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懂徐悲鸿的画

 荣纳堂 2022-04-18

说到徐悲鸿,大家都知道,特别是很多人家里挂着的印刷画作《八骏图》,这原型就是出自徐悲鸿年轻时的作品。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画坛史上杰出大师,也是著名教育家,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

徐悲鸿

1895年7月19日晚,在江苏宜兴的一间破茅屋里,传来一声婴儿啼哭,这个孩子姓徐,名叫寿康。名字起得很有意头,但他的童年一点都不顺畅,13岁那年,家里被大水淹了,他跟父亲到处游走帮人画肖像为生。17岁时,父亲病倒,他为了养活家里8口人,每天跑三间学校教画画。因为没有学历,也被其他老师冷嘲热讽。

徐悲鸿年轻自画像

苏东坡在几度沉浮时,给弟弟苏撤写了一首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飞鸿是一种鸟,本来可以飞,但在雪地里行走。这是苏东坡人生写照。某一晚,徐寿康徘徊良久,这个命比纸薄,心比天高的孩子,决定舍弃原名,改为“悲鸿”,“要将以哀鸿自况,发奋绘画!”。因此徐悲鸿选择了一条艰苦的路。

徐悲鸿年轻时

徐悲鸿最为人知的是他画的马,这也是他后来在印度讲学时所见的马,深感体会。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高尚精神。“龙马精神”,“马到成功”。都是给人带来奋发进取的动力和美好愿望。在民族危难之时也是给人振奋,给人精神力量的象征。他笔下的马,虽然瘦骨嶙峋,却自由奔腾,有顽强向上的精神。这也正是那个年代鼓舞多少壮士为国,为民奋斗的精神力量。

徐悲鸿作品《骏马》

徐悲鸿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他认定一件的事,就勇往直前,哪怕摔倒在地,灰头土脸,也绝不放弃。

1914年,日本派兵入侵中国山东,向当时袁世凯政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时年19岁的徐悲鸿来到上海,他心中藏着用艺术救国救亡的愿望,但他首要是先找份工作。他的同乡曾将他推荐给复旦大学校长,对方当时答应给他安排工作,见面一看这个身材瘦弱的农村孩子,这不像能办大事的大人呀!后来校长还是把他推辞了。

没找到工作的徐悲鸿流落上海街头,身无分文,吃饭都成问题,他只好把身上的布褂和铺盖拿去典当行,勉强换来二天的口粮。正当他彷徨时,看到商务印书馆贴示招画图小职员,徐悲鸿喜出望外,这也是他唯一希望。随后他把几张画稿寄过去,终于通过了考核,还可以搬到单位管吃管住,晚上补习法语,条件相当优厚。无比兴奋的他,连夜写信给母亲报喜。

徐悲鸿作品《马》

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徐悲鸿收到一个坏消息,任职单位负责人认为他画的线条大重,不适合插画,任职临时被弃用。这天,对于徐悲鸿来说是晴天霹雳。夜色已深,他流落街头,看着四周高楼和人来人往。他不知归宿,走投无路的他来到黄浦江边,他很想跳进江中,一死了之。

他脑子里又浮现起父亲,浮现母亲,想起从小就被父亲带着画画,想着自己之所以要来上海。越是山穷水尽时,而能自拔,才不算懦夫。他渐渐平静下来,用手梳理被雨水淋湿的乱发。一个人的内心,不是看他在阳光下的意气风发,而要看他在暗夜里赶路的样子。

徐悲鸿作品《马》2

经过朋友的资助和自身努力,天无绝人之路,徐悲鸿慢慢在上海呆了下来,渐浙打开自己的新天地。1916年,他考入震旦大学(与现在复旦大学有区别,复旦大学的前身,只是部分学科后来合并为复旦大学)。他在画展结识了康有为等进步人士。

在进步思潮影响下,徐悲鸿开始意识到复兴中国艺术,必须敢于打破陈规,引进西方写实绘画。只有画出更好的画,才能用艺术鼓舞民众,才能让中国重新振作起来。24岁的徐悲鸿,在北洋政府的资助下,远赴法国巴黎学习西画。这也是他人生转折。

徐悲鸿留学巴黎

他在巴黎落脚后,马不停蹄把各大博物馆走了遍,细细做了很多工作。一鼓气考上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以他的勤奋,每次考核测试都力争前茅。每个名师教授的艺术茶会都不放过。

徐悲鸿成绩虽然优秀,但外国留学生都瞧不起中国人,冷冷说:“我知道老师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过了门槛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去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面对外国学生的冷嘲热讽。徐悲鸿理直气壮:“既然你瞧不起我们国家,那么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代表我的国家,我们到毕业时再看,走着瞧!”

徐悲鸿在巴黎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此后更加如饥似渴地画画,他要立志用自己的勤奋,用自己的才华征服那些瞧不起他的人。在巴黎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国外好多少,经常饥一顿,饱一顿,但他还是强忍饥饿作画,唯恐浪费一分一秒。每天在博物馆临摹时,几乎坚持10个小时,其间连口水也不喝。

1921年4月,法国国家美展开幕,徐悲鸿从早到晚观摹。走出会场时,外面下着雪,而他整日粒米未进,身上没有暖衣御寒,他在饥寒交迫下腹疼难忍,从此他患上了严重的肠痉挛症。多年后,人们从他一幅画中看到一行字:“人览吾画,焉知吾之为此,每至痛不支也”。

徐悲鸿油画作品《老妇》

功夫不负有心人。徐悲鸿以油画《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展,随后几年,他连续9幅作品入选法国美展,赢得巴黎艺术界的赞誉和高度评价。

学成回国后,正值日本肆意侵占中国国土,人民苦不堪言。他毅然拿起画笔,虽然不能上前线杀敌报国,但他尽他画笔绵薄之为去艺术救国。于是他开始创作巨幅油画《田横五百士》。画面上的田横,拱手向500壮士告别,慷慨赴死战场。那双炯炯的眼神没有悲伤,没有凄凉,而是一种壮士豪情,坚毅和大无畏的精神气概。这种精神就是鼓励着人们投身于抗日救国。激励着爱国爱民的捐躯者。

徐悲鸿油画作品《田横五百士》

徐悲鸿对马情有独钟,他笔下的奔马,沒有养尊处优,膘肥体壮的,他总是用大墨块几笔勾勒出铁骨铮铮的野马,大无畏的战马,在战场上,在荒漠上奔腾长啸,迸发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精神状态。康有为赞叹他的画:“其于画,盖天才也,精深华妙,隐秀雄奇,独步中国,无以为偶。其画固中国所未见,其画派亦中国所未有。”

徐悲鸿作品《骏马图》

徐悲鸿把他的激情融入画作中,代表着民族的斗志,他的马自由奔放,也祈愿祖国早日解放,重新自由,闯出生天。

徐悲鸿和他的画一样傲骨铮铮,当年南京国民党政府腐败不堪,徐悲鸿对此深恶痛绝,当蒋介石提出让他画一幅肖像时,他断言拒绝,还写了幅对联贴在门上,上联:“中立不倚”,下联:“隐居放言”,正对着家门对面国民党官员官邸。

徐悲鸿作品《怒猫图》

1941年,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迫害共军,引起众怒。徐悲鸿连夜画一幅《怒猫图》,图中一只小老虎似的猫立于石上,怒睁双目,咬牙切齿,仿佛随时要扑杀老鼠,把蒋视为鼠辈。

徐悲鸿傲骨之中也有柔情,他对有才华之人更加关怀爱惜。有一年他从庐山写生回来,有一位衣衫破旧的青年拿着自己画作腼腆前来求教,那些山水画别具一格,他此后决定为他筹钱,供他去日本留学。这青年就是后来画坛人物傅抱石。傅抱石说:“没有他徐悲鸿,就没有我傅抱石”。

徐悲鸿作画

徐悲鸿和齐白石是忘年交,尽管人生背景各异,年龄悬殊很大,艺术风格各不相同,但作为后生晚辈的徐悲鸿是作为新中国以来正统的学院人才,学术水平很深,与齐白石相差32岁,但徐悲鸿始终对齐白石尊崇有加,关爱备至。

徐悲鸿进行教学,左为李可染

1929年,徐悲鸿被聘任为北平艺术学院院长(现中央美术学院前身),他在用人上不拘一格,他听到当年从画匠出身的齐白石国画颇有造诣时,亲自前往拜访聘请齐白石为学院教授。这也让日后有反对保守派纷纷责难:“齐木匠也居然来当教授了,徐悲鸿凭个人好恶用事,他要把北平艺术学院搞成什么样子?”

徐悲鸿和齐白石

齐白石只好拂袖而去,此后徐悲鸿一直与齐白石书信来往不断,他通过朋友关系也帮助齐白石出画集,帮他编辑撰写序言。就也为日后齐白石艺术成就结下了这种至真至纯,情同父子的关系。所以说大师都是生生相惜,才有今天的成就。

徐志摩这样评价 徐悲鸿进行教学,左为李可染:“你爱,你就热热地爱,你恨,你也热热地恨。”徐悲鸿就是这样一个性格鲜明的耿直之人。无论是画还是人。他就做到:做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要对艺术,对社会要有担当。

徐悲鸿作品《狮》

这就是徐悲鸿一生的励志,有人说他的婚姻人生不如意,他确实有过几段婚姻,也正实他这一生不平凡,有挫折,有失意,有悲愤,有激情,也有痛楚。这都是后话,但他的人生最多还是这种激励,不屈不挠,敢爱敢恨的铮铮铁骨,这种对艺术无私无畏,慷慨的一生。1953年后,年仅58岁的徐悲鸿脑溢血溘然长逝,他逝世后所收藏的唐宋元明清的一千多幅名画全都捐给国家。他也为祖国美术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为日后中国艺术发展尽了他的一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