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旅约杯】娘子关——清明节的诞生之地

 文字友情 2022-04-20

相关链接:好消息:“增曜杯”征文规模扩大,奖品增加!

行舟萦渌水,旅迹遍全球——2019年3-4月“旅约全球”杯征文启事

     几千年来,清明节的诞生地似乎不是个问题,既无人问津,更无人深究。在人们的习惯认识中,往往以寒食节的诞生地山西介休取而代之。

  近些年来,为筹创新编历史剧《天地清明》,我对山西平定县娘子关一带有关“妒女焚火”(也称“百日积薪”)的传说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实地考证和系统研读。在总体完成剧目艺术构架的同时,就清明节的文史研究也积累了不少心得感悟,初步得出了娘子关为清明节诞生地的结论。

  令人欣慰的是,2016年2月5日的《平定》报《文苑》栏目发表的由宇文银科先生撰写的《意译《妒神颂并序》》一文,首次对唐代李諲《妒女祠碑·妒神颂并序》进行了诠释。译文如实道出真情——

  “晋东受到人们赞美和推崇的地方有妒女祠。里面奉供的神是周代女子,介子推的胞妹妒女,(当年重耳逃亡,介子推随从,在重耳饥饿难当时,割自己大腿上的肉给其食,有救命之恩,后来不要晋文公一点点俸禄。)誓将尽忠效命,不肯顾及自己微贱的的身躯,她的仪容消失在滚滚浓烟中,名声和事迹永远传颂不朽。世事往往就是这样,事后纵然感到深深的后悔,但前面走过的路做错的事已难以追回。所以,人们就火焰熄灭的时日更号为清明节。(妒女以哥哥介子推涉嫌有藏身要君之心,烧死在绵山也并非晋文公本意,于是自冬至起,每天积一点柴火,后烈火自焚,以改变当时寒食节禁火的习俗。)民间流传'百日砍柴一日烧’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

  “介山氏就日积一薪自焚,为给百姓易俗创立佳节,不惜牺牲自己宝贵青春。”

  ……

  这些表述真实传递出唐代有关妒女事迹的历史脉络,为“娘子关为清明节诞生地”这一结论提供了坚实无不的立论基础。实乃可喜可贺!

  “妒女焚火”的典故,是平定县最著名的民间传说之一,影响之大,既涉及到娘子关之关称,又涉及到清明节的来历。传说大同小异,虽无固定版本,却非空穴来风。有事件,有人物,有史证,令人信服。

  说有事件,惊世骇俗。“妒女焚火”也好,“百日积薪”也罢,所述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民间故事,而是一个事件,一场撼天动地的引领社会变革的大举。大概情节是:公元前636年,晋国晋献公之子重耳历经19年颠沛流离之苦,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复国执政,是为晋文公。在犒赏有功之臣时,惟独将与他有割股奉君之恩的介子推给忘了。后想起时,介子推已与其母逃隐定阳(介休古地名)绵山。晋文公追至,下令烧山;母子坚守,焚死不出。晋文公为铭己过,为旌善人,号天下从冬至日起禁火寒食。介子推之妹介山氏耻兄要君,不忍民间百姓寒食之苦,故而在苇泽关冬至之后,日积一薪,祭日焚之;以身明志,以易其俗。因此,在平定土著文化中就有了一种“百日打柴一日烧”的说法。说百日,实际为百余日,是特指从冬至到寒食节的104日——107日不等的日子。

  说有人物,介山氏也。介山氏,号妒女。她是中国上古时期惟一一位替天行道被尊为美神的人间女子。元好问的一首《游承天悬泉》,虽未道出她的真姓名,但介子推之妹介山氏,言之凿凿。介山是一古姓,说明其妹嫁夫姓介山,而介山家多为古苇泽关(今名娘子关)人家。可见介山氏不是简单地来到苇泽关,而是安家落户。惟如此,“妒女焚火”的传说不能成立,因为“百日积薪”不是流动人口能干的事情。 

  说有史证,史证丰厚。关于娘子关与介山氏的传说迄今在晋东一带广为流传,从唐至今,没有断层:从纵向看,以唐代李諲《妒女祠碑·妒神颂并序》始,继而金代元好问的《游承天悬泉》、金代赵秉文的《游悬泉赋》、明代苗蕃的《妒女祠碑》、清代朱彝尊的《平定州唐李諲妒神颂跋》以及《平定州志》,形成了有力的证据链条;从横向看,这些证据不拘一格,有碑刻、诗文、方志、词赋、序跋、传说、庙会、遗址可谓色彩纷呈。

     其中,唐代李諲《妒女祠碑·妒神颂并序》碑刻原于娘子关妒女祠,民国初年迁藏太原傅公祠,现已成为山西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如今,850公尺海拔、东西走向的苇泽绵山,在娘子关城堡南岿然挺拔;山脚下,妒女祠、介子庙遗址参照能辩,方位可认。

    现距娘子关西一公里处的坡底村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庙会,亘古不变,阳泉一带独此一家,成为“易俗寒食,改节清明”的活化石。如此“人节”不忌“鬼节”,在一方文化相悖的水土上,独树一帜,历古相沿,没有异常特殊的缘由,断断不能成立。

  这一传说不仅简约生动地提供了事件本身的白描,也使诸如“百日积薪”等重大历史情节得到了合理的诠释和推定,且深化了我们对寒食节和清明节最初状态的历史认识。主要认识有四:

  一、中国最初的寒食之举早于寒食节,寒食是禁火的结果。寒食立节乃晋文公首创,然禁火寒食之举却古已有之,出之寒食立节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禁火节。“实际上,寒食节应源于远古时期人类对火的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然而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危害。古人认同神灵的存在,于是家家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各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称为改火。旧火熄灭,新火未至期间,严禁生火,因此只能吃冷食。相沿成俗,便有了禁火节。”(引自当代世界出版社《国学知识全知道》第66页)禁火节某种意义上就是“寒食节”。但晋文公禁火寒食的原因却不同,明代冯梦龙编《东周列国志》道:是因为介子推“以其死于火,不忍举火”的缘故;禁火,必寒食也。没有介子推之死,是不会有具有现在人文意义上众所周知的寒食节的。

  二、中国最初的寒食节禁火寒食不是几日,而是一百日。介山氏为什么易俗寒食被称为“百日积薪”呢?难道是历史的偶然定格吗?非也。复国刚刚百日就发生了对介子推如此忘恩负义之事,对于历经磨难之后志成霸业的晋文公来说,无论如何是不能接受的事实。这是寒食百日的真正原因。晋文公立节寒食是作为国训来考虑的,目的是为了“以志吾过,且旌善人。”(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本人由此研判:最初晋文公立节寒食以百日为期。从历史发展的逻辑分析,寒食节最初的状态也绝非应该是一日或数日的规制。《太平御览》记载,东汉时期,太原郡寒食禁火竟长达一月。曹操《明罚令》说:“冬至后百有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唐代元稹著《连昌宫词》云:“初界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明代冯梦龙编《东周列国志》道:最初寒食节“为之冷食一月,后渐减至三日”。可见立节寒食之初的规制天数是很长的,往往在一月和数月之间。正因为晋文公百日寒食,介山氏才针锋相对,百日积薪,易俗寒食,到介子推祭日正好形成“百日打柴一日烧”的格局。

  三、最初的寒食节极有可能始于冬至,而非清明节前二三日(介子推安葬日)。本人查阅晋国年谱发现,晋文公元年为公元前636年,也是晋惠公14年。据史载:“晋怀公为晋惠公之子圉,质于秦。之归,惠公14年9月卒,怀公即位4月。晋文公即位,杀怀公于高粱”(见刘舒侠著《闲话晋国·三晋及其文化》)。由此按农历推算,介子推被焚,大约是在晋文公即位公元前636年冬至。复国百日后,遂发生了介子推被焚之事。于此相对应的是,“妒女焚火”的传说也是从冬至开始的。1991年版《平定县志》第730页说:“昔介子推从文公出国,有割股之恩。后文公求之,乃隐与绵山,遂自焚死,因号'寒食’。其妹于冬至之后,日积一薪,烈火焚之,以易其俗。”这也从一个侧面间接地为“冬至寒食”提供了助证。寒食节最初始于冬至,符合情理。

  四、寒食节向清明节的过渡不是自然过渡,而是通过深刻的社会革命完成的。清明节源于寒食节,并非顺势而至。人类剔除寒食恶弊,经历了由数日到数十日、再到百余日、而后又回到数日、直至最后消亡的过程。其间,反复无常,时多时少,时续时断。就人类最初的寒食行为而言,禁火节每年止熄一次寒食的间隔不会很长,可在一日和数日之间徘徊。应该说,当时人们对几日寒食是认同和接受的。它既是人类寒食行为最初的格局,也是寒食节最后的常定状态。数日寒食是不可以“惊世骇俗”的。论理,寒食无论多少日子都是非人的,但这种时间间隔的寒食,尚在人们当时生活的承受范围之内,不足以酿成国殇,更不会构成易俗的前提,留下“妒女焚火”的传说。传说是现实生活的折射。更何况晋文公一手制造的这种寒食恶举贯穿北方沍寒之季,在古代生产力水平十分底下的情况下,其惨绝人寰、生灵涂炭的恶作程度,足以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就这个意义来说,与其说介山氏寒食易俗惊世骇俗,倒不如说晋文公寒食立节惊世骇俗。这便构成了革命必然性的前提。

  面对一个君临天下、君权神授的春秋霸主,一个中国的弱女子勇冒天下之大不韪,置身家性命于不顾,顶恶名当头而不闻,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心之志之态之势。她初以要君为耻,继而逼走要君之路,嫉恶如仇,解民倒悬,不惜焚身,敢向君王叫板说“不”!足见抗争之残酷,易俗之艰辛,叹为观止也!“人言主者介山氏,且道未有介山之前谁复主!”介山氏高山仰止,元好问发出这样的狂吟!(见元好问《游承天悬泉》)纵观清明节的诞生过程,就是人类不断剔除寒食节恶弊的过程。无论是寒食节天数的变换,还是其最终绝没,无一不是这种斗争的产物,无一不标志着这种斗争的胜利。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介山氏之死,是不会有今天人文意义上的清明节的。

  关于寒食节如何过度到清明节,主要是两种说法:

     一为“相近说”。意即寒食节与清明节日子相近,前后不差两日,古人就把寒食节活动延续到清明节了。

     二为“易俗说”。意为寒食节凄苦不堪,自戗体命;古人易俗,改节清明。我个人主张“易俗说”。道理很简单:“相近说”不能解释为什么是寒食节融入了清明节,而不是清明节融入了寒食节的原因。

     再说,日子相近的节日比比皆是,不是两节相容的充分理由。“易俗说”则不同,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寒食节乃晋文公钦定,而清明节是几千年人民无数抗争的伟大作品。在这漫长的抗争中,介山氏成为先驱,苇泽易俗成为先导。“妒女焚火”作为这一伟大抗争有明确史载的开河之举,娘子关作为这一伟大抗争有明确史载的发轫之地,理当成为清明节诞生之地的力证。清代陶易《李諲撰妒女颂》有“不信伦常多矫行”句,如是,不得不信也!

文/蔡永庆

【作者简介】

蔡永庆,男,90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现供职于中国农业银行山西省分行阳泉市分行内控合规部,高级经济师职称,爱好文学,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阳泉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3000多篇,并多次获奖



编辑:曲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