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明---国色天香邀月醉、丹青妙笔挟风行

 雪小石 2022-04-18

文/倪莉

     唐《后画录》曰:“无闻伏膺,灵心自悟。如初花晚叶,变态多端。”无独有偶,近代花鸟名家王雪涛先生也认为:一草一木、花、鸟、鱼、虫都是有“灵性”的,“非人独有也”。这一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花鸟画家。“灵性”总是和画家的笔墨感悟息息相关,是每一位真正艺术家的由衷感悟,是艺术家审美意趣之体现,而非常人所能领略者。 传统的中国画总是和优雅、格调相关,历代文人墨客在画中总能感悟“画中有诗”的典雅内涵。一枚叶、一瓣花,甚至几点墨痕,在“文人画”中,都以一种飘然的姿态存在,值得每一位观赏的人一再玩味。

唐代刘禹锡有诗曰:“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历代文人墨客对牡丹的歌颂由来已久,书画家以此为题写诗作画的很多,国人更是把它作为富贵吉祥的象征来推崇。王雪涛先生的牡丹以“构思精巧、形似神俏”称绝近代画坛,而他的再传弟子杨明先生笔下的牡丹图更是于柔媚富贵之中多了几分淡雅与庄重,如一股清风,徐徐扑面。

中国画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的创新中完善。创新,才能使艺术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杨明先生在中国人民大学书画高研班的书法导师冯少鹏用这样一段文字来评价他的作品:“杨明花鸟画是延续继承了古典绘画的审美品格发展而来的,中国写意画元素讲究笔墨,精神,意象,讲究天人合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书画艺术既能互补,又能相得益彰。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中国写意画的精神更是如此,通过意趣笔墨的表达来传递作者的主观情绪,并对客观加以高度概括与提炼。这与从事多年花鸟画创作的杨明来说,他谙熟这个道理,书法元素中的线性,线质,线速所表达出的婉约,淳朴,涩劲,粗犷,厚重,奔放等审美特征均能在他的绘画作品中体现出来。”诚然,书法是他的笔墨基础,其以书代画的功底可以说是让人称赞的。其创作上沿王雪涛先生的“师法造化而抒己之情,物我一体,学先人为我所用,不断创新”理论一脉走来,在画法上工写结合,虚实结合。他善于描绘牡丹的灵秀妩媚和活泼生气,以表现画家的心灵感受和动人的想象力。

沿雪涛老人的技法一路走来的杨明,笔触下的牡丹自然和情趣分不开的。他的牡丹图艳而不媚,有着一种盎然的生机,艺术特征特别鲜明,或许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和自己师承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在细微处看到精深,在有限中探求无限,优美、自如、深远、天趣。说起自己的师承,杨明先生感慨不已,或许是缘分吧,自幼酷爱书法的他,青年时期便于书法上略有小成,机缘凑巧遇到王雪涛先生的河南弟子金影老师,两人一见如故,才有了拜师学艺的念头。隐居民间,供职于黄金叶集团工程师的金影老人同时也是李苦禅的弟子之一,为人朴实而真挚,在授业解惑上可以说对杨明先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源自雪涛老人、苦禅老人的画法技法理论,对他是倾囊相授。

王雪涛画派的花鸟强调用笔稳、准、狠,我们观他的牡丹图,枝干结构的基本规律“主线、辅线、破线”相辅相生,并留有想象的空间。“破墨法”运用自如、色调相宜,“浓破淡、淡破浓”的技法之下,色彩强烈醒目,牡丹的花叶立体感十足,富有油画的效果。杨明先生善于画枝干以篆书用笔,以显牡丹花枝刚柔并济的层次感,而牡丹叶子则以行草落笔,现其叶脉活泼生动的灵动感。尤擅画风中牡丹,于繁花招展的气势中,展现人间富贵花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说,杨明先生以其多年的绘画实践,把王派的“破墨”画法做了精准的释解。“韵者,美之极也”,中国画特重气脉、韵致,气脉之开合、流转关乎整幅作品之成败。何谓“韵”,众多前人各有体验和阐发,或许在他的作品中,雍容华贵的牡丹具有一种知性素雅的美,被赋予深层的情感追求。

这又和他的人生观相辅相成了,杨明先生自幼酷爱书画艺术,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心无旁骛,一心一意想追求自己的艺术人生,便在家人及朋友不解的目光中辞职了。先后在全国各大书画市场混迹,遍寻名师。“师造化”在中国的艺术路途是至关重要的,幸运的是,他的启蒙老师,是他新郑同乡闫国恩老师,至于后来遇到金影老师更是他多年夙愿的实现,是他对书画艺术的热情和激情支持着他二十几年艰难困苦、百折不挠的从艺之路。

中国艺术提倡“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这些由情趣向韵致发展的过程,暗含着艺术多元化文化内化后一脉相承的轨迹,以恬静典雅的花鸟画为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雅魅力。花鸟画具有中国文化的艺术特征,它淡化了中国文化的思辨性和严肃性,更重于追求“文人画”的趣味性,用画笔表达内心的心性和追求,有意无意地遵循“文气”,皆以淡泊、悠远、灵动为上品,这就是考验书画家对古典文学的体悟功底了。杨明曾有诗曰:“笔墨随心古人初,波折飞白总自如。江山万里丹青在,何须羡仙涂紫朱。”貌似浅白的语言,却蕴含着他对笔墨丹青的理解,及对人生格局的体悟。或许,这就是中国历代文人追求的艺术境界,敬重自然万物,胸怀万里河山,珍惜生命中每一次的机遇,让心态更为清朗朴实。

杨明先生不但善于画牡丹,在他的笔下,春夏秋冬四季花卉,公鸡、喜鹊、八哥、白头翁等花鸟作品都相映成趣。在多年的艺术追求中,他发现“国画六法”中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个方面,实在是中国画的经典理论。气韵生动可以使画面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鲜明突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形神兼备”。而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总的来说,能用娴熟的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很好地体现出来。

孟子曾有句名言:“充实之谓美”。花鸟画不同于其他艺术的是它描绘的对象是大自然,因此培养对自然界的生命力,训练观察力的敏锐是主要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写生”。杨明先生对于物品的细节,有着超越常人的观察力和记忆力,他在构图时就很认真地了解物象的结构、特点、习性和规律,而且特别要强调概括能力和捕捉对象瞬间的动态。他笔下的花鸟虫鱼,栩栩如生,寓动与静、含势待发。对色彩的巧妙运用使画面增添音乐感和韵律,充满了生机与趣味。如他的鹰松图,苍松郁郁葱葱,鹰眼如钩,鹰喙如同利斧钢刃,淡淡的花青晕染下,鹰翅似乎闪现着冷冷寒光,画面闪现着灵动与自然的气息,充满了生机与力度之美。

南朝画评家姚最《续画品》中曰:“夫丹青妙极,未易言尽。虽质沿古意,而文变今情。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于毫翰。”关于艺术家的创作技法,古往今来名家皆则认为应该做到“立万象于胸怀”方可“传千祀于毫翰”。书画家挥毫泼墨,所书写的不仅仅是对世间万物的认知,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渐修与顿悟的过程。自古书画同源,禅画一体, 意存笔先,画尽意出,一幅书画作品中饱含着书画家对世界的独特感悟,抒发胸襟中的逸气与体悟。可以想象,杨明先生的艺术路途,如果没有他对艺术的执着追寻,全心全意投入,细致入微的热爱与感受,如何画出一幅幅气韵生动的作品来?或许,他在逸然自得的从艺之途上,正是用酣畅淋漓的笔墨吐露出自己芬芳的心声。正所谓:

杨明纸上写花琼,逸气胸襟伴落英。

国色天香邀月醉,丹青妙笔挟风行。

竟然云梦吞如芥,还将山川绘不平。

偏是芳菲来去易,且迎蝴蝶满蓬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