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权倾天下,为什么皇帝除权臣需要斗智斗勇,不能一剑杀了权臣?

 以身心奋斗为本 2022-04-17

当权臣能够挟制皇帝时,只想着一剑杀了权臣的那是莽夫,最终也不会成功。

皇权和臣权的冲突

古代的封建社会中,皇权至高无上,通过分配权力皇权和下属形成权贵集团,再通过儒家的忠君思想以及“天命神授”来愚弄百姓,从而稳定政权。但是这个过程的稳定却需要皇权也就是最高权利稳定并强势,当皇权弱小时大臣的臣权就会崛起,并对皇权形成威胁。

当权臣能够挟制皇帝时,意味着皇权已经比较弱小,起码不再能绝对压制权臣,像三国时司马昭对魏国皇帝的压制、北宋赵匡胤对后周小皇帝的压制、清朝鳌拜对康熙的压制等等。皇帝和权臣进行争斗的过程就是权力的斗争过程,这其中既有想要再上一步登基称帝的权臣如司马昭、赵匡胤,也有纯粹只是想掌握权力,当个如同召公、伊尹一样贤臣的人,像霍光等,这两种人或为利或为名都在掌控了大权后对皇权形成事实上的冲击。

为了和权臣进行斗争,古代的皇帝可没少想法子,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成功的继续当皇帝,失败的只能最终退位被杀或当个富贵翁,汉宣帝隐忍霍光直到他死后才发作,汉献帝多次想要诛杀曹操却无法获胜,魏国第四任皇帝高贵乡公曹髦诛杀司马昭最终身死、康熙擒鳌拜获胜并最终成为大帝的,那么皇帝和权臣这么多斗法,为什么皇帝不直接杀了权臣,皇权不是古代最高的权利象征么?

权臣不畏皇帝

其实天命神授和皇权至上这种思想在古代只是存在于普通百姓思想中,对于真正的高层,皇帝虽然需要尊重但也并不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昏庸无道时,权臣可以依靠掌握的大权废了皇帝,如同霍光废了昌邑王刘贺,皇帝年幼时,常常需要权臣辅佐,这时候权臣几乎是看着小皇帝长大的,他对于皇帝根本不会有敬畏,没有敬畏也就意味着权臣是敢于和皇权进行正面斗争的,皇帝如果不做准备直接动手往往并不会有好的结果。

权臣势力和皇帝的冲突

当权臣掌握了大权,那么就意味着权臣而不是皇帝掌握了权力的分配权。千里为官只为财,古代官场中的绝大部分官吏都是希望向上爬的,为了向上爬,他们常常需要对当权者巴结献媚,这时候就形成了权臣的党羽而不是以皇帝为中心的集团。如果此时有权臣的反对者并对权臣形成制约,那么虽然危险,但皇权还可以在两方的斗争中保持超脱。

如果皇帝要除掉权臣,就可以依靠权臣的反对派,并找准机会做好准备一击获胜,康熙就是通过做好准备,一举擒获鳌拜后,依靠鳌拜的敌对势力对鳌拜势力的压制从而坐稳皇帝位的。而魏国皇帝曹髦当时所有的只是身边的一些文人,根本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力量,曹髦性情急躁,不堪忍受司马氏的压迫驾车带人想要讨伐司马昭,结果被贾充设计杀害。

因为权臣和皇帝的冲突,权臣所形成的势力也基本上和皇帝时处于对立状态的,起码不是一个阵营。如果皇帝找机会一剑杀了权臣,但权臣原先的党羽力量必然会形成恐慌,因为杀权臣意味着皇帝已经撕破脸皮,如果皇帝没有什么稳固的依靠力量,权臣的党羽为了自保或者也像权臣一样产生野心就必定会作乱,从而彻底无法收拾,而皇帝如果有了依靠力量,就可以或者徐徐图之,或者做好准备一击毙命并对权臣的党羽进行处置,避免大的动荡,就像嘉庆除掉和珅,但赦免和珅党羽避免了一场动荡。

皇帝和权臣发生冲突只是想通过斗争重新掌握大权,并不是想要鱼死网破,如果真的需要直接拔剑杀权臣,那么就说明了皇权已经彻底式微无法挽回,皇帝还有一丝血勇,但最终的结局往往并不会有多大的好转,所以皇帝和权臣的斗争都是需要事先做好大量的做准备,直到最后才能奋起一击,夺回权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