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中华文学•评论】罗 涌/重庆/梦想并不遥远 ——读秦拓夫长篇小说《遥远的玛鲁河》

 曾令琪西南文学 2022-04-19
大中华文学·评论展台


——微刊总第1733期——

  作家简介

  罗 涌,笔名咸池河,土家族,文学学士,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发行长篇小说多部。

梦 想 并 不 遥 远 

——读秦拓夫长篇小说《遥远的玛鲁河》




土家族作家秦拓夫(本名秦顺福)先生的长篇小说《遥远的玛鲁河》,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网上书店和实体书店热销,还有不少单位团购。这部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在苦难中追求梦想的故事。整个作品充满正能量,紧扣“中国梦”这一宏大主题。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奋斗精神,不管是今天还是将来,对我们都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有梦想才有追求,有追求才有希望。可以说,缺少苦难和梦想的民族不会成为强大的民族,同样,缺少苦难和梦想的人生也不会有真正的作为,在苦难和梦想中绽放出来的花朵才会更加绚烂夺目!

《遥远的玛鲁河》是秦拓夫继《新闻足迹》《寻找女人的世界》出版后的又一部文学作品,之前他主要从事报告文学、纪实特稿和调查报道等文本写作,在国内100多家报刊和综合门户网站发表大量有影响的文字作品。细心的读者不难看出,作者与小说中主人公的人生轨迹很是接近。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通过父亲艰难曲折的人生经历和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折射出社会变革时期对个人命运的强烈冲击。

在拓夫先生出生的那个年代,中国正处于贫穷落后阶段。出生农村的孩子,要跳出农门,改变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只有读书和参军两条路可走。

因为身为农民,走到哪里,都会遭遇鄙夷的眼神,这种眼神,让人不寒而栗,久而久之形成自卑心理。“农村户口”是书中主人公夏梦远的一道翻不过去的坎,也是一个莫大的心结,更是那个时代,在那代人心灵深处刻下的深刻印痕,难以磨灭,不堪回首。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一代人的老去或者逝去,这样的历史烙印,也被逐渐抹去,进而遗忘,淹没于历史长河。而《遥远的玛鲁河》真实地予以再现,留下永恒的印记。

拓夫先生有着特殊的人生经历。因为家里穷,他放弃了升大学的机会,为了生计,他只好跟父亲学棕匠,到鄂西利川境内谋生。

他是沿着巴盐古道走的。巴盐古道由古代巴人开凿,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这条神秘的古道,穿越武陵山,连接四川盆地和华中华东地区,被著名学者费孝通誉为“武陵山民族走廊”,也有“北纬30度金丝带”之称,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玉石通道、古蜀道齐名。而拓夫先生走过的这段路,正是巴盐古道最为惊险的路段。

据拓夫先生回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曾多次徒步沿着巴盐古道到达鄂西利川,跟随父亲做手艺求生计。他的家世非常奇特,连他自己都觉得是个谜。他的三个姑远嫁利川,自己的父亲长期在利川做手艺,还娶了一位利川的女人做妾,直到解放后,才把这位妾送回利川拓夫先生的初在利川,最终还娶了一位漂亮的利川姑娘为妻,一家代人与利川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

利川的那段日子里,拓夫先生一度苦闷彷徨,有担忧,有压力,有奢望,也有跟漂亮的鄂西女孩的爱情纠葛。但是,还处于情感思想都比较朦胧的拓夫先生,虽然生活艰辛,自感卑微,但仍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追求,创作了很多作品,这些作品成为他后来完成《遥远的玛鲁河》的原始素材。

《遥远的玛鲁河》记载的就是他在鄂西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故事,同时也记载父子相依为命共同创业失败的曲折经历,这些都是源自拓夫先生的真实生活。

回过头来看书中的主人公夏梦远,他出生在一个“连媳妇都留不住”的贫困山村,闭塞落后的生存环境迫使他拼命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希望逃离农村成为吃“商品粮”的公家人。尽管他很有才华,但由于体制这道门槛他无法迈过去,依然是一个跟在牛屁股后面驾牛犁田的农民《遥远的玛鲁河》这部作品自始至终将主人公的农民身份呈现在读者面前,其实这是作者对社会变革时期的深刻反思,是二元结构社会给农民子弟带来的一种撕心裂肺的伤痛,体制问题曾经让不少有能力有理想的农村青年抱负无门,甚至被埋没黯然一生。

夏梦远因为头上这顶农民帽子失去了美好的爱情。他的恋人罗岚的大哥、也就是刚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任局长的罗涛对他说的那番话,在那个年代颇具普遍性和代表性。“你头上有这顶农民户口的帽子罩着,体制这道门槛你迈不过去,在我们国家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我并不是瞧不起农民,但这的确是个很实际的问题。说句心里话,就这样把我妹妹交给你,我是很不放心的。”在那个特殊年代,身为局长的罗涛说出这番话,就注定夏梦远与罗岚的爱情无论多么动人都是一个凄美结局。而户口的限制不仅使夏梦远无法成为县文化局的专业创作干部,甚至连镇政府招聘一个文化站工作人员都没他的份。原因只有一个:他是农民!就算他后来当了报社记者、副总编,成了“无冕之王”,在外面采访风光无限,但回到报社,连一个清洁工可以对他指手画脚,当差使唤。因为清洁工是报社编制内的正式职工,端的是“铁饭碗”,而他只是个农民。夏梦远最担忧和纠结的就是他身上揣着的那张身份证。作为一线记者,他必须经常外出采访,在外就离不开住旅馆,住旅馆就要身份证,用身份证就要当着别人的面暴露自己的农民身份他经常被当作“骗子” 带到派出所核查身份。因为在那个年代,一般人都认为,报社的记者至少是吃“商品粮”的,怎么可能是一个农民?

作品中主人公在追逐吃“商品粮” 端“铁饭碗” 的过程中,一直都在竭力遮掩自己的农民身份。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发生在变革时期虽然不足为奇,但现在回过头去看,不得不说是那个时代的体制悲剧。仅仅一张户口带来的却是对人性的扭曲,对命运的捉弄,今天读来仍然震撼人心,让人心痛。也就不难理解我们今天为何强烈渴望打破“农村”“ 城市” 这个二元社会结构的藩篱,这种“二元结构” 造成的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尤其对农民不公,是对社会进步的一大阻碍。这也是《遥远的玛鲁河》这部作品的深刻之处。

这部作品最为可贵的是主人公并没有因为社会不公而去抱怨社会甚至沉沦,而是审时度势,抓住时机调整自己的人生航向。他深知现实生活的残酷,农民身份已经严重影响到他的人生走向。报社领导为了改变他的农民身份,虽多次努力,但都没结果。他终于明白,无论自己多么努力多么优秀,都无法抹掉头上这顶农民帽子,就像孙悟空无论有多大本事都取不掉头上的紧箍咒。他对此内心深处是复杂而矛盾的,也是脆弱而痛苦的。他不抱怨自己是个农民,他深知自己的出生无法改变,正如朱元璋无法改变他的出生一样。夏梦远也没有因为改变不了自己的农民身份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更没有向命运低头。最终,在他的顽强拼搏下实现了他的人生梦想。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如果说夏梦远经历的是苦难与梦想,也是一代人的苦难与梦想。其实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只是角色不同而已。所以我仅用了一天半时间,就读完这部二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在网络阅读盛行的当下,我仍然在这部纸质读物上,获得了淋漓尽致的阅读快感。随着书页的翻转,时而痛心疾首,时而甜蜜舒畅,时而忧伤感怀,时而心潮澎湃。书中的情节仿佛就是在述说自己,述说相同时代的农村青年的励志故事。    创作等同创新,异常艰辛,又很难被普通人理解和了解,甚至被视为另类激情。因为文学创作要有形象思维,灵感发挥,有时确实超出常人的理解范围。正是这种超人的情感,才有了超凡脱俗、流芳百世的文学作品,这是上天馈赠给那些文学家的特殊礼物,一般人做不到,也收获不到。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主人公夏梦远的奋斗精神,是同时代年轻人拼搏奋斗的典型代表,这正是《遥远的玛鲁河》能引起我情感共鸣的地方,也是作品成功的生活基础,也是作品给予我们子孙留下的精神力量。

而小说中另一个主人公罗岚为了爱情放弃了自己的“铁饭碗”,选择重返初恋故地玛鲁河,历经千辛万苦把曾经在她和夏梦远手里倒闭的综合家具厂重新建起来,并在玛鲁河畔为自己的真爱守护一生。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谁能用其一生默默守护自己心中的那份真情,一如我们守护每一天的日出与日落?在价值取向多元化、人与人的感情越来越物质化的今天,这部小说强烈地呼唤人性的真情回归。

作品中人物刻画细腻,故事情节精彩,引人入胜,说明秦拓夫先生不仅具有广博的生活基础,也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扎实的知识体系,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和写作技巧。多年的写作砥砺,熔铸了作者坚实的创作基础。

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发轫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那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感谢拓夫先生以小说的形式记录了这一历史进程。当年的那批农村青年、包括拓夫先生在内不向命运屈服低头的拼搏精神,在今天看来尤其珍贵尤其难得!

主 管:四川省文联

主 办:四川省辞赋家联合会

协 办:

  中外散文诗学会四川分会

  四川省散文作家联谊会

  四川省女散文作家创作中心

  四川书生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首席顾问:贾平凹、赵义山

顾 问:

  张晓风、黄代培、林 彬、何 武
  黄有全、张用生、何永康
总 编:
  曾令琪(联系电话、也是微信号:18228014307)
副总编:
  周晓霞、胥树东李顺治
总编助理:
  杨爱民、梁冬梅
理事单位:
  广东彩格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
  成都市贵和高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理  事  长:
  胥树东、唐祥华、蒋大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