讲习,三、四个月功夫,此技之劲,方知其所以然之理。”便认为太极拳比形意拳和八卦拳高明。这种认识就显得太草率和肤浅了。 因为孙禄堂先生所言他此前所习诸劲“不能与此技(太极拳)之劲相符合”并不等于诸劲不如此技(太极拳)。 那么孙禄堂先生所言诸劲“不能与此技(太极拳)之劲相符合”是什么意思呢?以及孙禄堂先生那时(1901年)为什么要去研究太极拳呢? 首先,孙禄堂先生并不是1901年才开始接触太极拳,根据1931年5月《民国日报》及《申报》的报道,孙禄堂先生在参加“致柔拳社”6周年的庆典上讲,自己20多岁时就去杨健侯先生研究过太极拳。但那时孙禄堂先生并没有去进一步研究太极拳,而在多年后的1901年忽然又对太极拳产生兴趣,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需要我们回到当年的历史情境中去考察。 1900年庚子之乱,不仅加速了清朝的覆灭,也再一次给中国武术以巨大的冲击,尤其是义和团运动的负面影响,社会上尤其是文化界对习武者普遍鄙夷,甚至认为拳与匪几为同类,乃至对武术这种文化载体的排斥。孙禄堂感到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他体悟到的拳与道合的武术就不可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必然要被淹没在历史的潮流中。所以,他那时特别关注如何彰显武术的修身价值,使人们认识到武术具有与文一理、与道同符的至高的文化地位。 因此从1901年开始孙禄堂开始把目光转向太极拳。 有些人总喜欢把孙禄堂研究太极拳这件事说成是太极拳如何能“打”的证据,但这个说法只是反映了这些人自己的意愿而已,并非事实。 孙禄堂研究太极拳并不是因为太极拳多么能“打”而要研究太极拳,实际上从一开始他就发现当时那些太极拳并不怎么能“打”。因此在1900年之前,他并没有把太极拳作为研修技击的重点纳入到自己的武学体系中。1900年庚子之乱后他开始重视研究太极拳,发现太极拳的劲与他此前研修过的十几门拳术的劲都不合。 不合在哪里呢? 孙剑云老师讲:“先父开始接触太极拳时发现他们那些太极拳的身法步式多是弓步或马步,有的是大弓大马、有的是小弓小马,身法步式是武艺的基础,这些都不能与先父的形意拳、八卦拳的身法步式相合,先父的形意拳、八卦拳的身法步式是三体式。所以先父感到自己的劲与他们那些太极拳的劲都不相符合(身法步式决定着拳术完全不同的功效,在后面章节介绍孙氏无极式时将做进一步讲解)。后来先父在创立自己的太极拳时,把三体式作为他的太极拳的基础,所以才把三拳合而为一。练我们家的太极拳要先练三体式,三体式是我们家太极拳的身法步式的基础。” 孙剑云老师又讲:“另外当年先父发现他们那些太极拳虽然不适用于实际格斗,但在练法和道理上有特点,在道理上强调柔化的作用,练法容易,适合普及,感到这个拳容易被文人接受。” 也就是说孙禄堂看到了太极拳背后隐含的文化价值,以及适合文化人练习。这对于他那时特别关注如何彰显武术的文化地位很有意义。尤其太极拳推手这种游艺形式,是适合文化人认知拳术中文化的一种有效方法,这是当时其他拳术难以替代的。这并非是说其他武术如形意拳、八卦拳的文化价值低,而是形意拳、八卦拳入门阶段的功夫基础要求高,如形意拳以三体式为基础,一般没有武术基础的文化人练三体式很难坚持,这个基础练不下来,后面的拳就更无法练了,因此也就无法去感受其中的文化价值。所以为了能够通过文化人彰显武术的文化地位,那时孙禄堂要学习、研究太极拳。当时孙禄堂制订的策略是通过自己提炼出太极拳的与道同符之理,借助文化界人士传扬武术的文化价值。 此外,孙禄堂发现当时太极拳在实际格斗的技击技能上存在着结构性缺陷(后来1928年中央国术馆首届国术国考、1929年的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擂台赛及上海国术大赛擂台赛都一再证明了这一点),用孙禄堂自己的话说就是他所接触的太极拳的劲与他研习过的各家拳法之劲皆不符合。尽管孙禄堂把这种不符合说成是因为那时自己的劲还不够完备,所以不能把太极拳的劲融入到自己的体系中来。但实际上这种不符合恰恰说明那时太极拳与实战技击之间存在着错位。因为,此前孙禄堂所习各派拳法中的劲,都是以实战格斗为目的的。所以,孙禄堂从一开始接触太极拳,就着重探究太极拳体用的所以然之理,以便优化、鼎革太极拳的理法,使之纳入到自己的武学体系中来并与道同符,同时以此优化提升太极拳的技术结构,使之能够经得起技击实践的印证,在技能结构上完备技击效能。因为这是太极拳蕴含的文化能够真正立足的根基。由此促生孙禄堂创立了融合形意、八卦之意于一体的与道同符的孙氏太极拳。 其次,关于孙禄堂先生对太极拳的态度要进行一以贯之的考察。 在孙禄堂先生早年以实战格斗制胜为习武目标的时候,虽然接触了杨健侯先生,但并没有看上太极拳,没有把太极拳纳入自己的武艺体系。当孙禄堂先生与郝为真先生交流后的第3年,即1915年陈微明先生拜访孙禄堂先生时,陈微明先生提出要学太极拳。按照“《八卦拳学(原序)”的自述,此时孙禄堂先生已然贯通形意、八卦、太极三家。孙禄堂先生对陈微明先生讲:“太极拳容易,学了形意拳,学其他的拳都不难。”建议陈微明先生应该学习形意拳。这件事见于陈微明先生1947年发表的“近代武术闻见录”。再后至1929年,孙禄堂先生在1929年元旦《江苏旬刊》卷首发表“江苏全身国术运动的趋势”一文中更明确提出统一国术要以形意拳为本。 由此可知,孙禄堂先生始终认为他的形意拳是中国武术的核心。 还有人认为太极这个词的文意比形意、八卦的文化层次高。 这个认识就更显肤浅了。 首先八卦与太极这两个词同源,都是来自《易传》,而且八卦本身就是用来描述太极演化规律的。谈何文意的高低? 而形意更是太极一义在武艺中最直接的显豁,形以达意,意以成形,形与意是不可分的,二者相互转化,即并立一体又不立如流,此意与太极孕阴阳同义,而且更直接显豁为武艺体用的要义。所以就武学而言,形意一词比太极一词更直切肯綮。 因此我经常讲,不深入了解武术史及具体对象,就难以正确认识和研习孙氏拳。所以,经常看到孙氏拳的一些传人守着金刚钻宝库不去取,却满世界的到处去捡玻璃渣。良可慨也! 其实在这方面我也是有教训的。当年我受外面一些传闻、议论的影响,对我收集的孙存周先生的史料以及从刘子明、肖云浦等先生那里了解到的孙存周先生的功夫和事迹打了很大的折扣。后来随着对孙存周先生相关史料及事迹的深入了解,才发现自己的失误。其实早在上世纪的二三时年代,孙存周先生的武功在武术界的威望和影响已经是一人之下,众人之上了。当我醒悟时,据刘子明先生对我讲“孙存周先生看天下把式斗拳如看童趣”已经过去了20多年了。而这期间一些了解孙存周先生的老人差不多都走了。因此失去了收集抢救孙存周先生武学遗珍的最后时机。这是颇为遗憾的。如重心与一点子的关系,当年刘子明先生提到过这是孙存周先生披露的如何获得内劲的门径。可惜当时我未能就此深入了解。直到今天,我已年过花甲,重拾旧账,回味昔日所闻,似才略窥端倪。但已经没有过来人具体指点了。 “一点子”乃孙氏三拳的核心理论,其精微奥妙非其他拳派的拳论可及,今人万不可忽视。 有人以为我是在为孙氏拳瞎吹,殊不知我练拳很少,但因我遵循孙氏拳拳理,故被其他一些门派奉为一辈子追求的浑圆炸力,我仅几分钟就掌握了其要领。因为这在孙氏拳中属于小儿科的东西,在初期练习孙氏太极拳走架的每个瞬间都蕴含着此劲,知孙氏太极拳的基本劲路即得此劲。 其实不仅太极拳如此,形意拳也一样。如当代其他形意拳门派的一些名家打进步崩拳时,与其说跟步,不如说拖步。跟步与拖步的区别就是跟步落地时要形成二次加速度,即跟步落地要有鼓荡劲,而拖步没有。当然其他门派的个别人也有会跟步的,但并不多见,而且他们号称这是几十年的功力。听着颇觉好笑,因为在孙氏形意拳中这是开始练习崩拳时就要掌握的技术要领,悟性好一点的,几分钟就能做到。所以要多研究孙禄堂先生的武学拳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