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尤其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不仅幅员辽阔而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其风俗形形色色,着实让人大开眼界。其实,地理环境的不同,既影响风俗的形成,也对当地人们的性情和形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古人对此则有着更深的见解,题中俗语“江西俗色,蜀人俗眼”便是古人对此较为形象的体现。 人们生活在当地的风俗当中,谁也无法抵挡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改变。这些不同的风俗习惯便会悄然地对当地百姓的形象、性情等诸多方面造成影响。而这一点古人在很早的时候便已经注意到,汉朝《淮南子·坠形》中关于风土民俗的论述就已经非常成熟精辟。后世学者在此基础上更有了清晰的认识,题中俗语便出自明清之际的《照胆经·论是》。 书中提到:
文中的“俗”并非低俗,而是风俗之意,也就是非常普遍常见的习以为俗的意思。大意是说粗壮秀丽的江山,每隔百里便有差异,而人之性情与形态的厚薄轻重清浊也会因为水土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山多清奇的闽地,其人骨骼多为清奇秀丽,所以闽人的骨形在相面之时便可以不做参考。水势平缓土地薄弱的浙地,其人大多眉清目秀,所以相面之时也可以忽略。其后以此类推,所谓“蜀人俗眼”,这同样是说蜀地的风土使得蜀人眼睛普遍漂亮,“江西俗色”则是说江西的风土使得当地人们面色普遍很好。对于古代相士而言,常见、普遍的通常都不做参考,只有不同的,异样的才最能凸显人之厚薄重轻清浊。 关于这一点,《相理衡真》一书中则有更为深入的描述,其直言人的性情声相及命运与山川风貌有着深刻的联系。书中说:
其意在强调不同地区的山川风貌深刻影响着当地百姓的声音,而如今,南北方的口音都有很大差异,两广及江浙地区的声音轻重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同时这也应当是方言形成的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古人对风俗的认识显然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而风俗的“风”正是自然条件的不同塑造了不同的行为规范,所谓“俗”则是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并再次塑造的不同的行为规则。足见环境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人们从古至今都无法摆脱“人法地”的自然规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