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藏作品](8103)把盐渍化土地变绿 山东农科院集结专家“会战”黄三角

 我爱创造 2022-04-18
把盐渍化土地变绿 山东农科院集结专家“会战”黄三角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李才林

  山东省农科院首批28名科研专家,来自该院二十多个专业不同的创新团队。他们多学科作战,将瞄准黄三角盐碱地开发的技术难题与转化问题发力。将论文写到黄三角340万亩盐碱地里,从新品种到新技术,再到新模式,一个个都是“硬骨头”,都需要出大力、流大汗,但他们已经准备好了。

  在黄河三角洲(以下简称黄三角)广袤的盐碱地上,如何产出更多的优质粮食和绿色蔬菜?现有的技术手段可以提供部分答案,但还不够。如今,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山东省农科院)推出的一项大动作,可为上述问题提供更多答案。

  4月8日,山东省农科院举行突破黄河三角洲战略工作会,对外宣布:每年将选派20名左右科研骨干到黄三角扎根,集中开展盐碱地“卡脖子”技术攻关和成果示范转化。而首批28名科研专家将于近日启程赶往黄三角。

  科技日报记者拿到的这份名单显示,这是一批老、中、青搭配,人才结构较为科学,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特征的创新团队。

  深耕盐碱地,既是使命,更需实力

  张晓冬是山东省农科院特色作物资源与分子技术创新团队成员,也是该院首批派驻黄三角专家。

  身为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综合利用岗位科学家,张晓冬和同事们已经在绿肥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选育、绿肥轻简化制种技术与综合利用等方面迈出了一大步。现在,他需要做的就是将成果改良、落地,让黄三角盐渍化的土地变绿。

  张晓冬告诉记者:“在黄三角盐碱地上大干一场,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既是雄心勃勃的国家战略,更是山东省农科院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担当。在山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李长胜看来,坚定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将论文写在盐碱地上,这就是山东省农科院的“主责主业”。

  在中国,土地资源是宝贵的,抗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提高土地增量很有意义,对中国粮仓、中国饭碗也能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作为拥有深厚历史底蕴和超强科研实力的科研单位,山东省农科院长期以来深耕盐碱地。

  2021年,该院的大豆品种“齐黄34”在东营盐碱地专家实打亩产302.6公斤,实现大豆盐碱地单产新突破,在滨海盐碱地推广面积13万亩,是农业农村部四大主导品种之一,已成为黄淮海地区推广面积最大的大豆品种。另外,他们在谷子、高粱、花生、甘薯、田菁、棉花等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园艺作物、饲草及绿肥作物上已筛选出120余个耐盐碱作物新品种。

  此外,该院还在作物秸秆还田、农牧生态循环、土壤有机物质调理、多水源联合调度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量级成果。

  不过,深耕盐碱地,山东省农科院还有更多追求。

  黄三角大会战,既要“从0到1”,更需“从1到N”

  “要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要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这是中央对黄三角盐碱地治理指明的明确方向。

  对山东省农科院来说,他们希望加强突破性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定向培育耐盐、优质、高产、多抗的粮油、果菜和特色作物新品种。同时,他们也希望突破一批盐碱地综合治理利用关键技术,打造一批盐碱地生态高效农业产业技术示范样板。

  其中,既要完成从0到1的原创性技术突破,更要实现从1到N的科技成果转化。

  如何实现上述目标?

  通过“硬抽人、抽硬人”,组织开展黄三角科技大会战便成为首要之选。而选派科研骨干深耕黄三角便成为上述会战的动作之一。

  从1973年开始的黄淮海平原科技攻关,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业科技大会战,被称为农业科技战线上的“两弹一星”。204家科研单位在20多年里成功实现了对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治理,为我国粮食产量由8000亿斤增长到9000亿斤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李长胜看来,上述历史带来的启示之一,便是集中各路优势资源,多学科协同作战,以苦干、实干、巧干的精神力量完成科技攻关。他更希望乘着国家战略的东风,山东省农科院以黄三角盐碱地为阵地,砥砺前行,打造出新时代“黄三角”精神。

  对科研攻关来说,这种精神十分必要,非常重要。

  记者注意到,山东省农科院首批28名科研专家,来自该院二十多个专业不同的创新团队。他们多学科作战,将瞄准黄三角盐碱地开发的技术难题与转化问题发力。

  将论文写到黄三角340万亩盐碱地里,从新品种到新技术,再到新模式,一个个都是“硬骨头”,都需要出大力、流大汗,但他们已经准备好了。

  李长胜向记者表示:“必须得有一种责任感,一种紧迫感,一种使命感,充分利用我们的人才、项目、成果、平台等优势资源,把科技创新的论文写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上,在盐碱地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上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科技日报》2022418日,第  7  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