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手在民间!空腹洗胃抽不出胃内容物 如何又快又省事的判断插管到胃?

 纳洛酮护理天地 2022-04-22

遇到空腹状态下的洗胃插管,不能抽吸出胃内容物,急救护士可就犯了难。

这是一个空腹了许久,又自服农药的患者。

因为患者刚服下药物,就跑到了医院,洗胃时救治患者的第一要务,因此,值班护士立即准备了洗胃物品、温度适宜的洗胃液。

紧接着就是插管,插管也顺利,可就是插到了预定的长度(50-55cm),也未见胃内容物从透明的硅胶胃管内涌出。

                        (洗胃管就是这种28F的粗管子)

因为按照临床常见的情景:一旦洗胃的那根粗胃管插到胃里,就会有胃内容物从胃管内涌出,让急救医护人员很清晰地看到这一点,很顺利地验证了胃管在胃内的事实。

可是,今天的情景有点例外。

插管到了既定的长度(50cm),也不见胃内容物在胃管内涌出。询问患者,说是当日早晨、中午都没吃饭,未进食。哦,这是空腹状态下的插管。

那就抽吧!护士按下洗胃机“吸液”键,洗胃机“轰隆隆”的折腾了一阵——仍未见胃液从管内流出。

不好办啊?

评估患者:

清醒。无呛咳。无紫绀。

很显然:管子不在气管内。

难不成让患者喝点温开水再抽抽胃液试试?

插管护士很有经验,即使未见胃液,她凭自己的临床经验,认定胃管就在胃内。

于是,她果断地按下了“自动键”,自动洗胃机开始了吸液-冲液的自动循环。

这其中,就在冲液程序还未开始时,在场的医护都看到了一截白色的黏液从胃管里抽出,也直接确认了胃管确实就在胃内的事实。

这下可以放心的洗胃了。

那边洗胃机轰隆隆的开始自动洗胃不提。我们继续思考:刚才这种情况下的插管判断,没有饱食状态下的插管来的直观。总是让人心里有些拿不准,不敢贸然行事——一旦大量的洗胃液涌入患者气管、肺内,那可是大错特错!

正因为这些,因此医护人员在临床插管洗胃,都比较小心。

确认了胃管在胃内,就可以放心大胆的洗胃了。洗胃机自动循环抽吸-冲液程序,患者安静,洗胃顺利,不到10分钟,10000ml的洗胃液就用完了,洗出液澄清,洗胃顺利结束。

上述的这个临床事例,最终是医护人员看到插入的胃管内出现了黏液状的胃液,验证了胃管插入到位,继而顺利地完成洗胃。

若是还是看不到胃管内抽出胃液呢?

《基础护理学》上给出的三种确认胃管插入胃内的方法。

①在胃管末端连接注射器抽吸,能抽出胃液。

这种方法较为直观,也是临床医护人员最喜欢用的方法。但眼下,这个空腹的患者腹内空空如也,就是抽不出胃液。

②置听诊器于患者胃部,快速经胃管向胃内注入10ml空气,听到气过水声。

这个方法不太准。临床医护们不喜欢这个方法。

③将胃管末端置于盛水的治疗碗中,无气泡逸出。

清醒的患者插入胃管后,无呛咳、无紫绀,间接验证胃管不在气管内。因此,也就没有必要采用这个方法验证。

还能有什么更好更便捷的方法验证吗?

网友@小姣姣支一招:

我们有床旁CT,顺手照一个

床旁CT就是好啊,但也不是每家医院每个科室都有的。想靠这个硬件配套设施有点不接地气。

条件不到的科室或是基层医院医护们就束手无策了吗?

并不是。

还有对策。

这是护理同仁@hui343737710提供的实用方法:

根据患者药物性质,这边有时让病人喝点牛奶,医生说既保护胃粘膜,又有颜色,可以更快发现是否在胃内

服药中毒需要洗胃的患者,插管后抽不出胃液,清醒的患者空腹状态,插管到位与否不好判断?

让清醒的患者服下10-20ml的牛奶,是个好主意。

护理教科书有云:牛奶是患者中毒所用的物理性对抗剂。患者吞服强酸、强碱等腐蚀性药物,禁忌洗胃,以免造成穿孔。可按医嘱给予药物或迅速给予物理性对抗剂,如牛奶、豆浆、蛋清、米汤等以保护胃黏膜。灭鼠药有机氟类(氟乙酰胺等)洗胃后,饮用豆浆、蛋白水、牛奶等保护胃黏膜,是因为蛋清水、牛奶等可黏附于黏膜表面或创面上,从而起到保护的作用。

那么,空腹而清醒的服毒患者,让他喝下少量的牛奶,即保护胃黏膜,又自带颜色,能有效满足临床上插入的胃管抽吸出胃内容物的直观判断,何乐不为?

服下少量牛奶,抽吸出液,用以判断空腹患者胃管是否在胃内,这个方法实用又价廉(那我们的洗胃抢救室里得常备一盒牛奶了)。

在临床,这个方法,有推广价值。

护理同仁们,你觉得怎么样?

你们遇到空腹状态下的洗胃吗?有何临床心得和经验?一起分享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