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爱十载”主题征文丨在绝望中开辟一条生之路

 与癌共舞论坛 2022-04-21

作者:秋灵


二零一七年二月底,我丈夫因胸痛入院检查,当时怀疑肺结核输液一周后无好转。

心急的我们立即转到北京朝阳医院,一周各种检查下来,等到了最害怕的结果:考虑肺癌晚期骨转移。

医生告诉我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有三年的生存期,如果想保证生存质量可以考虑靶向治疗。

很感谢当时的主治医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治疗思路:立即转到专科医院,找到靶向治疗经验丰富的医生,预约穿刺取病理做基因检测。

这让在绝望中茫然的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

17年4月中旬到北京复查期间去永定河公园游玩

到了专科医院,又经过二十多天的煎熬等待,结果出来是:低分化肺腺癌ALK突变。

当时国内唯一适用的药物克唑替尼还没有进入医保目录,清楚地记得怀抱着五万三千多买来的一盒药坐在火车上,像抱着个宝贝,生怕有一点闪失,这是我们全家有生以来除了房子最昂贵的消费。

让人欣慰的是十来天的药吃过以后,病人状态恢复如常人一般。

命暂时保住了,钱的问题又像大山一样压在我们心头。四十多岁的我们有老有小,他生病以后全家只剩我每月三千元的工资收入,当时克唑替尼要买够四盒以后才能领到赠药。

我们抓紧在网上寻找出路,结果走了弯路。我们瞒着医生自己在网上购买了两瓶药,结果两个月后复查病情进展。我们不知所措只好和医生讲出实情。

很感谢医科院肿瘤医院的王医生,了解到我家状况后推荐我们加入一个国产新药的临床实验组,研究号是ct-707,也是针对ALK突变。我们咨询到该药的试用效果还不错,而且药物免费,其他费用还能报销一部分。

这个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八个月后因出现脑转移出组。

在这里很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对实验药品的认识,因为在我周围有不少人对此存在一些看法,认为让亲人进实验组是当小白鼠,对亲人不负责任。

我认为得了这个病有药可用才最重要,能维持长期的有效治疗,能活着才是王道。

关于临床实验我也查阅了一些资料,研发出一种新药到审批上市必须有三期的临床试验数据,这个过程有的长达六七年,这个时间我们等不起,即便等到了也可能买不起,所以对于部分病友,当面临经济困境和无药可用的局面时,加入合适的临床试验组也是一条可行的求生之路。

到现在我们到医院复查都会咨询相关的新药临床的信息,也许哪一天就会找到新的希望。

18年10月复查期间在颐和园

靶向治疗已经伴随我们度过了三年半的时间,二代药使用过程中缓慢耐药时我们联合了抗血管生成药贝伐珠单抗,加上靶向穿插化疗的方法,二代药维持了两年,现在病人已脑部多发转移伴脑膜转,但是大部分时间还能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生活。

以后的路会很艰难,因为三代药以后可能无药可用,而针对脑膜转的化疗鞘注治疗在全国也是少数的医生在做。

在与爱共舞微信交流群里常看到病友为做化疗鞘注犯难,尤其今年还有疫情的影响。

我的体会是面对凶险的脑膜转症状,家属一定要争取主动,当确认一种治疗方法可能有效时,主动和医生沟通,必要时签责任书,打消医生顾虑,这样才可能让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改善生存质量。

医生主动使用医学指南以外的治疗手段,会承担一定风险,这也是脑膜转病人求医难的一大因素。当我们都主动学习,主动和医生沟通,主动争取有效治疗的时候,路才会越走越宽。

20年7月20日在家清理杂物

任何的豪言壮语在这里都显苍白,最后只想借用朋友一句话,当艰难的二零二零年过去时,愿我们都能在与爱共舞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互道一声“我还在,我还好”。

与癌共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