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贪吃蟹,生命力旺盛也丨王干《“贪吃蟹”谢冕》· 文坛风俗考

 明日大雪飘 2022-04-19

“文坛风俗考”是著名评论家王干在本刊撰写的专栏。在他看来:“文学研究一般分为两大派,一是社会学派,一是文本学派。其实在两大派中间,应该有风俗派,一个作家的长相,笔名,爱好,绯闻等等,都是影响他创作的不确定因素,追溯到这些风俗中可以完整地理解文坛的方向、流俗、氛围,也会加深对作家和作品的理解。风俗考是文学史的一种注脚法。”

第一期名为《爱情之故》,写了汪曾祺、高晓声、大江健三郎、谢冕爱美、爱鲁、爱吃的故事。本期微信,推出其中一篇《“贪吃蟹”谢冕》,这里说的“贪吃”是一种褒奖,正所谓“能吃也是生产力”。好美食是“为美食而狂欢,也是为诗意,为童心”。

图片

王干,1960年生,江苏泰州人。著有《王干随笔选》《王蒙王干对话录》《世纪末的突围》《废墟之花》《南方的文体》《静夜思》《潜京十年》《在场》等学术专著、评论集、散文集。2010年以《王干随笔选》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曾供职《钟山》,在本刊发表过多篇作品。现居北京。

“贪吃蟹”谢冕

文/王干

有一款游戏叫贪吃蛇,而且是被网民评为十大游戏之一,贪吃蛇不断地吃食物,然后过关升段,长大成才。称德高望重又活力四射的谢冕先生“贪吃”,是不是有点不尊重呢?其实这是一种褒奖,九十岁的老翁还能够爱吃,甚至贪吃是很可爱的。谢老师也常常得意自己的饭量,因为北大的老教授中,他有四项名列第一,除了写作量、运动量、酒量之外,就是饭量。他举办了九届的吃馅饼大赛,拼的就是饭量,比的就是谁更能吃。

谢冕先生一生耽于美食,他把他的美食散文集取名为《觅食记》。“觅”,或许是谢冕先生这一辈子的关键词,年轻时为了寻找光明,参加了革命;建国后,为了寻找知识,又来到了北大。在北大的这些年间,谢老师始终是一个寻觅者,寻找诗意,寻找温暖,寻找真理,当然也寻找美食。

图片

《觅食记》

谢冕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1月

谢先生以诗评名闻天下,诗评者,其实是觅诗也。谢冕先生年轻时曾经渴望当一名诗人,之后他通过诗评的方式来寻找诗意,展现诗意,读解诗意。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刚刚出炉,一时不被人理解,甚至被质疑,谢冕先生以他的敏锐和直觉发现潜藏其中的中国新的美学的崛起,引发了中国诗歌的变革以及之后文学的改革与开放。数十年间,谢冕先生觅诗不息,弘美始终。

觅诗高雅,觅食也是高雅之举。宋代文人苏东坡就是著名的吃货,以他命名的东坡肉至今广受吃货的推崇,清代大文人袁枚的《随园食单》至今还是厨师们膜拜的“圣经”,而当代作家、谢冕的好友汪曾祺则是通过写吃打通了文学与生活、文学与人生、尘界与天界的关联。觅诗一辈子的谢教授,现在看来也是觅食一辈子的美食家。

谢冕先生的贪吃在坊间也是出了名的,尤其嗜吃生蚝,称得上真正的贪吃。他的博士生尹昌龙每年都邀请他到深圳去吃一次生蚝,每次蚝宴,谢老师的胃口大开,有时令人瞠目结舌。我也是生蚝爱好者,最多的时候曾经吃过五只,已经让同桌的人叹为观止。谢冕的胃是一张奇怪的胃,他一口气居然吃了十七只生蚝。

十七只,意味着什么?堆起来像个小土丘了,十七只生蚝的肉也是有三公斤的量了。关键在于生蚝不是米饭蔬菜,属于生猛海鲜,生吃的人除了胃装得下,还需有极强的肠胃消化功能和超乎寻常的免疫力。在众人的关注下,“贪吃蟹”大显身手,看着餐桌上堆起来的“蚝山”,谢冕朗声大笑,真有“沧海一声笑”的豪侠之气,大弟子黄子平称之为“豪气冲天”。

图片

谢冕出生福州,自小就爱吃海鲜,贪吃生蚝属于童年记忆,或者有“童子功”。但他对冰淇淋的贪吃,就不可思议了,冰淇淋属于高糖高油的食品,一般主张老年人不吃或者少吃,可谢冕就是不服老,就是逆流而上,凡高糖高油食品,皆不拒绝。

他的学生高秀芹经常说到这么一个趣事,2012年,十二卷《谢冕编年文集》出版后,谢冕先生邀请高秀芹的培文团队去一家宾馆吃自助餐,那天谢老师胃口大开,光冰淇淋就吃了22个,高秀芹把哈根达斯冰淇淋的盒子排成小山样,谢冕意犹未尽,说:真好吃,要不要再吃一个?在他的眼中,摞在一起的冰淇淋盒子比那套半人高的文集要好玩多了,高秀芹说,那一刻,先生像个天真的小孩子。

图片

我与谢冕先生属于“味同嗜者”,几次相聚相饮,他夸赞甚至有点炫耀的便是高邮菜,而且夸的是高邮一家藏在小巷深处的“随缘”小店,非资深吃货不知。这让我很吃惊,也很欣喜。我爱高邮菜,属于乡土情结,属于娘胎里就自带的口味。谢冕先生出生福州,近六十年来一直在北京生活,与高邮几乎没有交集。只能说明他的味蕾之鲜活、品味之不同凡响。他对高邮菜的热爱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最经典的故事就是他让老同学孙绍振改签航班,带孙绍振去高邮“随缘”吃大厨张建农的手艺。孙绍振后来开玩笑说,谢冕骗了我一辈子,这一次没有骗我,真的很好吃。

这让我特别感动,爱菜如此,近乎痴也,童心毕现。张建农是我的朋友,他的师傅老孙我也熟悉。原来高邮菜和扬州菜相差无几,被淹没其中,孙师傅多年实践创新,在1986年奠定了高邮菜在淮扬菜中的地位,他的好多菜现在扬州厨师也悄悄搬用。张建农传承的就是当年孙师傅的真传。他烧的红烧鳗鱼确实是一绝,甚至比他的师傅还要地道,也是谢教授最钟情的一道菜。

王国维说,诗人之所以为诗人,在于有一颗赤子之心。嗓门高不代表感情真挚,词语多不代表诗意浓郁,诗人的本质在于有一颗童心。谢老师至今保持着这样的赤子之心,他在美食面前的那种无瑕和无忌,童真暴露无遗,一点没有九旬老翁的迟缓与矜持,所以他反对人家尊称他“谢老”,他说谢老师就很好了。

因为这个缘故,我和谢冕先生商定,每年十一月中旬请他吃一次地道的正宗的淮扬菜,不仅是为美食而狂欢,也是为诗意,为童心。当然,他还有一句名言:能吃也是生产力。贪吃蟹,生命力旺盛也。

图片

全文首发于《钟山》2022年第2期,更多内容请见纸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