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正封(约1050—1132年),北宋晚期东平须城人(今山东省东平县州城街道办事处),名臣龙图阁学士董沔之子,他出生在尊崇礼乐的东平须城,有着严明的家风家规,在其父的严格培育下,他逐渐成长为一名向道儒士。 董正封青年之时,郓州文庙经过王曾、钱明逸、邵亢等数位重视儒学的京东西路安抚使兼郓州知州地建设,已经成为北方儒学重镇;孙复、石介、士熙道开创的宋初理学已经在全国开花结果,其父董沔、其兄董文和就是其中知行合一的骨干,在这样浓郁的儒学氛围里,董正封打牢了儒学修为与为政根基。 由于深厚的儒学基础和家庭渊源,再加上是宰相梁适的孙女婿,因此董正封在仕途上发展比较顺利,他不是参加科举入仕的平民子弟,而是因为地方官员举荐进入官僚队伍的。1098年,当他岳父梁彦通在朝议大夫、权知兖州军州事任上以68岁之龄去世时,作为长婿的董正封就已经是承议郎兼歙州(今安徽省休宁县)知州了,虽然仅仅是从七品,但是他此时还不到40岁,属于比较年轻的实力派,可见宋朝士族子弟晋升的优越条件,也可见应董正封在地方治理上的不俗业绩。 (董正封书丹东平梯门灵泉寺游记碑刻) 培养人才,推崇礼制。董正封在儒学发达的须城长大,因此每到一个地方,都十分重视文庙建设,推崇用儒学经典培养学子。他在歙州任职期满后,1102年阴历四月二十日以直龙图阁的官衔任济州(今山东省巨野县)知州,曾对州庙学予以休整;后来又曾到青州、苏州、郓州、杭州任职,也是这些教育和文化事业的推动者,比如1115年董正封以徽猷阁待制的从四品身份任杭州知州,就特别重视对有才学品德好的学子予以推荐,杭州儒士崔贡就是经过他的推荐参了贡举考试,以后曾任密州文学一职 ,是密州兴学的助力者,造就了一批优秀学子,成为人们尊敬的“八行先生”。 对于孔子倡树的礼制,董正封更是尊崇且加以推行。1118年他在任郓州(今山东省东平县州城街道办事处)知州和1119年任永兴军路(今陕西省西安市)安抚使期间,不仅重视百姓生活和抵抗西夏的袭扰,还走遍了属下的4府15州6军的大部分地方,主持对路城的继续修建工作,倡导辖域内对祭祀之事的规范统一,为了节俭崇礼,他把文庙祭祀用的器具改铜器为木器,大大节约了成本和地方财政支出压力。对于董正封提出的改革措施,一向讲究奢华的宋徽宗竟然表示赞同,专门安排朝廷礼制局画出统一图示,下令全国诸路州军依图制造祭祀用品,为各地减轻了一笔庞大的祭祀开支,受到士民拥护与赞扬。 理财能手,劲直典范。1107年阴历二月初九日到十月初四这段时间,董正封曾任两浙东路提刑官,负责绍兴府一带的治安案件审理工作;到年底,他转任淮南发运副使,执掌朝廷粮食购买工作,认真贯彻朝廷的籴米之法,维护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百姓平价买粮的利益,还为朝廷提高了税收收入。北南宋之交的名相翟汝文和董正封意气相投,对年长自己一辈且青年时有过栽培之恩的董正封一直心存敬畏,当他做中书舍人的时候,正好董正封由发运副使改任集贤殿修撰苏州知州,翟汝文在诏书中赞扬董正封是有徳君子,说他管理苏州士民以制度规范以道德感化,一定会改变过去奢华的乡俗变成朴实为美的风气,由此实现一方治理的长治久安。 1120年左右,已经接近退休年龄的董正封到大西南的荣州(今四川省容县)任知州,他不顾年老体弱,奔走于乡间体察民情,向比较迷信的少数民族宣传儒学之道,号召百姓致富报国。在荣州官衙前面,有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挡住了瞭望楼的视线,董正封下令把它砍去。但官吏们一听,都马上跪下磕头,请求留下这棵梧桐,说:“这棵树是我们荣州镇风水的宝物,已经历时二百年之久,有神物住在上面,很有灵验。如果砍掉它,一定给州人给带灾难。”董正封看到属下们这么迷信,于是叱退众人,亲自率领工匠,挥动斧头,从早晨干到中午,这棵老梧桐树终于被他们砍倒了。 这时,忽然一阵狂风迷雾从树根而起,把屋顶上的瓦席卷而去,天昏地暗,暴雨倾盆。董正封和家里人聚集在一间屋里避雨,只听得房上好似有奔驰的烈马狂奔,又仿佛猛兽恶鸟伸出蹄爪掀扒屋顶。全家老小都很恐惧,哭叫声响成一片,董正封却神情自若、安然不动,到下午终于风平雷息,日出云散。荣州人这才赞叹董正封的胆识与决断英明,把他看成救世的神人。 靖康之难后,年迈的董正封寓居江南,被朝廷任命为显谟阁待制提举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太平观之闲职。在故土难还的思念中,他一直活到八十多岁,临去世都还念念不忘数代居住的须城。他的后人开始定居江南,为了纪念故土,他们经常还以“汶阳董”称自己的籍贯,可见这些南下东平学子的未了情与怀乡心。 (作者,颜建国,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宋元文化研究专家,系中国散文学家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数家报刊专栏作家,著有《元朝东平学派》《苏轼与东平文士考析》《文宗义脉》《春风有约》《家乡的石板坡》等专著。本文由作者独家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