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岭南氏族宗祠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岭南宗族制从古至今一直长盛不衰,从原始农耕社会就有着聚族而居的习惯,血缘关系成为维系氏族和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 宗族制和家长制是两种社会实体,宗族制依靠着家长制,家长制支持着宗族制,二者都具有亲属团体的共同特征,其结构和功能互为补充,每个宗族都有一个始祖,始祖经过结婚生育,建立了大小家庭,并进行分家析产,这样,家长制与宗族制互相转化。岭南从原始社会末期已经出现了宗族制,先是母系氏族,后是父系氏族,先后经历了承继,递相,蝉联等形式发展。 到明清时期,岭南宗族制发展到了高峰,并不断地积累和完善,族规和宗法有序延续,使氏族宗祠文化成为岭南地方文化的一个特征。中国从殷朝就开始出现了宗法式家族,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以后,父系宗族制度成为维持封建社会体制的基本形式。 氏族宗祠是宗族制度物质上的反映,对氏族来说是敬先祖和收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宗族教育的重要地方。 根据周代 《礼记·王制》记载: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 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周代规定庶民无庙制度一直沿用到宋代。宋代自从朱熹创立“理学” ,制定家礼,提倡“君子将营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四龛,以供奉先世神主” 。其理论价值被统治者认识后,逐渐成为控制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官方哲学。到明代中叶,朝廷才开始正式允许庶民营造氏族宗祠。 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朝廷加以提倡,明确氏族宗祠的任务和目的,和睦宗亲,设私塾以教化宗族子弟,氏族宗祠营建之风大行兴盛。岭南氏族宗祠是中国宗法株式社会的一个代表.岭南氏族宗祠是宗族制度“权”的象征,它供奉着祖先的灵位,是举行宗族祭祀、议事、饮宴、庆典以及执行族法、族规的场所。 岭南几乎所有的村落都有氏族宗祠,而且是村落中规模宏大的建筑,其建筑装饰豪华,是村落的标志性建筑,对村落规划具有重要的影响。岭南氏族宗祠正厅供奉祖先的灵位,左昭右穆一字排开,始祖为昭,第二代为穆,第三,五、七代奇数为昭,居列始祖之左; 第四、六,八代等偶数为穆,居列始祖之右,昭穆的排列有助于区分父子长幼亲疏的关系,这是维系氏族的脉线,牵引着每位宗族成员的心灵。 二、岭南氏族宗祠的建筑艺术 岭南是中国著名的侨乡。 海外华侨的艰苦创业精神,为定居而取得的成就,赢得的海外经济,自然促进了岭南经济的繁荣。 自明清以来,岭南商贾崛起,财力雄厚,兴建祠堂,炫耀财富,标榜孝义,对岭南建筑艺术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明代岭南海上贸易发达,经济上的繁荣,为岭南氏族宗祠的营建提供了物质上的基础,兴起了营造氏族宗祠的高潮。一些宦官、富商、巨贾之望族,凭借其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不惜耗巨资营造豪华气派的氏族宗祠,以炫耀富贵,显赫于乡邻。 伴随着岭南氏族宗祠的兴建,到清代康熙、乾隆年代,岭南氏族宗祠建筑艺术得到飞跃性的发展。光绪年代,岭南氏族宗祠建筑艺术发展到鼎盛时期,建筑装饰以精美而传世,以细刻繁雕而见长,如潮汕氏族宗祠建筑装饰以潮式镂通雕技艺而出名,宗祠建筑装饰的木、石雕上面贴金彩绘,技术精湛,形成精细、秀丽的岭南氏族宗祠建筑艺术特色。 很多彩绘内容表现深入,表达浅显,不仅便于童蒙,抑且广输白丁,使贩夫走卒亦可引据经史,在文化教育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范铸民俗民风。 文化品味带有本族浓厚的人文特色,其社会价值不可估量。 宗祠的营建是为了追源报本,为了表现族权的尊严,族人的骄傲,强调先祖昔日的事迹与荣誉,给广大族民瞻仰,以其精神教育族民。 为求宗祠建筑的永久性,都选用上剩的木,石材料营造。在建造的过程中,各宗祠竟相追求华丽精致,以夸耀族人的财势地位。装饰工程常常采用请多班艺人同时承建,以互相竞赛的形式激励工程质量,又因建筑木、石雕的工价昂贵,常被氏族宗祠作为“门面” 来装饰,这种风俗习惯的根源要追踪到当地人们的宗族观念,他们把血统的繁衍与承继,以及宗族的维系看作是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在客观上促进岭南宗祠艺术的发展。岭南氏族宗祠建筑平面一般为三开间二进或三进,分门厅、天井、拜亭、后厅等,平面上呈一个工字形,中轴线对称布局(图2)。门厅和拜亭是建筑装饰的重点位置,一般选用木、石雕装饰,且石雕表面一般不留斧痕,使用各种型号的砂纸将表面磨光,突出石材的花纹。其制作过程是先凿出大坯,再凿初坯,然后雕刻细坯,在一次次的“减法”中完成的,如果减多了,就不可能象雕塑那样可以添加补救,所以,一切都在“减法”中做学问。先从大体到局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近到远,由前到后,由粗到细。 修光的方法则与凿坯的方法相反,是由里及表,由深到浅,由远到近,由后到前,由局部到全部。建筑石雕是在一次次的“减法” 中寻找所要表达事物的最适合的形体和线条,并最后在雕刻中体现石的韵味和艺术的表现力。 岭南氏族宗祠运用木、石雕装饰,镂通雕的雕刻方法,追求多层次雕琢精细的装饰效果是岭南建筑艺术的代表。 岭南先民大多数是中原移民,带来了中原建筑技术,如,建筑石雕制作,宋《营造法式》 所归纳的四种方法是“素平”、“减地平银”、“压地隐起”和“剔地起突”,这四种雕刻技法在岭南氏族宗祠立面都有表现。建筑石雕是在宋 《营造法式》“剔地起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雕刻方法,表现主题内容刻法是“地”变成为45角,形成更多层次的雕刻内容,然后层层镂通雕,把圆雕和浮雕结合在一起,主体是圆雕,背景是浮雕,厚薄相隔。采用45 斜角镂通雕刻,将画面分成若干层,雕刻方法一般中间几层采用镂通雕方法,把若干层组人物统一在一个构件里,主体玲珑通透,周边采用浅浮雕技法,保护结构的完整性,从而逐渐形成独特的岭南镂通雕技法。 建筑木,石雕按其构件的性质,雕刻方法不同,如大梁、立柱、柱础、斗拱,屐头等承重构件一般使用“减地平银”和“素平”的方法来雕刻。如随梁枋、牛腿、穿枋等构件,比较接近人的视线并且不是主要的受力构件,则用单层或多层镂通雕的方法来雕刻,力求精美细腻,纤巧华丽,突出主题的艺术形象。岭南宗祠建筑木,石雕装饰受岭南其他艺术门类的影响。 如雕法、构图、题材受陶瓷、绘画、刺绣、抽纱、戏剧等的影响。 岭南匠师在雕刻木、石构件之前,一般视构件的特点和主人意向而定题材,很少有事先准备好的现成图纸,所以在雕刻过程中有一定的挑战性,成功与否取决匠师的雕刻水平和对建筑构件性质的掌握。 营造以大木结构为主,石结构为辅, 一般宗祠门厅使用石结构,用木,石雕艺术装饰。门厅加官进爵位和门前石鼓用“剔地起突”技法雕刻,表现层次多,起伏大,实体感强的艺术效果(图3)。门厅中肚和门前石狮须弥座等位置用 “压地隐起”技法雕刻,这个位置距人活动的距离较近,容易被破坏,所以用这浅浮雕的方法。门厅中肚、 下肚和龟曲脚的位置有时也用“减地平”的方法雕刻,刻法是凸起的面和凹下的“地”都是平的,起到保护雕刻面的效果。 “素平”在龟曲脚位置表现较多,雕法是用刀在石面上进行阴纹线刻。 门厅中肚、加官进爵位有时用传统的四种刻法加上潮汕民间“皮影”的刻法,翻出很多纹样,或阳雕或阴镂,或阴刻阳雕相辅相成,做到虚实相生,繁简适宜,繁丽而不冗沓,简练而不虚空。有时还加上岭南戏剧的虚拟空间手法上,构图别有一格,将发生于不同时空的事物同时表现出来,场面之间只用简单的 树、石、门、墙相隔,巧妙地表现出时间的先后与空间的关系. 岭南氏族宗族建筑装饰,色彩亮丽,雕刻精细,造型繁复,内容丰富。 其形成的原因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两个方面的影响。 自然因素指地理环境,社会因素则包括社会生产力、社会意识、移民特征、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 岭南古属百越,是闽越人的一支,有崇拜蛇的习俗,后崇尚龙的图腾,龙的形象来自于蛇,由于民族大融合,龙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崇拜的吉祥物,而对原有蛇崇拜的民族对龙的崇拜更是崇仰有加。 岭南氏族宗祠的门罩上透雕龙,墙壁上雕饰龙,龙成为岭南老百姓最喜爱的题材。 岭南氏族宗祠把民间喜闻乐见的现实生活情趣融入到建筑装饰的艺术之中,注重人物的神情表达,弱化人物的比例。一般是头部身小,身子略向前倾斜,头部雕刻精彩,小腿缩短。 这种处理方法符合梁架上的建筑石雕给人仰视观赏。 构图处处采用散点透视法,地平线放得极高,把不同时空的人物放在同一画面,增加了画面的内容。匠师们不满足于照抄粉本或搬现成的作品,根据不同的部位与构件,内容不同,以“吉祥”、“富贵”、“长寿”为题材的建筑石雕装饰地位上仅次于龙;还有,象征意义的雕饰图案,也受潮民的喜爱,内容注重表现宗族曾经拥有的荣誉,对美好未来的寄望,反映岭南老百姓的一种文化观念,注重“音”、“形”、“意”的含义,是岭南老百姓一种火热而又迷信的情调,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岭南氏族宗祠的保护 岭南氏族宗祠的建筑个性化,是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巧妙地结合,岭南人生活在这艺术氛围中使艺术生活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应给予保护与维修,发展地方建筑文化和旅游业。 《马丘比宪章》指出:“城市的个性与特征取决于城市的体型结构和社会特征。因此不仅要保存和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址和古迹,而且还要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 。构建城市新形象,注重城市软实力的发展。 城市新形象的构建往往建立于特色文化基础上。一个城市文化底蕴和内涵更多体现在其较高的文化价值及环境。 新形象构建的前提是传统文化的保存。 城市历史文化的保存,其本质在于保护城市的历史信息,作为信息载体的建筑最能体现地域环境和人文风貌。 岭南氏族宗祠作为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保护并非仅仅是一个保存物质肌体的过程,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我们对于过去记忆的理解。 岭南氏族宗祠在民间也被称为祠堂、家庙等,是族人供奉祖先牌位,宗族祭祀和拟事的场所。 氏族宗祠是一个氏族文化的容器,它深深烙印着宗族世代的信仰和伦理,给后世追寻其宗族存在的历史和生活方式,被视为宗族的荣耀和礼仪的象征。 岭南地区遗存至今保存着大量明清年代的氏族宗祠,有的还在继续维修、重建或者新建。 随着社会文明地发展,人们对文化遗产也越来越重视,自然,氏族宗祠文化也成为岭南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从政府到民间都大力地提倡保护。 在多元文化的今天,我们关注的是建筑装饰背后岭南老百姓的思维方式和人生信仰,承载着中华的文明,传承着中华文化。 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不是把氏族宗祠拆除,而是赋予氏族宗祠新的生命,彰显其文化价值,给予保护,使其在良好的环境下存在,使更具生命力的姿态存在于当代,继续服务于当今社会。 |
|
来自: 茶香飘万里 > 《广东建筑(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