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为什么有些人越努力越平庸?他们只差这一点

 优家教育 2022-04-19

文丨 优宝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古代欧洲,苏格兰遭到了其他国家入侵。

当时的苏格兰王子布鲁斯带领着军队英勇抗击着外国侵略军。

可一连打了七次仗,全部以失败告终。

对这场侵略战争,布鲁斯几乎失去了信心。

他躺在木板上,眼神呆滞地望着屋顶,那里有一只蜘蛛正在结网。

但每当蜘蛛快要结好网时,便有一阵大风吹进来将网吹破。

蜘蛛只能重新拉起细丝,但它就好像布鲁斯一样,结了7次都没成功,可蜘蛛并不灰心,照样从头干起。

就在第八次的时候,网终于结好了。

这一幕让布鲁斯感动极了,他兴奋地从木板上跳起来,四处奔走召集被打散的军队,动员所有人民起来抵抗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我们也经常用类似的故事教育着孩子,表扬持之以恒、勤勤恳恳的蜘蛛精神。

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在生物界,真实的情况恰恰相反。

图片来源:觅知网

懒惰的蚂蚁才好命

日本北海道大学的进化生物研究小组曾经做过一个蚂蚁实验。

他们找来100只黑蚂蚁,分成3组进行活动观察。

结果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只有少数蚂蚁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

他们把这些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并给它们做了标记。

实验的下一步开始断绝蚂蚁们的固定食物来源,这让那些平时工作勤劳的蚂蚁一筹莫展,顿时乱成一团。

而“懒蚂蚁”们却不慌不忙,开始带着蚁群寻找新的食物来源。

原来“懒蚂蚁”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查和研究上,它们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食物的探索状态。

日本北海道大学农业教授Eisuke Hasegawa说:“在短期内,懒惰的蚂蚁效率低下,但从长远来看,它们不是。”

这个现象在心理学上也叫作“懒蚂蚁效应”,在人类社会的企业中尤为常见。

图片来源:大图网

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像懒蚂蚁一样的员工,你总是看不到他们在做事,但他们又身居高位,看起来就像是公司养着的闲人。

可每当有重要的商务合作,或是企业遇到重大的危机问题,他们却总能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

还有一些“特别”的同事,他们不甘于埋头日常杂物,不喜欢一成不变的工作内容。

甚至在大家都主动周六日到公司加班挣工资时,他们却选择在家看书。

过了几年后你就会发现,这些“怪人”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跑到了你的前面,有人升职加薪,有人跳槽去了更好的公司。

这让不少人暗地里心有不忿:

“我这么努力,天天加班,老板居然选他不选我,真是眼瞎!”

“他一定是运气好才被大公司录取的。”不排除有这样的可能,但究竟是真懒还是假懒则只要看这一点,看他们是否和懒蚂蚁拥有同样的特性——

懒于杂物,勤于思考。作家李尚龙曾在新东方当老师。

在那里工作的最后一年,他向排课的领导提出了一个要求:周末晚上不上课。

有同事劝他:“这样你一个月少赚四五千块呢!”

他咬了咬牙,但还是说:“别排了吧。”

之后,每个周末的晚上,在其他同事忙忙碌碌赶去公司上课挣钱的时候,他却待在家里读书、看电影、写读书笔记,思考自己的个人价值和人生方向。

结果现在,教培行业没落,他的同事们,要么无奈失了业,要么被迫转了行。

而他,已经成了一名畅销书作家,年入百万。

他在《忙,但不要穷忙》一文中回忆这件事的时候直言:

“无论多忙,都要给自己一些空余的时间,这些时间,要给自己放空。思考一下有没有更好的方向,有没有更棒的路。”

这与让孩子勤奋学习是同样的道理,勤奋,但别伪勤奋。

别让“伪勤奋”毁了孩子

早出晚归地上学,周末也不休息,奔波在各个辅导班。

每天晚上不看电视,不玩手机,一直在刷题学习,甚至写到深夜。

看到这些,老母亲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深感自家孩子如此勤奋,这波稳了。

考试成绩下来了,看着在及格线边缘疯狂试探的分数,老母亲险些崩溃。

都这么努力了,成绩咋就上不去呢?

孩子也很无辜+委屈,连厕所都快顾不得上了,还想让我怎样啊?

答案只有一个:很可能孩子的勤奋用错了地方,所以这只是一种“伪勤奋”。

图片来源:头条新闻

上课时一丝不苟地记着笔记,但记完也就过去了,既不会重新翻看,脑袋更因为忙着记而根本没听老师在讲什么;

课后疯狂刷题,也花时间整理了错题本,可几天过后,该错的题照错不误,因为他根本没弄清过错题的原因,错题本和笔记一样成了摆设;

夜晚点灯熬油,把知识点看了一遍又一遍,课文背了一篇又一篇,结果第二天上学时顿觉头昏脑涨,原因?睡眠不足呗……

如此恶性循环,一天又一天,孩子就像那些在公司加班埋头苦干,却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员工一样。

没有思考,做题不会举一反三,学到的只有空壳;没有思考,勤奋便毫无意义。

所有的“伪勤奋”同样有一些共同点:没有目的性,耗时多、收效少。

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里有这样一段话说得好:

“大部分人看似的勤奋,不过是思维上的懒惰导致的。

什么熬夜看书到天亮,连续几天只睡几小时,多久没放假了,如果这些东西也值得夸耀,那么流水线上任何一个人都比你努力多了。”

一个囿于杂务而懒于思考的人,注定会陷入平庸的困境。

摆脱低质量的勤奋,养成思考的习惯,才是每个人人生进阶的第一步。

且做一个“敏感”的人

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

微信聊天总喜欢用几个表情包,似乎总觉得单纯的打字孤零零,也生硬,更显得自己有些冷漠;

演讲时为所有可能的突发情况做好准备,不但有planA,还有planB、planC,总怕自己会出错;

与人交谈时,每次开口前都要想好久,斟酌每一个字眼,生怕对方感觉不好;

晚上躺床上,总是喜欢复盘白天发生的一些事情,反复咂摸自己哪个举动,哪句话有不合适的地方;

每次和朋友,尤其是异性聊天,当你对一件事情可能发生的演变侃侃而谈时,对方总是无奈地笑道:

“我都没想到那些,你想太多了吧?”

更糟糕的是,当你把一些心里话和另一半倾诉时,他们只会表示:

“这有什么,你太敏感了吧?”

这让人总是自我怀疑,心想是不是自己真的想太多了,进而陷入自我否定。

真的想抛弃这些“敏感”,有的时候也希望自己可以做个傻子,什么也不想,也不用关心外界环境。

这样的人在心理学上也被称为“高敏感人群”。

图片来源:《飞天小女警》

他们从一出生,就拥有异于常人的神经系统。

比如一个3岁的孩子,门铃一响他就非常警觉,会问大人是谁来了。

发现是不熟悉的人,即使是亲戚,也会大哭,还总想着躲到父母身后。

又比如,宝宝让奶奶给他拿书,结果拿来的书不喜欢,他就开始哭。

跟他说“你说想要哪一本”,他反而哭得更厉害,就像被批评了一样。

再比如,吃饭的时候,让宝宝营养均衡,不能只吃菜,不吃饭。

结果他不想吃,但不会认真地回答“不吃”,而是哭着抗拒。

类似这样的日常小事,都会让高敏感度的孩子大哭一场。

美国心理学家 Elain Aron 曾用【DOES】模型来解释高敏感特质:

图片来源:头条新闻,Elain Aron

D:depth of processing,深度加工,对信息过度加工,以至于思绪过多;

O:overstimulation,过度刺激,容易因为一些小事产生强烈反应;

E:emotional reactivityand empathy,情感反应和同理心,对他人的情绪容易理解并受到影响;

S:sensing the subtle,对细微事物的感知,对诸如光线、微小的声音等都能清晰感知到。

这并不是什么坏事,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高度敏感的人高达15% ~ 20%,即每 5 个人中就会有 1 人的内心很敏感。

但这也让他们可以更深入地感知、处理内部与外部的信息,并且拥有更强大的洞察力与觉察能力,他们都善于思考。

诚然,想得太多也会给我们带来麻烦,让我们体会到更强烈的情绪,让内心变得更加焦虑、抑郁。

但一个敏感的人并不需要特意变得“迟钝”,投身于高度敏感事业的ElenaHerdieckerhoff 在一次 TED 演讲时说:

“内心敏感的人并不软弱,我们拥有着温柔的力量。”

图片来源:TED演讲《我喜欢,那个敏感的自己》

而这力量的来源便是思考,一个人的思考深度,决定了他人生的高度。

所以,就算你不是一个内心敏感的人,也不妨多想一想。

毕竟在忙碌的生活中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间,才能静听灵魂深处的声音,才能找到人生最有价值的路径。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