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地理高清直观图 教材配图(珍藏版)

 4822BDiz 2022-04-19

图片

立体锋面
图片
锋面就是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不同的两种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交界面,或者叫做过渡带。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锋线,也简称为锋。锋面的长度与气团的水平距离大致相当,由几百公里到几千公里,宽度比气团小得多,只有几十公里,最宽的也不过几百公里。垂直高度与气团相当,几公里到十几公里。锋面也有冷暖、移动、静止之分。

山脉隆起对气流影响
图片
福建地势
图片
福建 
图片
图片
河流地貌,侵蚀堆积
图片
浙江地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青藏高原隆起影响
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1.青藏高原的巨大隆起——空间特征(3000m临界高度):
1)面积大:东西3000 km,南北1 500 km,占中国陆地面积1/4,南北占西风带宽度1/3
2)高度大:平均4500 m,占对流层高度1/3
3)中低纬度:25°N~40°N,处在西风带与副热带高压带的过渡区,青藏高原3000m的海拔高度对气流产生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改变了东亚大气环流格局,尤其对中国产生影响。
2.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
1)对季风的分支作用
冬季:青藏高原北部对冬季风分支的分点在95E附近,冷空气堆积并分化为两支:
一支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
另一支则沿着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向河西走廊,顺地势南下,形成冬季风通道,加剧了冬季风向东南的势力。
夏季:夏季,西南季风抵达孟加拉湾再向北推进时,碰到青藏高原,即分为东、西两支:一沿喜马拉雅山转为东风向西吹去;一支则沿着山脉的走向流向我国西南地区,加剧藏东南水汽通道作用,使高原边缘降水增多,并进而因雨影作用使高原内部干旱加剧。
2)对西风的分支作用
青藏高原西部,冬半年西风(西风带南移所致)气流受到高原阻挡,距地面3~4 km高度以下的气流被分为南、北两支。由于冬季西风带的位置主要在青藏高原的西端偏南,加之地形的影响,所以南支比北支气流强大得多,故称“南支急流”。南支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高原南侧成槽,加剧西南干暖气流势力。
北支在高原西北面,为西南气流,绕过新疆北部转为西北气流,进一步加强冬季风的势力;高原北侧成脊,盛行下沉气流,进一步强化西北地区的干旱化。
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气流相对静止区正好处在四川盆地上空,使其成为我国著名的微风区,四川多云雾也与此有关。
受青藏高的阻挡,西风气流的分叉、绕行,东流与汇合,形成了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分支气流形成于10月,次年4-5月退出,它与东亚季风的进退有一定的关系。
3)屏障作用
东侧的四川、汉中一带,为气流的相对静止区,气流扰动少,风力弱,多小涡旋,少有发展。
西侧阻挡了从西来的西风带气压系统,有的在高原西侧滞留、减弱,甚至消亡。
南侧印度地区,由于高原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所以比同纬度地区温度高而气压低,温度的较差小。
北部蒙古一带很少受到南来的暖气流的影响,有利于冷空气的堆积,形成强大的蒙古高气压,行下沉气流,加剧了蒙古高原的干旱。
3.青藏高原的的热力作用
高原季风:青藏高原面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有强大的热力差异,这对大气环流产生显的热力作用。这种由于高原同四周自由大气之间冬、夏冷热源作用差异所引起的特殊的压场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冬夏季风向变化的高原季风现象。
高原冬季的冷源作用,在高原地区海拔3 000~4 000 m高度形成一个冷高压,这就使高原空向外流动,呈反气旋性环流。必然加强邻近地区的下沉气流,加强地面高压,加强了由海分布所引起的冬季风环流。夏季在青藏高原上出现了热低压,高原上温度是同纬度同高度最热的,对流旺盛,邻近地区的空流入高原,叠加在高原东侧的季风之上,增强了邻近地区低压的强度,加强了夏季风环流。
4.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
1)东部季风区形成与发展与青藏高原的隆升相对应高原隆升的3个主要阶段:距今10~9 Ma隆升,亚洲季风形成;距今3.6~2.6 Ma,高原加速隆升,亚洲冬、夏季风同时加强;距今.6 Ma以来,高原持续隆升,亚洲季风、冬夏季风变率加大,冬季风加强。
2)西北地区有干旱化的趋向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使下沉气流加强,特别是印度洋水汽被阻截,剧了干旱化。
3)青藏高原北侧和东北侧干旱荒漠的形成
北侧和东北侧,从新疆、甘肃、宁夏以至内蒙古,范围广大的现代温带干旱荒漠的形成,以华北地区干旱程度的增强,是高原隆起和现代季风环流形成与加强的结果。
4)青藏高原区寒旱化
青藏高原在抬升的过程中,一方面伴随降温过程,另一方面来自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汽被阻挡,边缘山地降水增加,内部则出现寒旱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冰川地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冰川地貌过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天坑是指发育在碳酸盐岩喀斯特地区的一种周壁峻峭、深度与口径可达数百米的喀斯特负地形,具有巨大的容积,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或者有证据证明地下河道已迁移)。2001年之前一直将其作为喀斯特漏斗的特例,2001年我国学者正式提议将这种喀斯特地貌命名为“天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自然地理基础教材配图 -
星轨是长时间曝光的图片中,由恒星产生的持续移动轨道。换句话说,摄像机并未追踪夜空中恒星的移动,恰恰相反,摄像机位置保持不动,随着时间的流逝,恒星本身发生了移动。由此产生的图片显示了恒星在夜之苍穹下的移动轨迹。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冬至日,北纬40度的昼长为9时9分,最好记住哟
有一个的高考试题中会用到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END


图片

下载本系列资料请扫描二维码加入知识星球

服务微信号请加:l591921299

海宁中学地理组【知识星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